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阅读

合集下载

杜牧《清明》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杜牧《清明》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03
04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05
06
```
重点字词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天气,雨水纷纷而 下。这里的“纷纷”既形容雨势之密,又 给人一种凄迷的感觉。
描绘了路上行人的心情。“欲断魂”是一 种夸张的表达,形容人们因雨水纷纷、天 色阴沉而感到心情沉重。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询问酒家的位置,表现出他想要寻找 一处避雨、解愁的地方。
牧童远远地指向杏花村,回答了诗人的问 题。这里的“杏花村”不仅是一个具体的 地点,还带有一种诗意和美感。
诗意总体概述
• 此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雨水纷纷、天色阴沉的景象,表达了 诗人沉重、忧郁的心情。通过“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句,更 深化了这种氛围。然而,诗人在寻找酒家的过程中,遇到了牧 童,他的指向杏花村,不仅解答了诗人的疑问,更为全诗带来 了一丝亮色和诗意。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传达了 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活中的 诗意和美感。
03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
02
路上行人欲断魂。
03
借问酒家何处有,
04
牧童遥指杏花村。
04
诗歌的价值与影响
文学价值
精炼传神
杜牧的《清明》以简洁明 快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 清明时节的景象,展现了 诗人的高超文学功底。
意境深远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 绘,表达出作者对清明的 独特感受,意境深远,引 发读者共鸣。
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政治 、社会、历史、爱情等多 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兴趣。
诗风特点

2023年最新的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

2023年最新的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

2023年最新的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

自古以来,人们常在自己亲人的坟上种点树木作为纪念。

每年到春日清明,人们为亲人上坟,又叫扫墓,带去食物供养,并整修坟墓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2023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折柳戴帽的习惯,相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渭戴之可免万毒。

”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

这就是清明指数的起源。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清明(杜牧)古诗赏析

清明(杜牧)古诗赏析

清明(杜牧)-古诗-赏析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鉴赏】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明体裁:诗题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名字:杜牧年代:唐代描述: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无一难字也无典故,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末句尤为精彩。

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明 (1)杜牧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

借问酒家何处有 (4) ,牧童遥指杏花村 (5) 。

【注释】(1)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以及欣喜与兴奋。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大节日,照例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而诗歌中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于是想在附近找个酒家,歇歇脚,避避雨,饮点酒,解解寒,同时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这时遇到一个牧童,得知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林里,有一处酒家。

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2)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朝著名诗人。

太和二年(828)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

大中五年(851),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

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

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老杜”为杜甫)。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其诗八卷。

今人以为诗用韵不密,《千家诗》收录之前流布不广,或非杜牧诗。

参缪钺《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3)断魂:销魂,愁苦伤心到极点。

(4)借问:请问,向人问路。

(5)遥指:指着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旅之人个个都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只是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理解

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理解

《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理解【题目】阅读短文《梨花风起正清明》,完成下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肖复兴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

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

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

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

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

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

足见清明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要意义,便是踏青郊游。

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而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

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

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

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

父亲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

”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满眼查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出处和赏析优选份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出处和赏析优选份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出处和赏析优选份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出处和赏析 1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出处: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原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拓展:《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原文赏析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赏析: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的《清明》诗阅读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不过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因为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不过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
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不过又并非
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
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
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
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
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
很多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
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
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