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病原生物及免疫学问题,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3. 教学内容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xx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分配给病原生物、免疫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等内容;实践学时分配给实验操作、病例讨论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2.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授课教师需具备医学或相关学科背景,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2.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实验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同时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线上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课程评价与改进1. 课程评价: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2. 改进方向: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总之,《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1.前言1.1课程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以及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基础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该专业所必需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生物化学、人体形态,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人体机能、药物应用、传染病护理、护理学基础等。
1.2设计思路按照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安排54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教学内容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环节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等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的能力;学会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灭菌方法,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集送检等护理工作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环保意识,在实验中注重减少试剂用量,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严格控制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能说出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名词、术语;能说出目前常见的病原生物的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原则;能说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基本应答机制,并初步学会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会追踪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中药专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 30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一、前言 (一) 课程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课程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病 原微生物的基本性状、免疫学基本知识、常见病原性微生物种类及致病性、微生物生产 工艺与药品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着重培养学生无菌观 念,掌握利用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理解免疫学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起桥梁纽带 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 将每个工作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各级工作任务。
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 为载体,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 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地完成工作程序,达到 了教学和临床实际的衔接,缩短了教学和临床的距离。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 30,理论学时 24,校内实训学时 6。
学分 2 分。
课程内容包括:微生物基本特征、免疫学基本概念、常见病原性微生物、微生物生 产工艺与药品检测技术。
二、课程目标根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 基本理论、医学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良好 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为培养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 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奠 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正常人体结构与功无机化学 医学数理统计 生物化学 有机化学 天然药物学基础 与应用分析化学中药制剂技术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药理学 药事管后续课1.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2.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征及防治原则3.了解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
4.熟悉人体的免疫力。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评估。
2.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培养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进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测。
(三)素质目标1.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美好的心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抱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主要介绍病原微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威协生命的疾病主要由该学科的病原生物引起,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及老年等各科护理,更涉及到社区、康养机构、家庭等群体性或个体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传播的方方面面。
而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也已渗透到临床各科和基层的健康促进,因此学好本门课程对学习后期临床护理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4学时,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科相比要突出“职业应用性”,与中职相比要突出“高等性”。
其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对知识素质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计遵循“培养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贴近生活和临床,服务健康促进与护理”的理念,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护理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构建整体思维导图的方法搭建知识框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以看图说话、看文字绘图绘表格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归纳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要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网络信息的搜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对学习效果的相关评价可以提升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方法采取开卷考试,以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为主,以看图说话、自制图表的方法进行,并采取分小组口试、小组成员共同评价的方法。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掌握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所需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在职业岗位上能对人群常见疾病的发病、传播及特异性预防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能对微生物和免疫现象作出解释,能初步运用消毒灭菌和特异性预防方法进行护理和处理相关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掌握职业能力必需的免疫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能分析和判断人体两种不同的免疫应答方式和超敏反应,能正确解释免疫学诊断及其防护。
(2)在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的基础上,能分析其与所致临床疾病和预防的联系,能解释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能应用病原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防止院内感染和其他医源性感染。
(2)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
(3)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知识对感染性疾病和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科学而人性化的护理。
3、素质目标:
(1)具有牢固的职业所需的无菌观念和个人及环境卫生与习惯的养成。
(2)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在人文关怀的理念。
(3)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能进行自主学习,能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六、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学期考试/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
七、课程建议
(1)教学建议:
以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为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开设实验课,结合课程内容开设以突发和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中以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查阅资料、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互评、归纳总结方式为主,培养学习方法和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均较薄弱的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材建议:
选用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ISBN9787117184793/R.18480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年10月第3版
八、实训教学资源要求
病原生物及免疫实验室一间,数码显微多媒体教室一间。
配备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干燥箱、单人净化工作台、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线灯箱、各类量具、培养皿、试管、容量瓶等,并保障一定资金用于实验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