炎症性肠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肠神经胶质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肠神经胶质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杜俊艳1,骆淑娥2,温萌11.甘肃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甘肃兰州 730207;2.解放军96640部队医院外一科,甘肃兰州730030[摘要] 近年来,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 EGC )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发病机制中引起广泛关注。
在IBD 患者中,肠道EGC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介质参与调节肠道炎症反应,EGC 与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和神经元等相互作用,参与调节肠道的免疫平衡和功能,EGC 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调控和干预EGC 有望为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肠神经系统;肠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原癌基因自分泌环路[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9(a)-0195-04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Enteric Glial Cell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DU Junyan 1, LUO Shu'e 2, WEN Meng 11.Outpatient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anzhou, Gansu Province, 730207 China;2.Department of Surgery, PLA 96640 Army Hospital, Lanzhou, Gansu Province, 73003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nteric glial cells (EGC)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n IBD patients, intestinal EGC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hrough the release of cytokines and mediators, and EGCs interact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mmune cells, and neur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and functi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EGC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odul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EGC is expected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Key words]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teric glial cells; GDNF-GFRa1/RET autocrine loop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UC )是一种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同属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肠炎[1]。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翟进阳1 陈颖伟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1(200092) 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2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
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包括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和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参与抑制肠道炎症、调节肠上皮屏障通透性、调节肠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在IBD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迷走神经结构重塑、信号转导改变等是否有关联仍需探索,以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和尼古丁制剂)仍在研究中。
本文就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在IBD 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迷走神经; 受体,胆碱能; 迷走神经刺激; 尼古丁Progress of Research on Vagus Nerve and its Cholinergic Recepto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ZHAI Jinyang 1,CHEN Yingwei 1,2. 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Xinhua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Shanghai Correspondence to:CHENYingwei,Email:*************************.cn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chronic, recurrent, 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ith unknownetiology. The vagus nerve and its cholinergic receptors, including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d muscarinicacetylcholine receptor, are involved in inhibit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regulat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permeability, regulating intestin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of IBD. Whether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vagus nerve structure remodeling ,signal transduction changing remains to be explored.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the vagus nerve and its cholinergic receptors including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d nicotine are still being studie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research on vagus nerve and its cholinergic receptors in IBD.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Vagus Nerve; Receptors, Cholinergic; Vagus Nerve Stimulation;Nicotine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0.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4061)#本文通信作者,Email:*************************.cn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 UC )和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 , CD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70 年代)
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国 内开始出现零星的炎症性肠病病例报道,但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缺乏深 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支 持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发展阶段(1980年代-1990 年代)
谢谢观看
4、国际合作: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学术界,未来将继续 加强与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分享经 验与成果,推动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内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 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 等因素有关。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仍 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和并发症的风险。
三、繁荣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炎症性肠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生物医学和 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研 究和治疗中。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的运用,为揭 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中 国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实力和水平。此外,国内还成立了多个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 会和学术组织,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病情发作期患者应遵医嘱禁食或仅饮用流质食物。 (2)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或调味品。
证据
炎症性肠病(IBD)

汇报人:
2023-12-30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针对肠瘘
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通过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脓肿和腹腔感
染
使用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形 成的脓肿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 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 者免疫力。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IBD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IBD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 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
发病原因和机制
遗传因素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提示遗传因素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因素
IBD患者存在肠道免疫异常,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炎症反应。
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眼部病变等。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病史采集
02
体格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04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05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全身状况等。 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CT等。 如结肠镜、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
炎症性肠病研究新进展

炎症 性肠 病 ( I B D) 是 免疫 介 导 的一 组 特 发 性 疾
病, 以慢性 肠道 炎 症 反 复发 作 为 特 点 , 包 括 溃 疡性 结 肠炎 ( U C ) 、 克 罗 恩病 ( C D) 。U C属 于 一种 非 特 异 性 炎症 , 原 因 尚不 明确 , 病变 好发 于大肠 , 呈 弥漫 的 连续
一
仅) 基 因: A h m a d和 S a s h i o等 研 究 发 现 T N F一 启 动
子 区域 的单 核苷 酸 多态 性 ( S N P ) 与 U C的 发 生 、 发展
及 严重 程 度 具 有 密 切 相 关 性 。 研 究 表 明 , T N F —o 【
( 3 0 8 A, 一 2 3 8 G ) 在 U C患者 中频 率 高 于 一般 人 群 ;
・
综述与进展 ・
炎 症 性 肠 病 研 究 新 进 展
熊洋 洋 王金 荣 李斌 超 付 瑜 张雅琳 孔 娟
摘 要 炎症性肠病 ( I B D ) 目前 病 因 尚不 明确 , 但 由于其发生率相对较高 、 迁延 不愈 、 反复发作 , 不但 影响患者 生命质量 , 而
且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所 以一 直 受 到人 们 重视 。 由 于 以 往关 于 I B D研 究 相 对 片 面 , 综合性研究鲜有报道 , 为 更 好 了 解 I B D, 本 文就 I B D一 般 特 征 、 流行病学 、 影 响 因素 、 治疗及其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 。
发生 , 水果 、 酸奶 、 大米等都是 C D 的保 护 因素 ¨
② 环 氧 化 物 水 化 酶 2( C O X一2 )基 因 的 激 活 与 表
克罗恩病的治疗进展新的疗法和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的治疗进展新的疗法和研究进展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结肠。
近年来,针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免疫疗法的进展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抗炎和免疫抑制为主。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效果不佳或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克罗恩病的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靶向免疫疗法领域。
这类疗法通过干预特定的免疫通路,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和病情恶化。
目前,许多靶向免疫疗法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疗法是目前获得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
此外,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受体阻滞剂等新型免疫疗法也在克罗恩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二、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的突破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肠道微生物在克罗恩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成为治疗克罗恩病的新的研究热点。
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组成,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克罗恩病的目的。
研究发现,采用粪菌移植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病情,并提高长期疗效。
此外,针对肠道微生物的其他调控手段也逐渐展现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例如,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干预,调节免疫系统和肠道屏障功能,对改善克罗恩病的症状和预防疾病复发起到积极作用。
三、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基因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改变患者体内的基因表达,来实现治疗效果。
在克罗恩病的治疗中,基因疗法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基因疗法修复这些异常基因表达或改变其功能,有望治疗克罗恩病。
基因疗法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包括基因替代、基因编辑和基因敲除等。
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概述炎症性肠病是一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虽然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消化系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与肺部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特别是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肺部表现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肺部疾病不仅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也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探讨炎症性肠病与肺部病变的关联性研究、肺部表现的临床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和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特点和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探讨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临床意义和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2. 正文2.1 炎症性肠病与肺部病变的关联性研究炎症性肠病与肺部病变的关联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表明,IBD患者中约有10%至20%的人同时存在肺部病变,包括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等。
这种肠肺关联性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肠道和肺部的炎症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IBD患者中出现肺部病变的风险可能与疾病活动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可能对肠肺关联性起到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对IBD患者进行肺部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肺部病变至关重要。
虽然肠肺关联性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BD患者需要关注他们的肺部健康。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揭示肠肺关联性的分子机制,探讨预防和治疗肠炎症对肺部的影响,以及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时其疗效要优于美沙拉嗪 2.4g/day。
实用文档
3、巯嘌呤类药物
• 巯嘌呤类药物可用于 CD 和 UC 维持缓解。 • 临床医生将这些药物作为糖皮质激素的补
充治疗和维持缓解药物进行使用 • 由于巯嘌呤类药物可以通过补偿免疫调节
炎症性肠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实用文档
现在最佳的抗炎治疗和免疫调 节治疗
实用文档
1、5- 氨基水杨酸
• 5- 氨基水杨酸(5-ASA)仍然是治疗活动性 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主要治疗方法,
• 在 UC 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中采用口服治疗和 直肠给药均有效。
• 口服和直肠给药联合治疗优于口服单药治 疗和直肠给药单药治疗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糖皮质激素
实用文档
糖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对于 CD 和 UC 的诱导缓解均有 效
• 其优点是起效快,价格低廉 • 糖皮质激素由于使用简单(容易获取,价
格低廉,片剂),故在某些患者中依从性 好 • 但同时也由于其重复多疗程所产生的严重 副反应而为某些患者拒绝。
实用文档
布地奈德
• 主在远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中起效,对于 病变在上述部位的 CD 很有效
• 虽然其作用效果不如强的松,但同时其毒 性也比强的松低
• 由于其超过一定时间后反应消失,因此也 是一种用于轻中度回肠及右结肠 CD 的短效 治疗方法
实用文档
布地奈德 MMX
• 布地奈德 MMX 是采用多矩阵缓释系统给药 的布地奈德配方,它可用于布地奈德的全 结肠的延迟释放
– 当酶水平不高不低时,剂量应该减少 – 当酶水平足够高的时候,剂量可以在早期加到
最大,加快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5- 氨基水杨酸
• 有实验显示颇得斯安 4g 每天可使小肠克罗 恩病(CD)获益,但现在的共识认为 5-ASA 在 CD 中起的作用较小。
• 尽管 5-ASA 可用于结肠 CD,但是并没相关 的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将治疗浅表活动炎 症的抗炎药物用于透壁性疾病不够合理。
• 当不出现深溃疡和肠穿孔或纤维梗阻等并 发症时,5-ASA 也可用于结肠 CD 的治疗
机制或者减少这些药物中和抗体的形成而 增加抗 TNF 治疗的效应,故其使用随着 抗 TNF 药物抗体的出现而增加。
实用文档
巯嘌呤类药物
• 巯嘌呤类药物可以导致骨髓抑制,当血清 巯嘌呤转甲基酶低时骨髓抑制会更严重
• 因此这些药物应该在评估血清酶学的评估 后使用
– 酶水平低或者没有评估,使用巯嘌呤类药物风 险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