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思维导图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学思维导图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完整版)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练习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是··············································() A、骨髓 B、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3.下列哪种器官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A、肝脏 B、扁桃体 C、肠系膜淋巴结 D、脾脏 4.既可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又可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树突状细胞5.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 A、皮质区 B、髓质区 C、浅皮质区 D、深皮质区 6.脾脏的胸腺依赖区是······················································() A、红髓 B、白髓 C、脾小结 D、PALS 7.淋巴结内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 A、75% B、25% C、50% D、10% 8.脾脏内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 A、60% B、40% C、50% D、20% 二、填空题 1.免疫系统由、、组成。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等。 3.中枢免疫器官中,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4.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为和。 5.在骨髓人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有和。 三、名词解释 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3.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4.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三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学习要点: 1、熟悉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及功能 2、了解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某些情况下(如再次抗原刺激或自身抗原刺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在人和哺乳动物主要是胸腺和骨髓。 一、骨髓(bone marrow):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它具有如下功能: 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骨髓是人和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类免疫细胞发育的场所。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新生和多种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髓样祖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其中髓样祖细胞在骨髓中多种细胞因子(SCF,GM-SCF,IL-3、TPO、EPO)刺激下逐步分化发育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淋巴样祖细胞在细胞因子(SCF、IL-3、IL-11)作用下分化发育为祖T/NK细胞和祖B 细胞,之后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最终成熟。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淋巴样前体细胞经早祖B细胞、晚祖B细胞、大前B细胞、小前B细胞,发育成为未成熟B细胞,并且表达B细胞受体(BCR),未成熟B细胞经血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最终发育为成熟B细胞。 二、胸腺 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紧靠心脏,呈灰赤色,扁平椭圆形,分左、右两叶,由淋巴组织构成。胸腺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把胸腺分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小叶周边为皮质,深部为髓质。 胸腺的功能如下: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腺的淋巴细胞又称为胸腺细胞,经历“双阴性(CD4-CD8-)”胸腺细胞、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成熟T 细胞)的过程: 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一、是非题 1.免疫球蛋白分子中,铰链区连接轻链和重链。() 2.新生儿脐血中查到IgG,说明曾发生宫内感染。() 3.IgG只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 () 4.五类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感染作用。() 5.免疫球蛋白的H链和L链的V区(VH和VL)都是超变区。() 6.木瓜蛋白酶可将IgG分子水解成2个Fab片段和1个Fc片段。() 7.抗体分子的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重链的恒定区。() 二、填空题 1.轻链的两型是和。 2.最早产生的Ig是,分子量最大的是Ig ,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含量最少的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3.根据链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将Ig分为五类,IgG的CH3区主要作用是。4.Ig血清类型包括、 和。 5.由抗原致敏的产生的、只针对抗原分子上的特异性抗体称单克隆抗体。 三.A型选择题 1.下列五类Ig的特性哪项是错误的() A.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B.SIgA多为双聚体 C.IgM分子量最大 D.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是IgG E.正常血清中IgE含量最少 2.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M B.IgE C.IgG D.IgA E.IgD 3.胎儿在宫腔内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中何种Ig水平升高() A .IgM B.IgE C.IgG D.IgA E.IgD 4.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位于() A.VH和CH B.VL和VH C.FC段 D.VH和CL E.CL和CH 5.在局部黏膜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 A .IgM B.IgG C.IgE D.SIgA E.IgD 6.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Ig是() A.IgG和IgM B.IgDSIgA C.SIgA和IgG D.IgM和IgE E.IgE和IgD

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改革中思维导图的体会

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改革中思维导图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8-11-30T12:07:10.5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1期作者:李静怡李傲王博 [导读]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 1.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2.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摘要: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医学免疫学教学面临着课时少、独立性强、概念繁多、名词新颖、内容抽象,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更新,学生学习经常感觉没有抓手、目标不明确等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同时,免疫学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应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学的基础和前沿知识,具有创新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应促进免疫学教师的思维和素质发展,形成优秀的医学教学人才队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解决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既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架,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整体掌控,还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力,有效地将职业核心能力融人第一课堂,实现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医学院培养知识、能力、态度协调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良好前景。这一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马车之一[1]。 关键词:教学改革;思维导图;体会; 一、医学免疫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几点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思维的扩大和全方位的思考。 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学科里面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抽象化和理论性强是其典型特点,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以整本免疫学为例,医学免疫学分两大部分,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前面的基础免疫学以免疫应答为主线,通过思维导图了解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后可以反推出临床免疫学异常免疫应答过程的不同,而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即可得到临床免疫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在免疫学难理解的知识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思维导图能加强课堂师生交流,促进团队合作能力。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种交互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够促使学生归纳和整理信息,以便学生牢牢的掌握了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这样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省力。 3、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集体合作之后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比如:学习免疫耐受这章的时候,影响免疫耐受的因素与进行强免疫应答的因素刚好相反,有些学生就想到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可见,如果是教师强制灌输的影响因素学生可能不会去思考其原因所在。这样的思维导图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其学生在面对大量琐碎的概念与知识点能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记忆,从中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思维导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1)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熟练掌握的程度以及怎样运用其解决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存在不足。 (2)怎样把思维导图与其他我们常用的教学软件结合起来使用的问题,有些教师不太熟悉。 (3)教师对于思维导图软件的熟练运用程度不足,因为手绘思维导图还是比较慢、费时费力,影响我们备课的效率。而思维导图软件用于其他行业和领域是比较多的,有一些功能和输出的格式,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是不能够运用的,这样就大大影响了使用思维导图效果。我们期待能够拥有专门针对我们教学的思维导图软件问世。 2、学生层面。 (1)学生的基本功和重视程度较差,影响了思维导图运用的效果。另有一部学生压根就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习惯,对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这也不利于我们运用思维导图来整合知识体系。 (2)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在教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后,学生跟着老师做没问题,但是自己动手绘制时,效果就不太好了,原因是不愿意自己动脑子思考这一课思维导图怎样绘制出来效果比较好,比较适合自己的思维习惯,便于自己的记忆。 (3)学生的求知欲不强。面对新的事物,没有任何欲望想要弄懂、弄清楚,仅仅限于一知半解,老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在自己面对绘制思维导图中的问题时有畏难情绪,更有一部分同学直接选择忽视,随便找一些现有知识体系一抄了事,应付了事。 三、展望 思维导图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制图的同时,培养了其思维习惯与整体观,促使其归纳与理解杂琐碎的免疫学的知识,做了细节与整体兼顾。尽管有部分不足,思维导图整体在培养其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为将来的医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传贵,郑素玲,张小青等,思维导图在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170,228 [2]黄迪,江智霞,杨凯涵,代永娅,吴琼,苏涛.思维导图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OL].全科护理,2018(26):3219-3223 [3]雷梦杰,刘婷婷,刘雅倩,孟丽娜,金昌德.概念图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8,32(18):2834-2838.

免疫应答(免疫学)

免疫应答(免疫学)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1.基本概念 2.固有性免疫应答 3.获得性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用的全过程。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己或非己,清除体内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免疫应答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在机体遇到疾病原时,迅速发动的具有重要防御作用的、抗原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 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②活化阶段;③效应阶段。另外,免疫引答发生的部位是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通过BCR对胸腺依赖性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结合,由BCR与组成BCR复合物的Igα和Igβ把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转入细胞内;对胸腺依赖的抗原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的参与。 (2)B细胞对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的免疫应答:某些细菌的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在不需要抗原特异性T细胞辅助的情况下可直接激活未致敏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它包括了TI-1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和TI-2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在人类个体的发育过程中,胎儿在胚胎晚期首先合成IgM类免疫球蛋白,在出生后3个月。人体开始合成IgG,4~6个月开始合成IgA。免疫应答可以分为: 初次免疫应答: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抗原而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产生的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间长且多为高亲和性IgG等其他类抗体。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再次免疫应答在速度、强度及持续时间等方面不同于初次免疫应答的现象。 记忆性淋巴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被称为记忆性淋巴细胞。 (4)抗体的效应 ①阻断、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裂解细胞作用;④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⑤引发Ⅰ、Ⅱ、Ⅲ型变态反应。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它分为由CD4+Th细胞介导和由CD8+Tc细胞介导。 (1)CD4+ 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激活信号。T细胞的第一个激活信号主要来自TCR与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个信号又称为协同刺激信号,由APC表面和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所提供。 (2)CD8+CTL介导的免疫应答:体内的CD8+CTL以非活化的前体细胞形式存在,需经抗原激活并在CD4+Th细胞辅助下分化为效应性CD8+ CTL,CD8+CTL活化也需要双信号。穿孔素也称成孔蛋白,存在于静止CD8+ CTL的胞浆颗粒中。 (3)细胞免疫表现的免疫效应:

第2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本章重点介绍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将在后续相关章节介绍。 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淋巴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和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淋巴组织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的主要组分。淋巴器官因具有免疫功能,又被称为免疫器官(immune organ)。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图2-1),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相对较晚,由淋巴结、脾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定居,并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既能及时动员免疫细胞,使之聚集于皮肤及内脏各处病原体等抗原存在部位,又能使这些部位的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携带至相应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进而活化T细胞或B细胞,从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及效应作用。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一、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其他回答共2条 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内,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接触变应原的人群约有20%发生变态反应,一般多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执行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本章重点介绍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将在后续相关章节介绍。 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免疫组织在人体分布广泛,其中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性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和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淋巴组织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的主要组分。淋巴器官因具有免疫功能,又被称为免疫器官(immune organ)。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图2-1),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骨髓及胸腺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发生较晚,由淋巴结、脾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定居,并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既能及时动员免疫细胞,使之聚集于体表及内脏各处病原体等抗原存在部位,又能使这些部位的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携带至相应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进而活化T细胞和B细胞,从而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及效应作用。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骨髓。 一、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单项选择 1. 属于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阑尾B.淋巴结C.骨髓D.脾E.扁桃体 2. 人类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胸腺B.淋巴结C.骨髓D.法氏囊(腔上囊)E.脾脏 3. 人类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B.胸腺C.法氏囊(腔上囊)D.淋巴结E.脾脏 4. 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和淋巴结 B. 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和脾 D. 胸腺和骨髓 E. 脾和胸腺 5. 人类B 淋巴细胞是在下列哪种免疫器官发育成熟的: A. 脾脏 B. 骨髓 C. 法氏囊 D. 胸腺 E. 卵黄囊 6. 属于人造血干细胞标记之一的是: A. CD16 B. CD2 C. CD3 D. CD21 E. CD34 7. T 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B.胸腺C.脾脏D.法氏囊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8.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 D. 胸腺 E. 脾 9. 与脾脏不相关的是: A. T、B 细胞定居的场所 B.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C. 过滤作用 D. 存在M 细胞 E.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0. 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时: A.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C.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1. 实验发现鸡切除腔上囊后: A.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C.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2. 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A. 淋巴结和脾脏 B. 胸腺和骨髓 C. 腔上囊和胸腺 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淋巴结和骨髓 13.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A. 骨髓、淋巴结、脾脏B. 胸腺、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C. 腔上囊、扁桃体、淋巴结D. 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扁桃体、骨髓、淋巴结 14. 绝大多数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腔上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5. 人类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腔上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6. 成熟免疫细胞寄居的场所是: A. 胸腺 B. 胰腺 C. 腔上囊 D. 卵黄囊 E. 脾脏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自身免疫应答: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体内检出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此为自身免疫应答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MIS)黏膜免疫系统即(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由弥散分布于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粘膜下的淋巴细胞组成。功能: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挥黏膜局部防御作用;产生分泌型IgA(SIgA);口服蛋白抗原介导免疫耐受。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命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原,诱导时间较长(数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数月到数年),应用在预防方面。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是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体、致敏淋巴细胞,诱导时间较短(立刻),体内维持时间较短(2周到数月),应用在治疗和应急预防方面。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属于粘附因子的一种,此类分子具有与IgV区和C区相类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系列也具有同源性,在粘附作用中,它们通常作为整合素成为其他IgSF的配体。(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ITAM 所含酪氨酸磷酸化,与ZAP-70等信号分子中SH 2结构域结合,可活化相关酶,将识别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是参与TCR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CD3肽链的缺陷或缺失,将导致T细胞活化缺陷。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首先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人类免疫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备课讲稿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单项选择 1. 属于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阑尾B.淋巴结C.骨髓D.脾E.扁桃体 2. 人类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胸腺B.淋巴结C.骨髓D.法氏囊(腔上囊)E.脾脏3. 人类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B.胸腺C.法氏囊(腔上囊)D.淋巴结E.脾脏 4. 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和淋巴结 B. 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和脾 D. 胸腺和骨髓 E. 脾和胸腺 5. 人类B 淋巴细胞是在下列哪种免疫器官发育成熟的: A. 脾脏 B. 骨髓 C. 法氏囊 D. 胸腺 E. 卵黄囊 6. 属于人造血干细胞标记之一的是: A. CD16 B. CD2 C. CD3 D. CD21 E. CD34 7. T 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B.胸腺C.脾脏D.法氏囊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8.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 D. 胸腺 E. 脾 9. 与脾脏不相关的是: A. T、B 细胞定居的场所 B.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C. 过滤作用 D. 存在M 细胞 E.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0. 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时:

A.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C.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1. 实验发现鸡切除腔上囊后: A.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C.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2. 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A. 淋巴结和脾脏 B. 胸腺和骨髓 C. 腔上囊和胸腺 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淋巴结和骨髓 13.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A. 骨髓、淋巴结、脾脏B. 胸腺、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C. 腔上囊、扁桃体、淋巴结D. 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扁桃体、骨髓、淋巴结 14. 绝大多数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腔上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5. 人类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腔上囊 C. 脾脏 D. 胸腺 E. 淋巴结 16. 成熟免疫细胞寄居的场所是: A. 胸腺 B. 胰腺 C. 腔上囊 D. 卵黄囊 E. 脾脏

02第二章 免疫器官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的功能;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2.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及结构 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的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概述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组成。 免疫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类,也分别称为初级(一级)和次级(二级)淋巴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所有细胞。 免疫分子是指免疫细胞的产物。 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不仅定居在淋巴器官中,也分布在粘膜和皮肤等组织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各处巡游,持续地执行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使免疫应答既能有效地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Central immune organ 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腔上囊)和胸腺组成。 一、骨髓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造血组织 红骨髓 血窦 黄骨髓。 (二)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场所(见下图)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在骨髓微环境影响下,可经过定向干细胞、祖细胞、前体细胞等分化阶段,最终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 2.B 、NK 分化成熟场所 3.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附: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1. HSC 的起源 卵黄囊(2~3W )→肝、脾(3~7M )→骨髓(胚胎末期、出生) 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潜能:自我更新self-renewing 和分化differentiation (造血) 基质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造血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