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及答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试题科室: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分,40空共计60分)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2、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为其建立(),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3、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级。
4、根据患者的()、()、()、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5、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 周内随访。
6、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或(),还是伴有()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时随访。
7、病情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时随访。
8、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和()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以人为本诚信务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重性精神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
3、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重精技术流程及工作要求

断栏填写“拒绝”后,报县(区)级精防机构。
2.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确定重性精神疾病诊断的,在第(9)项“诊断”栏中填写疾病名称;对不能确定诊断的,在“诊断”栏
中填写“待核查”;对排除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排除”,并签名。
3.不能确定诊断的,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复核,在第(11)项“诊断复核”一栏中填写疾病名
•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 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表1-2 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州、盟)
县(市、区)
街道(乡、镇)
社区(村)
编 姓名 号 (1)
• 表1-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表格原件由医疗机 构保存,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患者出院信息单复件及知情同 意书复件报至辖区疾控中心,疾控中心间按辖区管理范围进 行表格交换。
• 县(市)区疾控中心15日前将表格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患者是否 纳入管理情况开展相关建档、随访工作。
称并签名。
4.本表原件保存在县(区)级精防机构,复印件反馈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
填表机构名称:
填表人:
电话:
日期: 年 月 日
诊断机构名称:
主管人员:
电话:
日期: 年 月 日
诊断复核机构名称:
主管人员:
电话:
日期: 年 月 日
1.1线索调查发现表格的使用
• 征求监护人是否同意进行诊断或诊断复核。(先填表1-2 后征求监护人意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姓名:单位:成绩:一、填空题(20分)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
2.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3.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居民健康档案的编码采用17 位编码,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码。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向辖区居民提供不少于12 种印刷材料, 6 种视听音像资料。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0—6岁儿童共需开展13 次健康管理。
6.孕产妇在孕12周前需由乡镇卫生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7.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时间一般从孕12周前至产后42天。
8.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包括16项免费体格检查和7 项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9.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三次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10.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 4 次面对面随访。
二、判断题(15分)1.所有居民均可免费享受健康体检中的辅助检查项目。
(×)2 发现脊髓灰质炎、非典型肺炎应按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上报。
(√)3.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进行危险性评估1次。
(×)4.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包括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监督(咨询)指导、环境卫生巡查等内容。
(×)5.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7.首针麻疹疫苗在接种对象满8月龄时,在其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皮下)注射0.5ml。
(×)8.每一次孕期随防服务时需对孕妇进行包括B超检查在内的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5(6)个等级。
严重精神障碍知识培训题及答案

严重精神障碍知识培训题及答案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1.符合《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A 户籍为本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B 本辖区常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指()A 在本辖区连续居住2个月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B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C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对于病情稳定者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B 2C 3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A 6B 2C 35、对于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B 15C 90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10分)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
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
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2、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三、问答题(共1题,每题30分)1、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危险性评估分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BCCAB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10分)√√三、问答题(共1题,每题30分)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
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评估评定标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评估评定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结合实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评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评定:一、肇事肇祸行为直接认定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性评估直接认定为3级或3级以上。
应当以当地公安机关的资料为准,可以由公安机关直接认定,是患者已经发生的危害行为。
肇事肇祸属于法律定义,包括“肇事行为”和“肇祸行为”二类,此外,还有一类属于“轻度滋事”。
(一)“肇事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包括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较重后果的:1.殴打他人造成伤害的;2.寻衅滋事、侮辱妇女的;3.妨碍交通安全的;4.抢夺、损毁公私财务的;5.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二)“肇祸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1.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2.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3.以暴力等手段侵犯公私财产的;4.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5.其他违反刑法的行为。
(三)“轻度滋事”是指公安机关出警并有出警记录,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属于此类。
二、常规性危险性评估属于医疗定义,但不属于诊断范畴,不一定由精神科医师进行评估,经过培训的人员也可以按标准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是患者分类干预、分级管理的重要指标依据。
危险性评估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好转或者加重,只能反映一定时间段内患者的危险性,在随访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动态观察,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8年版)》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规范(2018年版)》)。
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第四章 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

第四章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一、危险性评估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
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
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个案管理员(可由民警、居委会干部、精神科医生、护士或残联助残员等担任)对新进入个案管理的患者,首先应开展危险性评估。
个案管理员在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危险性评估,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害行为(危险性评估在1级和2级)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见“应急医疗处置”部分),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增加随访频度,至少1次/周。
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时紧急住院治疗。
二、管理分级根据以下要求对个案管理患者分级。
(1)一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1-5级)A.半年内出现过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B.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明显自杀企图者;C.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其他行为);D.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
(2)二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目前无实施的可能性者;C.病情基本稳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三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D.治疗或者个人生活料理需要别人协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