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doc资料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doc资料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发券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结构墓室盛行
2. 地上部分(陵体)——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 (2)春秋战国开始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体作 为封土坟头;
C、明清以后:宝城宝顶
方上
以山为陵
3. 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A、汉及以前:享堂、寝殿
B、唐宋时期:献殿(上宫)与寝殿(下宫)
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战国中山墓
陕西长安汉杜陵陵园
献殿 寝殿
左图:陕西乾县李治乾陵平面 右图:南京明孝陵
3. 陵园建筑 (2)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第三节 陵墓
(2)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利用自然,共用神道
石像生 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 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南面山口处有龙山、 虎山如同双阙; C、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龙凤门(棂 星门),作为共同神道使用,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像生、 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倾 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5.宋永昭陵 A、选址根据风水
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 成宫、商、角(jué)、徵 (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 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 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 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 佳埋葬方位与时日。因此,丧 葬择地选日时,若与之相合则 阴阳相生,大吉大利,反之阴 阳相克,主凶。

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关键词:陵寝建筑陵寝秦始皇陵明孝陵摘要: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建筑格局和礼制规定设计、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其他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延续至阴间。

这些建筑群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即所谓的“陵寝”。

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并且以秦始皇陵、与明孝陵为例阐述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正文: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陵寝的建筑方式、格局、规模随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故中国古代各王朝帝王陵寝各具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宗庙、陵寝以及丧葬等等重要礼制变革的关系。

一、陵寝建筑的发展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坟墓建筑,而直至殷周时期,墓葬还是没有坟丘。

大约在孔子时代,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坟丘高 7 米,直径 55 米①,由此可证,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了坟丘很高的大墓。

随着墓葬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陪葬品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墓室规模不断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由于要靠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巩固建筑,因此挖出来的泥土却不能回填,便堆成高大的坟丘。

这样高大的坟墓看上去像土山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把这种大坟墓比作山陵,统治者高大的坟墓很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战国时代人们便索性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

因此,当最统治者活着预先建筑坟墓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吉利,也就隐讳地称坟墓为“陵”或“寿陵”。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
陵 墓 建 筑
第一节、 第一节、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 阳宅” ,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从夏至西周,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从夏至西周 ,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 即在地面 挖出深深的土坑, 有矩形、 方形、 亚字形等。 挖出深深的土坑 , 有矩形 、 方形 、 亚字形等 。 土坑底用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羡道相连,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地面上不起封土、 羡道相连 ,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 。 地面上不起封土 、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春秋战国时期,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 ,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起封土, 追求高大明显,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 起封土 , 追求高大明显 , 并在墓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台上建享堂。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 台上建享堂 。 传说孔子不忍其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 后人于是 纷纷效而仿之。 纷纷效而仿之。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四、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 嘉庆、 道 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明清皇陵》 45min
第四讲完
第五节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陵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明清两代帝陵都选择山水形胜之处, 以山为背景, 明清两代帝陵都选择山水形胜之处 , 以山为背景 , 地宫 上建半圆球状夯土台, 称为“宝顶” 上建半圆球状夯土台 , 称为 “ 宝顶 ” 。 宝顶四周环以城 宝城” 宝城正门上建城门楼, 墙 , 称为 “ 宝城 ” 。 宝城正门上建城门楼 , 称为 “ 明 明楼下的方形城台称为“方城” 楼”,明楼下的方形城台称为“方城”。
1、 妇 好 墓
左图为妇好墓剖面,右图为其地面享堂复原想像。 左图为妇好墓剖面,右图为其地面享堂复原想像。
2、中山国
中山国兆域复原想像图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陵墓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经历了一个 巨大的变化。 巨大的变化。
西汉时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墓, 西汉时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墓,它以黄肠 题凑为墓室,较少使用砖石。 题凑为墓室,较少使用砖石。 自东汉起,墓室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结构, 自东汉起,墓室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结构,早期砖石墓为 梁柱结构,稍晚则为砖石穹隆、拱券结构。 梁柱结构,稍晚则为砖石穹隆、拱券结构。 汉皆时兴厚葬,地面陵园形式相似, 秦、汉皆时兴厚葬,地面陵园形式相似,均在墓室地面 上起巨大的夯土台作为陵台,陵台外围以数重围墙。 上起巨大的夯土台作为陵台,陵台外围以数重围墙。 三国时期战乱纷扰, 三国时期战乱纷扰,很多陵墓均因葬有大量财宝而遭盗 于是在曹操提倡下, 掘。于是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风由东汉末年一直贯穿 至南北朝,因此南朝帝陵的规模只与汉代太守墓相仿。 至南北朝,因此南朝帝陵的规模只与汉代太守墓相仿。
5、陵前标志
南朝帝王陵今仅存 一些陵前标志, 一些陵前标志 , 如 神道入口的神道柱 右图) 石兽、 ( 右图 ) 、 石兽 、 石 碑等石刻。 碑等石刻。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艺术珍品。
明孝陵方城甬道
二、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东、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 陵区东、 西、北三 面环山,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 面环山,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形成一个环 抱围合的环境,其间散布着十三座明代帝王陵墓。 抱围合的环境 ,其间散布着十三座明代帝王陵墓 。 十三陵借助山势,创造出气势磅礴、 十三陵借助山势,创造出气势磅礴、肃穆庄严的气 其布局同时又含有几分家庭的温情。 氛,其布局同时又含有几分家庭的温情。
3、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 明长陵祾恩殿
4、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 的陵墓 , 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三、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 , 葬有顺治 、 康 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陵为顺治的孝陵 。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 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1、大红门
2、石牌楼
明十三陵共用神道的起点为一座石牌楼。 明十三陵共用神道的起点为一座石牌楼 。 其 面阔五间,十一顶,巍峨壮观、雕刻精美。 面阔五间,十一坊
明十三陵石牌坊柱基座
牌楼和牌坊
牌楼是古代用来标志入口、路口的建筑物。 牌楼是古代用来标志入口 、 路口的建筑物 。 牌楼的面阔最小为一间, 大的可到七间。 牌楼的面阔最小为一间 , 大的可到七间 。 其 基本组成包括柱、 梁枋、 基本组成包括柱 、 梁枋 、 斗拱以及斗拱承托 的屋顶。 的屋顶。 如果没有斗拱和屋顶则称为牌坊。 如果没有斗拱和屋顶则称为牌坊 。 牌楼和牌 坊除了标识一般的路口、 入口外, 坊除了标识一般的路口 、 入口外 , 还可象征 皇帝的表彰和获得的荣耀,如贞节牌坊。 皇帝的表彰和获得的荣耀 , 如贞节牌坊 。 另 外 , 清代北京还形成了以牌坊和牌楼装饰店 面的商业建筑形式。 面的商业建筑形式。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资料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45min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44min
第三节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以山为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 “ 以山为陵” 。 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大红门, 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其主神道直抵陵区 中的主陵。 中的主陵。 清东陵的主神道长约5 公里, 正门称为隆恩门, 清东陵的主神道长约 5 公里 , 正门称为隆恩门 , 其内为隆恩殿。陵体亦与明陵相似, 其内为隆恩殿。陵体亦与明陵相似,有方城明楼 和宝顶。 和宝顶。
裕陵享殿——隆恩殿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 ,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 , 其形制基 本仿照明帝陵。 与明帝陵不同的是, 本仿照明帝陵 。 与明帝陵不同的是 , 其皇后在帝陵旁单 独设陵,不与皇帝合葬。 独设陵,不与皇帝合葬。
一、明孝陵
神道石象生——蹲驼 蹲驼 神道石象生
神道石翁仲——武臣 武臣 神道石翁仲
2、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级别墓室的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 黄肠题凑 建筑方法。 黄肠”指柏木( 建筑方法。“黄肠”指柏木(其树心为 黄色) 黄肠题凑” 黄色),“黄肠题凑”就是用柏木段一 层层垒起木墙。 层层垒起木墙。
3、砖墓
汉代墓葬常以 内部中空的砖 来建造墓室, 这种空心砖的 形状尺寸根据 使用部位的不 同而变化。有 些表面还塑有 花纹和装饰图 案。 右图是比较典 型的空心砖墓 。
1、昭陵
2、永泰公主墓
下图是永泰公主墓的剖面,右图为其前室。 下图是永泰公主墓的剖面,右图为其前室。
3、章怀太子墓
4、乾陵
乾陵双阙遗存
乾陵神道石柱
乾陵石马
乾陵石狮
第四节 五代宋元陵墓
南唐二陵 前蜀王建墓
1、钦陵
永陵——王建墓 2、永陵 王建墓
王建墓结构的一大特色是墓室由10个平面呈凸字形 王建墓结构的一大特色是墓室由 10个平面呈凸字形 10 的肋形拱券支撑,它们不但加强了结构的坚固, 的肋形拱券支撑,它们不但加强了结构的坚固, 还 具有视觉上的韵律感。 具有视觉上的韵律感。
明代帝王陵墓包括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和位于北京昌 平天寿山的明十三陵。 平天寿山的明十三陵。 满人入关前的帝王葬在沈阳的清北陵,其规模很小; 满人入关前的帝王葬在沈阳的清北陵,其规模很小; 入关后的皇帝死后则按昭穆制度分别归位于东、 入关后的皇帝死后则按昭穆制度分别归位于东、 西 两个陵区。 两个陵区。
所谓以山为陵, 所谓以山为陵 , 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 体内, 体内,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 18座帝陵中 座帝陵中, 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代18座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昭陵的修建制度。 昭陵的修建制度。
4、北宋帝陵
“兆域” 兆域” 兆域 上宫” “上宫” “方城” 方城” 下宫” “下宫”
宋代帝陵帝、后分葬, 宋代帝陵帝、后分葬,后陵一 般位于帝陵方城外西北方, 般位于帝陵方城外西北方,一 切形制和帝陵相同,也有上宫、 切形制和帝陵相同,也有上宫、 下宫、方城、神道等、 下宫、方城、神道等、只是规 模尺寸比帝陵要小很多。 模尺寸比帝陵要小很多。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