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及其演变

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及其演变

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及其演变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崛起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分封制被广泛采用,这是一种政治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将各地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封地,分封给有功的王公贵族或大臣,让他们来管理和统治这些地区。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开始,探讨其演变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在秦汉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以统一天下为目的,废除了维护分封制的诸侯制度,将天下划分为几十个郡,郡守由中央政府派遣。

但在汉朝,汉武帝重新恢复了分封制度,将天下划分为一百三十六个国家,这些国家被封给王公贵族或大臣,让他们来管理和统治这些地区。

在秦朝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治理区域的行政机构是郡县,郡县守由皇帝任命。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吏对京师的直接控制更加密切,而地方权力又相对减弱,这为统一国家的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恢复了分封制度,对实现“落实天下”、“各得其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地方官的权力得到了增强。

二、分封制的演变自秦末开始,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而在封建制度中,分封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分封制不断地在演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封建帝国的雏形。

在秦朝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度,采用的是郡县制,在行政管理上更加集中。

而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重新恢复了分封制度,这是因为汉武帝认为分封制能够加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同时,汉武帝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有实力的王公贵族,通过分封制度封赏他们可以拉拢他们的支持,这对汉朝稳固皇权也有帮助。

在汉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汉武帝时期,对于诸侯王国的封地规模、种类、册封、升降、剥夺、转移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制度规定,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诸侯封建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

三、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在秦汉时期的使用,对中华文明的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分封制是由古代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分封制是一种很早就有起源的一种政治制度,后来在西周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分封制其实就是国家的君主为了缓解国家内最高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设置的一种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冲突,并且也加强了统治者手中的中央集权。

而西周过后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的情况之下,促使分封制最终土崩瓦解,而秦朝时期就开始实行郡县制。

那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会是怎样的呢?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首先来看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是君主赐给功臣或者贵族后代的一种奖赏,在这一代的诸侯去世后他的后代依旧可以延续,也就是说分封制是世代沿袭的制度,再没有特殊情况之下这些诸侯国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恩赐。

那么郡县制就不同了,郡县制的长官都是皇帝亲自下令来任免的,而且和普通官员一样,长官依靠的都是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往下世袭的,也就是说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的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也可以比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职责都是什么。

首先分封制度之下,各个诸侯拥有许多的权力,他们是这个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政权和统治权是自然掌握在他们手中的,不管是诸侯国下的土地还是人民,诸侯们都具有同样的管理权,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诸侯还要受周王的辖制。

而郡县制中郡县的长官们一般拥有的只是政治上的管理权,关于土地和人民他们是没有统治的权力的,只是在一定程度受伤享有管理人们而不是统治人民的权力罢了。

分封制开始的标志分封制开始于什么时候这个在历史上说法总是很多的,而且最终也没有能够确定。

唯一在古代书籍上最早的记载就是在黄帝时期,据说那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尊称轩辕氏为天子,这句话的含义和后来的分封制内容十分相似,更多的人倾向于分封制开始于夏朝,后来随着时间的改变才再西周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故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制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答D案】【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热点剖析】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一一理藩院。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真题再现】1.(2019 •江苏高考•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 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 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 •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标识。

这些独特而各异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我国辉煌璀璨的历史长卷。

历史的演进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众多的政治体制中,对地方治理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地方管理制度的优化从未间断过。

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夏商周时期因为时代因素的局限性,诸侯宗主国对封封的各个诸侯以“封国”的形式来管理,《周礼》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随着西周向东周的蜕变《周礼》也随之崩溃,各大诸侯国为了称霸中原开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的革新,对地方上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郡和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产生的。

《逸周书作雒》有记载:“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由此观之这一时期的县大于郡,而郡和县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西周年间,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的“郡”、“县”名为采邑,乃是诸侯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标志之一。

晋国称霸时代于国内设立郡县,由君王直接进行人事任免,使得分散的权力不断向中央靠拢。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百年之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

《左传》记载:“克敌者, 上大夫授县, 下大夫授郡”。

从某个角度来说,郡、县制度的出现也是士大夫阶层崛起的标志,授了封邑的大夫实力不断上升,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力开始不断减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君王忌惮贵族的势力太大,比如齐国曾经是姜氏一族但后期却被强大的田氏一族所取代,晋国也曾发生过三家分晋的危机。

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大,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

战国末期,郡基本就成为了地方的最高形成单位。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使得“郡县制”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分封制彻底被废除郡县制于全国全面推广开来。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夏商周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尚书·酒诰》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国语》云:“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形成“五服”制度。

《周礼·夏官·职方氏》载,王畿之外,有所谓: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九服”制度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外服诸侯(九服)体制。

中央设卿事寮负责处理诸侯的政务;通过命卿制度加强控制地方。

《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中央与地方关系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

诸侯封君“各君其土,各役其民……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二、秦汉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约1000个县。

郡设守、尉、监御史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又封二十等列侯,侯国相当于县。

封给皇后、公主等的有“汤沐邑”,邑相当于小县。

公元2年,共有郡国103,辖县1587个(《汉书·地理志》)秦朝以内史掌治京师。

汉承秦制,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

武帝时右内史更名为京兆尹,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景帝时还将秦时的主爵中尉更名为都尉,武帝时更名为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共称“三辅”,同居长安城中,负责管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汉代州的形成及发展: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国。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审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元勋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定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早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负宣慰司、土知府主座)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活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A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B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D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E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
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郡由朝廷直接管辖,国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每国各领数郡土地,郡、国数目比秦代有很大的增加。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已达103个,郡和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

县、邑有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

汉代在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同时还采用了州制。

封国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会形成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过一系列对内削藩,对外开拓疆土的基础上,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各置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

从东汉至南北朝,不断沿用州制。

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州的划分、数目与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未变,均以州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构机,下辖郡、县等。

到隋炀帝时,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至此,中国历史在八百多年后又回到秦初的统治方式。

唐、宋、辽、金几代朝廷改用道、府、路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

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每道各辖几十个州。

中唐又析置十五道,井与节度使制度逐渐融合。

在道制之外,又有府制。

分别设在国内要地和边境地区。

北宋开始,改用路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分全国为二十三路,下辖府与州。

两宋和辽、金时期,路的设置、分合及所辖的府、州常有变动。

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

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
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每个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明代虽然改行省为布政司,但在口语中仍如此称呼。

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政区划分。

郡县制,就是中央直接派员到地方(即郡或州、省)进行管理,其任命是中央的人,随时可以撤换,这样就意味着地方的行政管理可以由中央控制,不至于让其独立坐大,这就是中央集权的本质所在,所谓如臂使指是也,中央是臂,地方郡县是手指,这样指挥地方就如手臂运转手指一样自如。

而在分封制中,封国是完全独立的,一切行政军事权都由地方掌握,还
是世袭的,那样就形同独立,跟中央维系的纽带非常薄弱,一不留神就成了独立王国,反过来咬一口,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到西汉七国之乱也是这样,故要厉行郡县制才能强化大一统,这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一切权力归中央调度。

在三级行政区划中,州和省是地方(县)与中央的中介,其地位相当于周代的分封,但人事权不在地方自己,而由中央控制,中央控制州和省,再由州和省去控制郡县,这就是三级制度。

在隋唐和宋代,三级行政演变为两级行政,就是由中央直接控制到郡,取消了州和省的管辖权,减少了中间环节,出乱子的途径也少了,这就是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意图。

因此,所谓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是紧密联系的,其根本所在就是控制权的掌握。

国家版图越大,中央直接控制的能力就相形见拙,越显得需要中间机构,在元代,由于版图超级庞大,这种行政分区更显作用,故正是在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也即恢复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此后的朝代沿用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