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合集下载

专题四 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

专题四    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

专题四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复习策略】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

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

思想上, 理学、心学产生发展。

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

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

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

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

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依然保持领先地位。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被分割集中到皇帝手中;宋代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元代回族开始产生,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基本沿用至今,西藏正式归于中央管辖,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加强。

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

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南北作物得到更多交流,农业商品化加强;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手工业上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心,民族特色鲜明;商品经济活跃,纸币出现;海外贸易频繁,设立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元代出现了世界级的外贸港口。

3、思想文化上: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促进了理学的发展;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科技走在世界前列;“话本”兴起,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体裁,书法追求个性,山水画重意境,风俗画兴起。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郡由朝廷直接管辖,国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每国各领数郡土地,郡、国数目比秦代有很大的增加。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已达103个,郡和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

县、邑有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

汉代在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同时还采用了州制。

封国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会形成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过一系列对内削藩,对外开拓疆土的基础上,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各置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

从东汉至南北朝,不断沿用州制。

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州的划分、数目与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未变,均以州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构机,下辖郡、县等。

到隋炀帝时,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至此,中国历史在八百多年后又回到秦初的统治方式。

唐、宋、辽、金几代朝廷改用道、府、路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

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每道各辖几十个州。

中唐又析置十五道,井与节度使制度逐渐融合。

在道制之外,又有府制。

分别设在国内要地和边境地区。

北宋开始,改用路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分全国为二十三路,下辖府与州。

两宋和辽、金时期,路的设置、分合及所辖的府、州常有变动。

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

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每个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A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B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D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E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了中央集权,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明 清 分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行省)、府、县三级。(人民版) 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道、府、县四级。(人民版)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认识: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 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成为加强统 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一、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比较
不同点 推行时代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确立于元朝
推行于西周,春
秋走向瓦解 诸侯国相对独立
春秋战国至元朝建
立前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官吏都由皇帝直 接任免
和中央 关系
于中央政府,诸 侯的权力和地位 可以世袭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 出机构,行政长官 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
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 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 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民版)
► 思维启迪4:科举制实施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 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 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 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历史一轮复习重要概念整理 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历史一轮复习重要概念整理 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魏征家吊唁,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之一镜矣!”。 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前曾 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 才能。可是魏征死后,杜正伦因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相同:性质: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作用) 2.不同点:
分 封 制 盛行时代 奴 隶 社 会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 与中央政 被分封诸侯有较强独 府的关系 立性,封位世袭 影 响 郡 县 制 封 建 社 会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 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地方绝 对服从中央 有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
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 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 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
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 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至此,唐太宗与魏征的纠缠还没完,贞观十八年(644),也就制主义(决 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 织形式) 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核 心
战国形成 秦朝确立 西汉巩固 发展 隋唐完善 过程 宋元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概 念
封建专 制主义 中央集 权制度
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 两对矛盾 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专题立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所占教材比例也比较大,过去在高考中占的位置尤为突出。

本专题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建立后,实行了分封诸候的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1.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终身制和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2.演变:(1)萌芽:战国时期,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

秦统一后,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在经济上,实行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在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这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

西汉推行郡县、并存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较好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3)完善:隋唐。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继续实行并使其完备。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把秦朝以来的职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制权,两种制度的实行,使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分封制和郡制的区别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分封制和郡制的区别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确 立“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1)原因
御史台都察院评价评价虽说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选官制度世官制科举制实行时间选官标准局限性1概况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1905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血统出身德行才能考试成绩积极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中央行政体制)
郡县制
(地方行政体制)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汉代中央 官僚机构
皇 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中朝 尚 书 令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政事堂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二 府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 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贵,立子以贵不以长”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基础知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③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基础知识: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