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
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

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
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
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
多美的春色!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观赏青春的漂亮景色。
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
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
走在稀稀稀稀的人流中,他显得非常醒目。
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尊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想请教小哥,四周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查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著名的村庄,专产好酒。
书生听了,忙忙道谢。
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奇的地方——“杏花村。
二.大侠们,谁能帮我把《清明》一诗扩写成400字作文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兴奋,这里面蕴含了很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上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假如根据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终吃掉酒食回家。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明节,天灰蒙蒙的,绵绵细雨沙沙的下个不停,那声音,像极了蚕儿吃着桑叶的声音。
下面是关于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改写古诗《清明》作文四月的清明节,下起了蒙蒙细雨,诗人杜牧独自在他乡,和家人各隔一方。
伤感之情顿时涌上心头,想饮酒浇愁,可一人家中喝酒会感到孤独,于是出门找酒馆。
路上的远行的就如断了魂一样迷乱凄凉。
杜牧心想,在这一种环境下怎能找到酒家呢?忽然,在雾中听到了一阵悦耳动听的歌声。
原来有一个牧童,骑着一头大黄牛向这里走过来。
杜牧向前走了几步,走到了一棵柳树下,问道:“这里哪有酒家?”牧童深思了一会,扬手指向前面开满杏花的村子—杏花村。
远远望去,红色的杏花把村子映的火红。
正前他们对话时,一缕缕轻纱似地微风,吹动那一条条开满新芽的'柳条,把柳条吹响了杏花村的方向,像是在给杜牧指引方向!杜牧随着牧童的指点,跑向杏花村。
一进杏花村便闻到了一股杏花酒的浓香。
他走进酒家,一杯一杯的饮了下去,伴随着思乡的感受写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首悲伤的、凄凉的古诗,也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之情!改写古诗《清明》作文清明节,天灰蒙蒙的,绵绵细雨沙沙的下个不停,那声音,像极了蚕儿吃着桑叶的声音。
雨儿打来,身上凉丝丝的。
诗人走在路上,看见芳草青青、百花争艳,真是美不胜收。
可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却不能和朋友一起踏青,不能和家人一起扫墓;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忧伤的走在雨中的小道上,感到十分凄凉。
怎么才能高兴起来呢?诗人眨巴着眼睛,突然,诗人一拍脑门,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家酒店,一醉方休。
诗人又愣住了,这人生地不熟,怎能找到一家好酒店呢?突然,“哞哞哞”的牛叫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
他抬头一看,一头老黄牛正悠悠地像自己走来,牛背上一个小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正兴致勃勃地吹着短笛。
杜牧《清明》诗词改编

《清明》改编——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
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
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
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
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
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
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
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
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
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
微型剧本之变体。
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古诗意境表演剧本_清明

剧本《清明》
——根据杜牧的《清明》改编
【报幕人】朔秋的风,清明的雨,都是离人心上苦;梦也悠悠,泪也悠悠,叹一声欲说还休。
又是一年清明时,几家欢喜几家愁?烟雨迷蒙的乡间小路上,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
他,就是大诗人杜牧。
【杜牧】轻舞飞扬的雨啊,你可知道我的忧伤?清明时节,本来应该祭拜故去的亲友。
可是,我一个人却飘零异乡,连为他们扫墓都做不到。
可叹啊可叹,就算有写不尽的诗句,又怎么能道出我此时的愁绪?唯有借酒浇愁,一醉方休。
只是,哪里有酒馆呢?哦,那边来了个牧童,待我问他一问。
【牧童】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祖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哎呀,雨大了,快回家去。
【杜牧】小童,打扰了。
借问一下,这里附近有酒馆吗?【牧童】回先生的话,那边的杏花村边就有一家。
【杜牧】多谢了!
【牧童】先生,不敢,不敢。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杜牧】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唉,村童尚且可以祭拜亲人,可我——唉!此情此景,魂销肠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报幕人】就在这迷蒙的烟雨里,大诗人杜牧以满怀的
凄婉愁苦,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有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古诗改故事(共五则)

《清明》古诗改故事(共五则)第一篇:《清明》古诗改故事《清明》改写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
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
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
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
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
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
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
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
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
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
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唉!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
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
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
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
把杜牧清明改成一个小故事呢作文

把杜牧清明改成一个小故事呢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在那纷纷扬扬的细雨中,我仿佛走进了杜牧笔下的清明世界。
清明时节,雨丝如愁绪般绵绵不断。
我行走在这湿滑的乡间小路上,路旁的柳树低垂着嫩绿的枝条,像是被这细雨压弯了腰。
远处的山峦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仿佛一幅水墨画,若隐若现。
我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旅人,本想趁着这清明时节,回乡祭奠先祖,看望亲人。
却不想这雨来得如此突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身上的衣衫渐渐被雨水浸湿,透着丝丝凉意。
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
走着走着,我瞧见前方有一个小村庄。
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上的烟囱升腾着袅袅炊烟。
心想,或许能在那里寻得一处避雨之所,顺便打听一下前行的路。
走进村子,我看到一家酒肆,门口的幌子在风雨中摇曳着。
此时的我又冷又饿,便决定进去歇歇脚。
刚一进店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店里的人不算多,几个村民围坐在桌旁,低声交谈着。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招呼店家来一壶热酒和一些吃食。
店家是个憨厚的中年人,很快就把酒和食物端了上来。
我端起酒杯,轻抿一口,那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流下,顿时让身体暖和了不少。
望着窗外的雨幕,我不禁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突发奇想,若是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该是怎样的呢?就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名叫杜宇。
这杜宇家境贫寒,但却勤奋好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这一年的清明,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回乡祭祖的路途。
一路上,杜宇的心情十分沉重。
他想起了已经逝去的亲人,那些曾经温暖的笑容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而自己多年来寒窗苦读,却仍未取得功名,心中不免有些愧疚。
走着走着,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
这雨越下越大,杜宇没有带伞,很快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他四处张望着,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就在这时,他看到前方有一个放牛的牧童。
杜宇连忙跑过去,向牧童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的地方。
牧童眨了眨眼睛,指了指远处的一个村子说:“那里有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家酒肆,可以避雨。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总是让人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
虽然我不能像他那样写诗,但我可以用我的笔,来描绘一下这个节日的氛围。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写得真是妙啊!就像今天一样,天空中下起了小雨,淅沥沥的,仿佛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清新。
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打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们。
他们的脸上带着哀伤,脚步沉重,好像每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祭祖的地方,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黄梅时节家家雨”,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清风吹柳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白日依山尽”,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改编清明古诗

改编清明古诗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编版:
清明时候雨飘飘,路上人儿心焦焦。
想问酒家在哪梢?小童手指杏花寮。
解析
咱先看原诗哈,“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这么一句,一下就把清明节那种下雨的氛围给带出来了,感觉那雨就像帘子一样,稀稀拉拉地落着。
“路上行人欲断魂”呢,你想啊,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能是去扫墓啥的,再加上这雨,心情那叫一个低落,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后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很妙啦。
行人心里难受,就想找个酒家喝点酒解解愁,然后碰见个小牧童,小牧童手那么一指,说酒家在杏花村呢,画面感超强。
再看咱改编的。
“清明时候雨飘飘”,也是说清明下雨,“飘飘”就感觉这雨像羽毛似的,轻轻地落。
“路上人儿心焦焦”,把那种行人的心情直接说出来了,很直白,就是心里焦急又烦闷。
“想问酒家在哪梢”,这个“梢”呢,有点方言的感觉,就是哪里的意思,比较口语化。
“小童手指杏花寮”,“寮”也是屋子的意思,这里
就把杏花村改成杏花寮,有点像那种乡村小酒馆的感觉,也是很有画面感,不过就更口语化、更接地气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改编——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
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
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
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
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
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
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
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
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
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
微型剧本之变体。
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
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
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
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
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
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
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
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
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
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
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取诗一句。
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
”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
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
如有人这样行令道:“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
仿拟,修辞格之一种。
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
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
有人则仿拟《清明》诗讽刺道: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
此诗对周总理的爱与对“四人帮”的恨溢于言表,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4)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
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咸。
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
清人钱德苍《解人颐》载有一诗云: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沙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5)制谜。
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
或作谜面,或作谜底,无一不可。
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
《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6)对联。
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象与意境。
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画栋前临柳杨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牛郎欲问瘟神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用典。
“杏花村”最为典型。
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卖酒之处。
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8)故事。
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城一富家设馆授业。
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难忍。
一日,学生送来题纸请先生出文题与诗题,文士不假思索,提笔即写道:“文题:三月不知肉味。
诗题:借问酒家何处有?”学生将题纸带回家,东家一看,甚感惭愧。
第二天,酒肉都给送来了。
文题出自《论语》,诗题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该文士亦真够善谑的了。
(9)唱词。
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
其歌词云:“桃花红,梨花白,/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
/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乱柳啼莺,百花开放。
遍地锦绣。
/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
/上前去秉礼躬身,/借问声‘酒家在何处’,/说与我瓯上几瓯。
/牧童说——/转过小桥向东走。
/杏花村飘落酒旗翻'/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
/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拿来欢欢,/错过了今朝不能够。
”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10)题画诗。
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
其曲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问行人去哪边?/绿杨柳下,/流水呜咽;/杏帘高挂处,/袅袅茅舍炊烟。
/十里酒香,/惹人梦绕魂牵。
/且劳牧童哥哥指路,/暂事流连!”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11)广告诗。
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
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
诗云:“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
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
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
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12)争名。
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年来聚讼不休,奠衷一是。
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个:(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
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为杜牧作诗处,委实很难。
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
让“杏花村”这一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
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
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效应。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竞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人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所未料者也。
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
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
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
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
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