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

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

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古诗词《清明》赏析_作者:杜牧

古诗词《清明》赏析_作者:杜牧

《清明》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诗词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鉴赏】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清明》杜牧赏析

《清明》杜牧赏析

《清明》杜牧赏析《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 作酒店名。

赏析:•意境营造:•景色描写细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扬扬、连绵不断的景象。

“纷纷” 二字不仅写出了雨的密集状态,更营造出一种烟雨朦胧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这种阴雨的天气,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清冷、惆怅的基调。

•情景交融: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路上行人欲断魂”,将行人的心境与环境紧密结合。

“欲断魂” 形容行人神情凄迷、烦闷不乐,仿佛灵魂都要脱离身体。

清明本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节日,行人孤身在外,触景生情,心中的愁苦在这阴雨天气的烘托下愈发强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结构布局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整首诗的结构布局十分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交代了时间、天气,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场景,是“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接上句,进一步描述了行人在雨中的状态和心境,是“承”;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在愁苦中想要寻找酒家借酒消愁,情节发生转折,是“转”;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回答为行人指明了方向,使诗歌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是“合”。

•情节留白引人遐想:诗歌在牧童指向杏花村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行人听到牧童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他是否找到了酒家?在酒家中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种留白手法使诗歌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语言表达通俗:杜牧的这首《清明》语言十分通俗,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式,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明的相关诗句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明体裁:诗题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名字:杜牧年代:唐代描述: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无一难字也无典故,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末句尤为精彩。

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1、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 1。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或6日。

这个时候天气往往比较清爽明朗,不过在诗里主要是指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

- “时节”:时候的意思。

- “雨纷纷”:细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 “路上”:在道路上。

- “行人”:出行的人,在这里指在外赶路的人。

- “欲断魂”:“欲”就是好像、几乎要的意思。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愁苦,就像灵魂要和身体分开了一样。

- “借问”:请问、打听。

- “酒家”:卖酒的店家。

- “何处有”:哪里有。

- “牧童”:放牧的小孩。

- “遥指”:远远地指着。

-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村庄,这里可能是一个实际的村庄名,也可能是泛指杏花深处的村庄,那里有酒家。

译文:清明这个时候啊,细雨就像丝线一样,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你看那路上,有不少赶路的人呢,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可愁苦啦,就像魂儿都快没了似的。

为啥呢?可能是清明这个时候容易让人思念故去的亲人,再加上这雨下得人心里头乱糟糟的。

这时候有个人就想啊,我得找个地方喝点酒,解解愁啊。

于是他就向一个小孩打听:“小娃娃呀,你知道哪里有卖酒的地方不?”这小孩啊,正放着牛呢,听到问话,就朝着远处指了指,说:“看呐,那杏花盛开的村子里就有酒家呢。

”这首《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那可老有名了,它就像是一幅生动的清明小画。

开头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一下子就把那种阴沉沉、湿漉漉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

然后写路上行人那种愁苦的状态,让人特别能感同身受。

最后通过行人问牧童酒家在哪,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情节,又给这画面增添了一点生动的趣味。

它不仅仅是在写清明的景象和一个简单的问路情节,更是在表达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就像那细雨一样,悄无声息地钻进人的心里。

而且啊,这诗里提到的杏花村,后来都成了一个特别有名的酒文化的象征了,很多地方都叫杏花村,都想沾沾这诗的光呢。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作者简介]
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

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

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李(商隐《杜司勋》)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诗]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
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一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一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一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
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一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
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一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一也就
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一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一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不一定是
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幵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一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
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周汝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