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解方程(2)
数学: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案2(苏科版七年级上)

4.2一元一次方程(4)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并且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教学手段引导——活动——讨论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解方程ax=b(a≠0),并指出解法根据.2.什么叫做移项?移项的根据是什么?移项时应当注意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移项应注意的问题和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解下列方程(1)5x+2=7x-8.(2)8x-2=7x-2;(3)2x+3=11-6x (4)3x-4+2x=4x-3.二、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1、解方程-3(x+1)=9本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方法后再由学生板演例2解方程2(x-2)-3(4x-1)=9(1-x).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去括号,得2x-4-12x+3=9-9x,移项,得2x-12x+9x=9+4-3,合并同类项,得-x=10,系数化1,得x=-10.(本题解答过程应首先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然后,请学生检验-10是否为原方程的根) 此时,启发学生总结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里含有括号时,移项前,要先去括号)例3、解方程2(2x+1)=1-5(x-2)三、课堂练习(投影)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解方程2(x+3)-5(1-x)=3(x-1)解:2x+3-5-5x=3x-1,2x-5x-3x=3+5-3,-6x=-1,2.解方程:(1)3(y+4)=12; (2)2-(1-z)=-2;(3)2(3y-4)+7(4-y)=4y; (4)4x-3(20-x)=6x-7(9-x);(5)3(2y+1)=2(1+y)+3(y+3).四、师生共同小结师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起总结本节课都学习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着重指出①在运用移项规律解题时,一般情况下,应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但有时依具体情况,也可灵活处理;②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的例题、练习题的解答就充分地体现这一点.五、练习设计解下列方程:1.8x-4=6x-20x-6+3; 2.3x-26+6x-9=12x+50-7x-5;3.4(2y+3)=8(1-y)-5(y-2); 4.15-(7-5x)=2x+(5-3x);5.12-3(9-y)=5(y-4)-7(7-y); 6.16(1-2x)-4(11-2x)=7(2-6x);7.3x-4(2x+5)=7(x-5)+4(2x+1); 8.2(7y-2)+10y=5(4y+3)+3y.六、教后反思:。
第五章第4课时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购买4套A型课桌凳需_____元, 则购买了乙种人参(_______)棵, 列得方程为______________=1 820. 解:设王叔叔购买了甲种人参x棵, 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应用. 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是多少? 购买4套A型和5套B型课桌凳共1 820元, 购买4套A型课桌凳需_____元, 由题意得_______+70(_______)=1 200, 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__千瓦时,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移项、去括号. 第4课时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2)
6x+6x=150 000+12 000 12x=162 000 x=13 500
【例3】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2,十位上的数是x,把2和x对调,新两位数的2倍还比原两位数小18,求x的值. 购买4套A型和5套B型课桌凳共1 820元, 列得方程为______________=1 820. 列得方程为______________=1 820. (2)解含有括号的方程,运算过程中,特别防止符号的错误. 能熟练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判别解的合理性. 答:王叔叔购买甲种人参_____棵. 购买一套A型课桌凳和一套B型课桌凳各需多少元? 由题意得_______+70(_______)=1 200, 甲种人参每棵100元,乙种人参每棵70元,王叔叔花1 200元在此特产商店购买这两种人参共15棵. (2)解含有括号的方程,运算过程中,特别防止符号的错误. 解:设王叔叔购买了甲种人参x棵, 分析:设A型课桌凳每套x元,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千瓦时,列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熟练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判别解的合理性. 甲种人参每棵100元,乙种人参每棵70元,王叔叔花1 200元在此特产商店购买这两种人参共15棵. 购买4套A型课桌凳需_____元,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解方程(2)[002]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解方程(2)[002]](https://img.taocdn.com/s3/m/7fc4be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9.png)
第4课时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例2、例3,完成教科书P68“做一做”第1、2题和P70“练习十五”第4题。
▶教学目标1.经历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过程,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解方程的策略。
3.在解方程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解方程的思维过程和数学转化思想,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不同难度的方程的策略和步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习题。
让学生口述解方程的过程,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解方程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二、探索新知1.解形如ax=b的方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8例2天平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大家能列出方程吗?【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后,根据图意写出方程:3x=18。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怎样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2)](2)尝试解答。
师:大家能用刚才复习题中解方程的经验来解这道方程吗?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规范解答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x=18解:3x÷3=18÷3x=6师: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除以3?【教学提示】突出“转化”思想,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会如何解决的旧问题。
【教学提示】反复强调格式:前面要写“解:”,等号要对齐。
【学情预设】两边同时除以3可以消去3这个因数,这样左边就只剩下x了。
师:这是根据什么来解方程的?【学情预设】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课件演示小方块消去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两边同时除以3。
师:谁来检验一下这个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呢?学生独立书写检验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教师指导出示完整的检验过程。
【设计意图】教科书P68例2以3x=18为例,讨论形如a x=b的方程的解法:运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
在教学中凭借天平演示的图示,展现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解方程(2)-课件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孩春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教材P70 练习十五 第4题 ]
4.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1)x加上35等于91
(2)x的3倍等于57。
x+35=91 解:x+35-35=91-35
3x=57 解: 3x÷3=57÷3
x=56
x=19
(3)x减3的差是6。
x-3=6 解: x-3+3=6+3
x=9
(4)x除以8等于1.3。 x÷8=1.3
x+3.2=4.6
x-1.8=4
解:x+3.2-3.2=4.6-3.2 x=1.4
解:x-1.8+1.8=4+1.8 x=5.8
巩固提高
1.解下列方程。[教材P68 做一做 第1题 ]
1.6x=6.4
x÷7=0.3
解:1.6x÷1.6=6.4÷1.6 x=4
解:x÷7×7=0.3×7 x=2.1
巩固提高
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 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左边=20-x =20-11 =9 =方程右边
所以,x=11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时要注意: ①先写“解”和“:”; ②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③等号要对齐;
解方程例2

0.2x=6 解:0.2x÷0.2=6÷0.2
x=30 检验 方程左边=0.2×30
=6 =方程右边 所以,x=30是方程的解。
4.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xm
2.7 m 6.9 m
原价:x 元 降价:45 元 现价:128元
x+2.7 = 6.9
ɑx= b
解:ax÷a = b÷ɑ
x = b÷ɑ
x÷a =b 解:x÷a×a = b×ɑ
x = b×ɑ
利用等式的性质2解类似于上面的方程时,方程左边乘几,两边就同时除以 几;方程左边除以几,两边就同时乘几。
巩固提高
2.列方程并解答。[教材P68 做一做 第2题 ]
x元
1.2元
4元
x+1.2=4 解:x+1.2-1.2=4-1.2
这个方程与乘法有关,我觉得可以根据等式 的性质2来解方程。
(教材第68页例2)
2 解方程 3x = 18。
x xx
3x = 18
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x÷( 3 )= 18÷( 3 )
方程左边有×3,两 边要“÷3” 是为了 消去左边的×3。
为什么要÷3?
2 解方程 3x = 18。
ɑx= b
解:ax÷a = b÷ɑ
x = b÷ɑ
x÷a =b 解:x÷a×a = b×ɑ
x = b×ɑ
解: 4.6+x = 7.5 4.6+x-4.6 = 7.5-4.6
x = 2.9
将x=2.9代入方程ax=5.8
2.9a = 5.8 2.9a÷2.9 = 5.8÷2.9
4.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

4.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应用“去分母”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掌握解用“去分母”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方程的实际操作,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复杂”化“简单”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用“去分母”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回忆: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80km/h 提高到100km/h,运行时间缩短了3h.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设甲、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x km, 则:列车在两个城市之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80x h ,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100x h ;列出方程:80x -100x =3你思考过如何解这个方程了吗?含有分母的方程我们该如何去解出其中的未知数? 二、交流展示:〖活动一〗 观察方程384-x =4与方程4x -8=12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84-x =4是怎样变形得到4x -8=12的呢?变形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利用等式性质2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三、互动探究:1、你能将下列方程中的分母去掉吗? (1) 5-51+x =x (2)21x -3=51x2、由学生归分析去分母的方法,老师总结。
四、精讲点拨:【点拨】 1、例题讲解: 例7 解方程:13421+=+x x解:去分母,得:3(x+1)=8x+6去括号,得:3x+3=8x+6 移项,得: 3x -8x=6-3合并同类项,得:-5x=3 系数化为1,得:x=-53 例8 解方程:31(2x -5) =41(x -3)-121解:去分母,得:4(2x -5)=3(x -3)-1去括号,得:8x -20=3x -9-1移项,得: 8x -3x=-9-1+20 合并同类项,得:5x=10 系数化为1,得:x=22、归纳去分母的方法及注意点:(1)一般说来,遇到有分母的方程,解方程时首先要去分母,使得方程中不含有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第4课时)教学课件

(第4课时)
解方程(注意解题格式) x-5.8=4 5x=35 4.5-x=2.5 81÷x=9
活动一:解方程 3 x+4=40 活动任务:探讨“怎样解稍复杂的方程?”
活动流:
1.自主学习:认真自学课本69页例4的内容, 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 交流自己对例4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试着确 定x的值,并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 3.展示分享:小组统一意见后选派一小组代 表进行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质 疑、追问等)。
3.展示分享:小组统一意见后选派一小组代表进行 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质疑、追问 等)。
课堂练习:
6x-35=13 (3x+5)×4=44 (75-2x)÷3=24
3x +4 =40 解: 3x +4-4 =40-4
3x =36 3 x÷3 =36÷3
x=12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活动二:解方程2(x-16)=8 活动任务:探讨“怎样解稍复杂的方程?”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认真自学课本69页例5的内容,独立 思考。
2.小组讨论: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 己对例5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试着确定x的值,并 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2.解简易方程第4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4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4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
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能够独立解简易方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方程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独立解简易方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解方程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自信心,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解简易方程。
2.教学难点:学生对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操作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解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尝试解一个简单的方程,体会解方程的过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方程的方法,互相学习。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7.拓展延伸:学生尝试解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方程,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可以设计如下:2.合并同类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关注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对解方程方法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笔记
第4课时解方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例2、例3,完成教科书P68“做一做”第1、2题和P70“练习十五”
第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过程,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解方程的策略。
3.在解方程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解方程的思维过程和数学转化思想,发
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不同难度的方程的策略和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习题。
让学生口述解方程的过程,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解方程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解形如ax=b的方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8例2天平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大家能列出方程吗?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后,根据图意写出方程:3x=18。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怎样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2)]
◎教学笔记
(2)尝试解答。
师:大家能用刚才复习题中解方程的经验来解这道方程吗?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规范解答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x=18
解:3x÷3=18÷3
x=6
师: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除以3?
【学情预设】两边同时除以3可以消去3这个因数,这样左边就只剩下x了。
师:这是根据什么来解方程的?
【学情预设】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课件演示小方块消去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两边同时除以3。
师:谁来检验一下这个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呢?
学生独立书写检验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教师指导出示完整的检验过程。
【设计意图】教科书P68例2以3x=18为例,讨论形如a x=b的方程的解法:运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
在教学中凭借天平演示的图示,展现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用天平演示验证后,再说验算过程并请学生自己检验,最后教师展现完整的检验过程,让学生加深印象,规范格式。
2.解形如a-x=b的方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8例3。
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师:大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情预设】预设1:不知道20-x=9两边要怎么做。
预设2:两边“+20”或者“-20”都发现做不下去,解不了。
预设3:两边同时“+x”后不知道怎样继续解答。
(2)分析交流,探讨解法。
【教学提示】
突出“转化”思想,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会如何解决的旧问题。
【教学提示】
反复强调格式:前面要写“解:”,等号要对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学笔记
①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加上的这个数是不是一定是一个已知数?
②两边“+20”或者“-20”能否使方程简化?方便后面的解答吗?
③两边“+x”后方程左右两边变化是怎样的?后面又应该怎么做?
学生再次尝试解方程。
师:谁愿意上台展示一下?(指名板演)
20-x=9
解:20-x+x=9+x(等式的性质1)
20=9+x
9+x=20(等式左右两边交换位置)
x+9-9=20-9(加法交换律,等式性质1)
x=11
教师根据板演的情况适当指导并规范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当未知数在运算符号后面的时候,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进
行方程变式,深入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同时也渗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
3.归纳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复杂的方程我们也会解了,那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
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要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两边同时消去一个数
时,这个数也可以是未知数。
预设2:当运算符号是“-”或“÷”时,要消去运算符号后面的那个数,使方程逐
步简化。
预设3:解方程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还要检验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严密,总结得很完整!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P6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把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进行投影展示,积累解方程
的经验。
【学情预设】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2.1÷x=3时,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通过
两边同时乘x把除法的方程转化为乘法的方程,这样就方便后面的解答。
2.完成教科书P68“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答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笔记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题是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其实
就是数学语言的翻译过程,解题时提示学生读题要仔细。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1.解方程要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
2.当运算符号是“-”或者“÷”时,要消去运算符号后面的那个数。
3.消去的数可以是已知数,也可以是未知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灵活运用等式性质去解方程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经历当
未知数在“-”或者“÷”后面时是怎样解答方程的。
在此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
学思想,让学生将新问题转化为多个已经学会如何解决的旧问题。
通过积累解决数学问
题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