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种子教案初中

种子教案初中

种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种子的结构,了解各结构的生理功能。

(2)了解种子的成分,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

2. 种子的成分。

3.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种子的结构。

2. 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解剖工具、种子、多媒体等。

2. 学具: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种子,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二、种子的结构(15分钟)1. 学生分组,用解剖工具切开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皮、胚乳、胚轴、胚根、子叶等结构,并讲解各结构的功能。

3.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横切面,进一步了解种子结构。

三、种子的成分(10分钟)1. 教师展示种子成分实验,包括种子水分、无机盐、淀粉、蛋白质等成分的检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成分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意义。

四、种子萌发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2. 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3. 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种子的结构图。

2.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生物植物的种子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种子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种子教案
目标: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过程:
一、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初步了解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组成。

2. 介绍种子的主要功能:保护胚和提供养分。

二、种子的萌发过程(20分钟)
1. 激发学生对植物种子的兴趣,引入实验环节。

2. 展示并解释种子萌发实验的步骤和过程:播种、浇水、观察、记录。

3. 让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4.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影响因素。

三、种子的传播方式(10分钟)
1. 讨论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和人为传播。

2. 分组讨论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适应策略。

四、种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 分组讨论种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作用和影响。

五、种子的保存和利用(10分钟)
1. 介绍种子保存和利用的重要性,讨论种子保存的方法。

2. 分组讨论不同植物种子的利用价值。

总结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种子的结构、功能、萌发过程以及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植物种子的奥秘,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种子传播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传播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传播教案
教学内容:种子的结构及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不同类型的种子;
2. 了解种子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传播;
3. 掌握种子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难点: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种子的样本以及相关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可以准备一些自己带来的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种子是植物的重要传播工具,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种子传播的了解。

二、呈现(15分钟)
1. 展示不同类型的种子,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2. 介绍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种子的植物胚等部分;
3. 讲解种子通过重力、风力、动物传播、水流等方式进行传播。

三、讨论(10分钟)
1. 请学生讨论一种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2. 讨论种子传播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性。

四、实践(1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种子,并尝试分辨它们的类型和结构;
2. 让学生模拟种子的传播过程,例如通过风力、水流等方式进行实验。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种子传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物的传播保护工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传播方式,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于种子传播的理解。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种子的生长过程;
3. 能够掌握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外观特征。

2. 学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a. 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种心、胚芽;
b. 种子的内部结构:胚乳、胚珠;
c. 种子的功能:生长、繁殖、传播。

3. 种子的生长过程:
a. 发芽:水分、温度、光照;
b. 生长:根、茎、叶;
c. 开花结果:授粉、受精、结实。

4.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a. 干燥保存:防止霉变;
b. 冷藏保存:保持活力;
c. 表示保存:种子标本。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探究其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课堂练习:
1. 选择题:种子的结构主要包括(A. 种子壳 B. 胚芽 C. 胚珠 D. 根部);
2. 填空题:种子的保存方法包括(干燥保存、冷藏保存、表置保存);
3. 讨论题:种子与果实的区别和联系。

五、作业布置:
1. 列举三种不同植物的种子,描述其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家里的花盆或庭院,找出其中的种子并进行分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种子进行观察和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设计
主题: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珠、种皮等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功能: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种子的传播方式:风传、动物传播、水传等方式;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外观和形态;
2. 探究: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教师一起探讨种子不同部分的功能;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加深对种子功能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5.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让学生思考种子传播的方式,并与教师一起探讨。

教学工具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种子;
2. 显微镜;
3. 实验装置和材料;
4. 实验记录表;
5. 练习题。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 随堂练习;
3. 手工制作种子模型。

教学反思:
1.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以上为一份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设计范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和扩展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种子》教案(精选5篇

《种子》教案(精选5篇

《种子》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种子的发育过程以及种子的重要性和传播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理解种子的发育过程,认识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及其传播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种子模型、实物种子、显微镜、投影仪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放大镜、种子样本、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种子模型和实物种子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种子是什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例题讲解(1)种子的结构:讲解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组成部分。

(2)种子的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3)种子的发育过程: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从受精卵到成熟种子的发育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种子结构,并绘制结构图。

(2)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子叶2. 种子的功能与发育过程传播植物基因保持植物种群稳定性发育过程:受精卵→胚→成熟种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

(2)举例说明种子的传播方式。

(3)分析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和子叶,它们分别具有保护、储存营养物质、支持作用等。

(2)种子传播方式有: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弹射传播等。

(3)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保持种群稳定性,传播植物基因,实现植物的繁殖和扩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种子的结构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有何关系?2. 人类如何利用种子进行农业生产?3. 探索更多关于种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种子的形成过程;
3. 能够简单阐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重点:
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
1. 种子的萌发过程;
2. 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盘、水杨酸溶液、千克秤、玻璃棒;
2. 图片和视频资料:有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种子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种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种子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结构:种皮、胚乳、种衣、胚、萌发孔等;
2. 功能:保护胚珠、传播与萌发。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实验内容:浸泡水杨酸溶液后的种子的萌发情况;
2. 操作步骤:将种子放入透明玻璃盘中,加入水杨酸溶液,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四、讲解种子的形成过程(15分钟)
1. 授粉、受精和胚珠发育;
2. 种子的形成。

五、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种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观察家中的种子,了解种子的不同形态和特点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种子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亲自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种子的作
用和重要性。

《种子》教案设计

《种子》教案设计

《种子》教案设计《种子》教案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子》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子》教案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趣的习惯。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用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6自然段。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种子实物,种子发芽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春天,激趣导入(5)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你们身边发生什么变化?2、是呀,春天到了,雪化了,草绿了,花开了,一切可美丽了,睡了一冬天的种子也该发芽了。

(教师板书课题)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4、你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0)1、教师示范读。

2、教师读,学生一句一句的跟读。

3、学生和学习伙伴合作,互相帮助,试着读一读,遇到不会的'可以请教老师。

4、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

5、老师大声读,学生跟着老师轻声读。

6、再指名读一遍。

三、认识生字,积累词语(15)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对照着圈出本课的生字。

2、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拼音,自学部分生字。

3、指名反馈学生自读生字情况。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独立认读。

6、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7、进行组词练习,积累词语。

四、图文结合,理解内容(10)1、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什么专访告诉我们春天到了?2、读句子,想像句子所描绘的。

3、教师出示春天的美丽图景,感知春天的美丽。

4、导读课文。

5、种子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读课文,找一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种子的结构重点: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思想: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三、总结;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总结:判断植物的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不是有无胚乳,而是子叶的数目。

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如慈姑);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如蓖麻)。

板书设计:第一章种子的萌发第一节种子的结构一、实验: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探究活动蓖麻种子的观察步骤:1、观察蓖麻种子的外部形态。

用手捏一捏蓖麻种子的外壳,它很坚硬,光泽而有花纹,这是种皮。

种皮的阔面中央有一条纵线叫做种脊(图示)。

种脊底部有浅色的海状突起,叫做种阜。

它是种子在果实上着生的部位。

2、观察蓖麻种子的内部结构。

(1)剥开种皮,可以见到它分两层,外面一层是坚硬的外种皮,里面一层白色的薄膜是内种皮。

(2)种皮里面占有大部分空间的是胚乳。

蓖麻种子是有胚乳的种子。

(3)沿种脊纵切种子,可见胚乳中央有一条裂缝。

在裂缝两旁,贴近胚乳的是两片子叶,很薄,嫩黄色。

在靠近种阜的一端可以找到胚芽、胚轴和胚根。

蓖麻属双子叶植物。

篇二种子的成分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难点: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

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

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二)总结种子的成分: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3、提出问题:(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

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第二节种子的成分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二、种子的成分探究活动探究种子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装片观察1、淀粉:取加碘后呈蓝色的淀粉浆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视野中充满了蓝色的颗粒,这就是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再转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圆的轮纹。

2、蛋白质:将小麦种子做横切(与纵轴垂直的方向),在横切面上滴一滴碘液,中央的胚乳呈现蓝色,在蓝色区域的边缘有一圈很细的黄色区域,用放大镜即可看到,这就是以糊粉粒形式贮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层中的蛋白质。

3、脂肪:将蓖麻种子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胚乳(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中种子内具有胚乳的种类)中或周围出现小的油珠,若加滴苏丹Ⅲ试剂,油珠会呈现桔红色,这就是脂肪。

篇三种子的萌发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设计思想: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

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提出问题: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

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

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

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

这是什么原因呢?"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

(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

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第三节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的条件: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