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治水文化、鲧禹治水的故事,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的治水文化、鲧禹治水的故事。

2.理解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

3.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如何使学生理解和运用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内容1.治水文化的培养。

2.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

3.鲧禹治水的道理。

4.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何将鲧禹治水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示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境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人物的生活中,感受故事中的道理。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合作,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所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其特点和传承。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知道的治水文化。

最后,教师介绍鲧禹治水的故事。

第二步:学习故事教师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第三步:整理故事道理教师通过展示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在鲧禹治水中所体现的故事道理。

并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录这些道理。

第四步:运用故事道理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步: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并与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今后生活中。

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板书评估: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板书内容,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2.问答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填补基础知识。

六年级语文下期复习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期复习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等基本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类复习、对比复习、实践演练等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字词复习(1)重点字词:根据课本和课后练习,选取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复习。

(2)字形辨析:对比形近字、同音字,提高学生的字形识别能力。

2. 第二章:语法复习(1)句子结构:复习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能力。

(2)句子类型:复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子类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句子表达思想。

3. 第三章:修辞手法复习(1)比喻:复习比喻的定义、种类和用法,提高学生的修辞表达能力。

(2)拟人:复习拟人的定义、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

4. 第四章:阅读理解复习(1)文章内容理解: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文章结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5. 第五章:写作复习(1)写作技巧:复习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开头、结尾、过渡、描写等。

(2)作文训练:进行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 分类复习: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

2. 对比复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3. 实践演练: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

4. 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

五、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章的授课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本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本册语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语法:复习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文章理解: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和阅读速度。

4. 作文:复习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字词的掌握,文章的理解,作文的写作。

2. 难点:语法知识的运用,作文的创新。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生字词、语法知识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章,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

4. 写作练习:定期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复习成果。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一周:生字词复习与测试复习本册语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默写练习。

每周进行一次生字词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第二周:语法知识复习复习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语法知识。

进行语法知识小测验,巩固学习成果。

3. 第三周:文章阅读与理解选取本册语文中的重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第四周:作文写作复习复习作文写作技巧,分析优秀作文案例。

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复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对本册语文中的生字词进行系统复习,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语法复习: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句子理解: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4. 课文复习:选取部分重点课文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写作技巧:复习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熟悉,写作技巧的运用。

2. 难点:语法知识的运用,句子理解的深入,写作的创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个人自主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生字词复习2. 第二周:语法复习3. 第三周:句子理解与分析4. 第四周:课文复习5. 第五周:写作技巧复习注意事项:1.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运用能力。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生字词、语法、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周期:每周末对本周复习内容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辅助资料:生字词卡片、语法图表、句子理解案例、优秀作文选等。

3. 多媒体资源:课件、视频、音频等。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三、拓展交流
商鞅“南门立木”一事为什么会在老百姓心中引起轰动?
(一是十两黄金不是个小数目,对老百姓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二是把一根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根本不可能值那么多钱,老百姓认为不合情理;三是朝廷这样做的目的老百姓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四、写法指导
怎样设置伏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的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会遇到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本文在行文过程中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如: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吧?”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时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在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出了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了伏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语文园地六《叙事作文复习课》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语文园地六《叙事作文复习课》语文S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对叙事作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勇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回顾和总结上学期学习的叙事作文技巧,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分析优秀叙事作文的特点和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叙事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小组合作的叙事作文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描写等。
3.小组合作写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写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一篇叙事作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1.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3.通过互动问答和讨论,解答学生关于叙事作文写作的疑惑,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叙事作文的写作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教师可以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技巧。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5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5篇

语文s版六班级下册教案5篇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

要遵循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s版六班级下册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语文s版六班级下册教案1最终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生疏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同学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同学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秀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为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为商鞅变法和南门立木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认识南门立木的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商鞅变法和南门立木的故事并能简述其内容。

2.能够归纳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明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鞅是谁,商鞅的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讲解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属于战国时期,秦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法家思想、改革军制和封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推行法家思想、改革军制和变革封建制度。

其中推行法家思想,主要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改革军制,则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变革封建制度则是为了消除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行了法家思想,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军制,则是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扩大疆土,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变革封建制度,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内部的割据势力。

3. 讲解南门立木的故事1.南门立木的故事南门立木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人像一样的树木,因为自己有高贵的品质、坚强的品性,能够承受风雨的考验,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2.南门立木的道理南门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经过磨练、经历考验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就像南门立木一样,能够承受风雨的考验,最终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而一个人的品质、品性等内在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备课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复习备课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感知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背、朗诵课文,在背诵中学生继续感悟美的语言,并形成更为深刻的积累。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大胆、丰富的想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能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个单元的生字新词及课文中的成语。

3、掌握练习中的题型,在做题中掌握做题的一般方法。

复习重点:注意多帮一下后进生,让他们赶上大家。

复习课时:总共3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解课文内容。

其他两课时为练习与指导。

)复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1、激趣——回顾课文本单元神话传说,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大胆、丰富的想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回顾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谁?读读五篇词语,你分别想到了谁?2、导思——感受形象鲧:用赶退洪水的方法来治理河水;禹:用导引洪水的办法引流入海。

(善良正义,不怕困难,为民造福,乐于奉献”)大卫、夸父、普罗米修斯3、成语积累——开放形象以上成语都是描写人物形象特征的,除了这些之外,根据你课外的积累,你还知道那些成语也是描写人物特征的?(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1、课文要点:①《鲧禹治水》:善良正义,不怕困难,为民造福,乐于奉献;②《大卫》: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畏强敌;③《夸父逐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意志顽强;④《天上偷来的火种》:不畏强敌,勇于牺牲(课文顺序:无火—盗火—受罚—获救)2、人物要点:鲧:用赶退洪水的方法来治理河水;禹:用导引洪水的办法引流入海。

(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善良正义,不怕困难,为民造福,乐于奉献”)3、阅读句段1、P5: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地域广、时间长、很艰难)2、P9:(比喻句——①表达作用;②仿照写一写)①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②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③他的声音如同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3、P4:第九段(见练习册P2;中心句)4、P10:《夸父逐日》的背诵、理解。

5、P21:《仓颉造字》(①在文中勾划出过渡句;②文中先后讲了仓颉用哪些办法来事?③勾划出文中的排比句,并仿照写一个;④为什么仓颉造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⑤找出文中如“笔墨纸砚”的词语;)通过刚才的人物感言,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下面,就让我们回过头读读课文中的这些重点句,看看作者是采用哪些描写方法把这些人物刻画得如此有血有肉?(四)同类拓展、深化提高1、易错字词2、同音字辨析3、按要求写词语4、选词填空5、词语搭配(五)单元小结、学法迁移单元复习课通过单元小结,旨在提高学习方法(阅读策略)的运用意识,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学习、阅读的真实需求,在每一堂课中进行“溪水长流”的方法与策略引导)例: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按照四步骤进行学习:(全体朗读)回顾课文——人物感言——抓住细节——人物描写、感受形象提炼形象分析形象塑造形象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复习备课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感知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背、朗诵课文,在背诵中学生继续感悟美的语言,并形成更为深刻的积累。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严守规则,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为建设社会做出贡献。

2、能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个单元的生字新词及课文中的成语。

3、掌握练习中的题型,在做题中掌握做题的一般方法。

复习重点:注意多帮一下后进生,让他们赶上大家。

复习课时:总共3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解课文内容。

其他两课时为练习与指导。

)复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1、激趣——回顾课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为了让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课文,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回顾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谁?读读词语,你分别想到了谁?2、导思——感受形象商鞅——南木立木取信于民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黑人大哥——模范地坚守公德美丽的规则——自觉遵守规则3、本单元成语积累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勃然大怒声名鹊起哀鸿遍野至理名言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忧心忡忡成千上万密密麻麻(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1、课文要点:①《商鞅南木立木》:言而有信、说到做到②《狄仁杰公正护法》:刚正廉明、执法不阿③《出色的老师》: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④《美丽的规则》:规则之美、人性之美2、人物要点:3、阅读句段1、P29第三题体会句子的意思。

2、P33狄仁杰是怎样公正护法的。

3、P37第三题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P39:《美丽的规则》的题目的含义。

5、P43:积少成多背诵默写(四)同类拓展、深化提高1、易错字词2、同音字辨析3、按要求写词语4、选词填空5、词语搭配(五)单元小结、学法迁移单元复习课通过单元小结,旨在提高学习方法(阅读策略)的运用意识,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学习、阅读的真实需求,在每一堂课中进行“溪水长流”的方法与策略引导)例: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按照四步骤进行学习:(全体朗读)回顾课文——人物感言——抓住细节——人物描写、感受形象提炼形象分析形象塑造形象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复习备课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个单元的生字新词及课文中的成语。

3、了解人们是怎样去思考、探索、创造、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习作者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特别是体会说明方法。

4、掌握练习中的题型,在做题中掌握做题的一般方法。

复习重点:注意多帮一下后进生,让他们赶上大家。

复习课时:总共3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解课文内容。

其他两课时为练习与指导。

)复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1、激趣——回顾课文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包括大科学家拉曼。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课文,一起感悟动人的画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回顾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谁?读读词语,你分别想到了谁?2、导思——感受形象人物分析:两个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理服人;孔子:实事求是,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本单元成语积累乐不可( ) ( )云( )志 ( )不应求坚持不( ) ( )号( )令水土不( )(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1、课文要点:《两小儿辩日》:学习古人探索自然规律,勤于观察、思考的科学态度和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体会“学无止境”(孔子不能决也!)②《飞天梦圆》:了解“神五”“神六”“神七”的相关人物(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③《种瓜得豆》: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能准确找出相关的语句。

(打比方、举例子、举数字)④《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体会、理解。

3、阅读句段1、《两小儿辩日》一文的翻译、理解;①两小儿对太阳远近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服对方的?②翻译部分重点语句2、练习册P32上面“阅读练习”。

3、P61第2题4、P61:(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一句话的理解。

5、P67:关联词运用(因果关系)(四)同类拓展、深化提高1、易错字词2、同音字辨析3、按要求写词语4、选词填空5、词语搭配(五)单元小结、学法迁移单元复习课通过单元小结,旨在提高学习方法(阅读策略)的运用意识,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学习、阅读的真实需求,在每一堂课中进行“溪水长流”的方法与策略引导)例: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按照四步骤进行学习:(全体朗读)回顾课文——人物感言——抓住细节——人物描写、感受形象提炼形象分析形象塑造形象第四单元情暖人间复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课文的人物形象,重新感受人物身上的高尚人格精神。

2、积累词语,结合课文学会理解,学会运用。

3、重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阅读分析的训练。

4、进行片断训练,学习运用本单元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3课时过程展示:一、整体浏览1、激趣——回顾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表达人间真情为核心的。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2、导思——感受形象桑娜及渔夫坚强、善良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温迪及其外公: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哈威尔船长:坚毅果忠于职守3、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

二复习古诗1、小组检查背诵,摘抄古诗下面的注释。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谈谈每首表达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朋友间关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老朋友渐行渐远后作者的思念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别后怅然之情。

三、复习词语1、在本单元应学会了哪些词语。

指名读每课中词语采集。

重点指导理解:忐忑不安、囫囵吞枣、栩栩如生、巍然屹立等词2、同桌相互听写字词。

四、重点指导本单元刻画人物的方法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举例感受1、《穷人》中的心理活动及人物表情描写的句子。

2、理解重点语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谈碰壁。

《船长》中最后两段。

五、同类拓展、深化提高1、同类拓展——出示《背影》选段,学法迁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读读《背影》选段,说说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2)、从这些细节中,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六、片段练习,习作迁移写你与同桌发生的小事。

六、单元小结就阅读而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就写作应用而言,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

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复习备课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感知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背、朗诵课文,在背诵中学生继续感悟美的语言,并形成更为深刻的积累。

本单元主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学习时,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去认识文章所描绘的中华珍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