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校准规程

合集下载

千分尺自校规程

千分尺自校规程

千分尺自校规程1、目的对千分尺进行自校,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千分尺的自校。

3、自校基准外校合格的校对用量杆、刀口尺。

4、环境条件室温。

5、外观5.1目视:千分尺及其校对用量杆不应有锈蚀、碰伤、带磁、或其他缺陷,标尺刻线应清晰、均匀,数显外径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

5.2千分尺应附有调整零位的工具,测量上限大于或等于25mm的千分尺应附有校对用的量杆。

千分尺应具有测力装置、隔热装置和锁紧装置。

校对量杆应有隔热装置。

5.3千分尺上应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名(或厂标)及出厂编号。

5.4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的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6、各部分相互作用手感: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滞现象;调零和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7、测微螺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手感检查测微螺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不允许明显松动。

8、测力手感与外检千分尺的测力比较,相差不应太悬殊。

参考量:标准为(5~10)N9、测量面的平面度一级刀口尺检定,不允许出现白光。

在距测量面边沿0.4 mm范围内的平面度忽略不计。

10、两测量面的平行度对校对杆(0~25 mm的用0.5 ~1mm塞尺)同一“点位”在四个位置上进行测量(图一),应符合《表1》、《表2》规定。

板厚千分尺两测量面的平行度应不超过4μm。

表2 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测量面的平行度11、示值误差11.1一般只“调零”。

常用尺寸若有怀疑(如窜动)可与外检千分尺比较后“修正”使用。

11.2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表1规定;壁厚千分尺、板厚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8μm;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表2规定。

12、校对用标准量杆块12.1外径千分尺校对用标准量块值的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应不超过《表3》规定。

12.2数显外径千分尺校对用标准量块值的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应不超过《表4》规定。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1、概述
适用于本公司外径千分尺的定期校准和在用带表卡尺精确度的不定期校验。

2、技术要求:
2.1温度20±5OC,R.H.: 60O/O±20O/O
2.2选经过有资质部门(计量所)进行校准检验合格的外径千分尺或标准量块,储存在恒温、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以做校准“标样”用,并做好记录。

3、校准规程
3.1 校验前:检查需要校检的外径千分尺的外形
3.2校准场所应符合标准——恒温、恒湿、清洁卫生。

3.3首先使用“标样”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或标准量块,分别取外径千分尺量程的三个不同检点进行测量,并标明测量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然后使用待校准的外径千分尺量取工件或标准量块的相同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最后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数据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合格;若不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失准,需要修校或更新。

测量范围(mm)受校点尺寸(mm)
3.4 测量数据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0.02mm),判校准合格。

4 记录标识
4.1校准合格后,贴校准标签
校准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判定为: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维修,报废处理
4.2将周检计划内规定到期的带表卡尺进行按时校验,将校验数据及时记录在《检测器具内校记录表》内。

千分尺内校检定规程

千分尺内校检定规程

1.目的
为检测设备的校验提供依据,保证测试测量的精密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制造部门使用中的千分尺的检定。

3.校准环境
为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在温度为25+5/-3℃,湿度为60+15/-10%RH的条件下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

4.校验项目
外观、示值检测。

5.校准件
编号为LKB001的量块作为校验标准件。

6.校验程序
6.1外观检查
6.1.1要求
6.1.1.1千分尺及校对用的量块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或其它缺陷,标尺刻线应清晰、均匀,数显外
径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
6.1.1.2千分尺应附有调整零位的工具,千分尺应具有测力装置、隔热装置和锁紧装置;
6.1.1.3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名(或商标)及出厂编号;
6.1.1.4千分尺的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
6.1.1.5可调或换测砧的调整或装卸应顺畅,作用要可靠,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6.1.1.6数显外径千分尺各工作按钮应灵活可靠;
6.1.1.8新制的千分尺应符合以上要求,使用中的千分尺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6.1.2检定方法:试验和目力观察。

6.2示值检测
6.2.1要求
6.2.1.2用被检千分尺测量标准量块分段对比,测试出误差值;
6.2.1.3校验点为:1mm、3mm、5mm、10mm、20mm;
6.2.1.4测试误差变化量△≤0.002mm。

6.3检定方法
6.3.1使用前需校对起始值设置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则会影响测量结果,立即修正设置;。

千分尺校准规范

千分尺校准规范

千分尺校准规范使用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测量范围(mm)示值误差(µm)
I级
0—100 ±4
1.外观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校准
1.1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或其它缺陷,刻线应清晰、均
匀,对于数显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各按键功能正常。

1.2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1.3当测量下限调整正确后,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任意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该
相切。

2.示值误差
2.1对于数显千分尺应先进行零校正操作。

2.2各种千分尺的受检点应均匀分布于测量范围的5点上。

2.3
测量范围(mm)示值误差(µm)
I级
0—100 ±4 3.校准条件
3.1环境湿度:20±5℃
3.2相对湿度:≤80%
4.标准器具
量块规格:(2.5~25)mm 10块机身编号:84310-111 技术等级:4等3级
5.校准结果处理和校准周期:
5.1 根据记录结果,误差值在误差范围内的为合格。

5.2 经校准合格的千分尺,发给校准证书,并在机身上加贴校准合格证标识;校准有部
分超差,给准用证,并注明准用范围;不合格的贴上“禁止使用”标识。

5.3 正常使用的千分尺校准周期为一年
注:本校准规程只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计量校准工作。

千分尺校准规范

千分尺校准规范

菲恩(江门)科技有限公司千分尺校准规范文件编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目的对内部的千分尺校准,确保准确度和实用性保持完好。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下列文件:JJG 21-2008 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3、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内部分度值为0.01mm,测量上限到500mm外径机械千分尺;测量上限至25mm的板厚、壁厚千分尺;以及分辨力为0.001mm,0.0001mm,测量上限至500mm的数显千分尺校准。

4、校准条件校准测量范围不大于100mm的外径千分尺,其室内温度和被检千分尺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应符合5、通用技术要求5.1外观5.1.1千分尺及其校准用的量杆不应碰伤、锈蚀、带磁或其它缺陷,标尺刻线应清晰、均匀,数显外径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

5.1.2千分尺应有调整零位的工具,测量上限大于或等于25mm的千分尺应附有校对用的量杆。

千分尺应具有测力装置,隔热装置和锁紧装置。

校对量杆应有隔热装置。

5.1.3千分尺应标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商(或厂标)及出厂编号5.1.4后续校准和使用中检验的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4.2.1微分筒传动和测微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滞现象。

4.2.2可调或可换测砧的调整和装卸应顺畅,作用要可靠,调零和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4.2.3数显外径千分尺,各工作按钮应灵活可靠。

6计量性能要求与校准方法5.1示值误差5.1.1外径千分尺示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2的规定:数显外径千分尺的示值得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3的规定。

表-3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量测量面的平行度。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引用文献 2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测量范围偏移量0.05 0,250.08 25,500.13 50,750.15 75,1000.2-0.3 100,2000.3-0.4 200,300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公法线千分尺校准操作规程

公法线千分尺校准操作规程

公法线千分尺校准操作规程一、校准前1、观察校准室温度是否达到规程要求,0~100mm的千分尺室温在20±2℃,若没达到规程要求的温度,启动空调,千分尺恒温两小时后方可进行校准。

2、把清洗后受检的千分尺及4等量块用绸布擦净,一同轻放在校准室的木桌上。

3、把校准中所需的2级平面平晶、平行平晶、塞尺、测力计、粗糙度比较样板等配套设备取出擦净后,放在校准室木桌上备用。

二、校准中1、校准时需戴上白手套。

目测千分尺无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新制的千分尺及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或其他缺陷,测微头上刻线应清晰,均匀;千分尺上应有测量范围,制造厂名及出厂编号等标志;新制的千分尺应附有调零工具,测量上限大于25mm的千分尺应附有校对用的量杆。

各部分相互作用平稳无卡住现象。

锁紧装置作用是否有效。

2、检查测力是否在6N—10N范围内,然后对准零位。

微分筒准面端面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0.05mm,离线<0.1mm。

3、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的测量面表面粗糙度<0.05um,用粗糙度比较样板以比较法进行校准。

4、千分尺平面度的校准用平面平晶以技术光波干涉法进行校准,1级千分尺平面度小于1 um,千分尺两测量面的平行度用平行平晶校准,使用时,依次将四块厚度差为1/4螺距的平行平晶放入两测量面间,转动微分筒,使两测量面与平行平晶接触,并调整平行平晶使其接触点在同一侧,记取两测量面上出现的干涉带条数。

5、千分尺示值校准,应均匀分布于测量范围的五点上进行校准,以千分尺读数偏差减去量块修正值之差作为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6、校准时做好原始记录,做到数据准确,对合格千分尺应填发校准证书,不合格的千分尺填发校准结果通知书,书写要工整,不能涂改,校准员、核验员必须签名。

三、校准后1、校准完后,量块要及时清洗,干后放置干燥缸内,受检合格的千分尺涂上防绣油。

2、下班前做好校准室清洁,关好电源、门窗后方可离去。

千分尺检定规程

千分尺检定规程

千分尺检定规程千分尺检定规程千分尺是一种非常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正式验证其测量精度的检定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千分尺检定规程。

一、检定前准备1.1 检定设备进行千分尺检定的设备需要包括专门的卡尺、校正块等测量工具,这些工具需要定期检定以保证其准确度。

1.2 检定环境检定千分尺的环境需要干净、稳定,同时温度、湿度等条件也需要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进行检定前需要仔细清理千分尺上的杂质及水垢等。

1.3 确定检定频次根据千分尺的使用情况,需要确定其检定频次,通常建议进行6个月一次的检定。

二、检定步骤2.1 清洁千分尺首先需要用丝刷去除千分尺上的杂质、污渍等,如果有生锈情况则需要切记不要将其清理过于频繁以防破坏表面涂层。

2.2 校准零点将千分尺的游标调整到零点位置,并用调整螺丝锁定,同时检查千分尺刻度盘和游标是否对准。

2.3 用卡尺检查用卡尺测量标准物体不同位置的长度以检查千分尺的精度,按照规定测量次数和测量方向得到测量值,并计算出平均值。

2.4 误差计算将测量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千分尺的误差值,并计算误差值的标准差,如果误差值超过规定精度范围则需要重新校准。

2.5 记录和报告记录千分尺的型号、编号、检定日期、校准人、校准结果等信息,并将检定结果报告给相关人员。

三、检定后维护3.1 保持清洁千分尺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振动等,避免对其精度产生影响。

3.2 定期检定按照千分尺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定,保证其精度达到标准要求。

3.3 使用注意事项千分尺的使用需要注意松紧度、避开低温、热源,避免对其精度产生影响。

以上就是千分尺检定规程的详细介绍,通过以上步骤可对千分尺进行有效检定,避免因千分尺精度不足引起的误差。

作为一种关键的测量工具,千分尺的检定不仅对生产、检测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积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分尺校准规程
1、目的:通过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执行量值传递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厂内0-300㎜范围、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校准指导。

3、环境要求: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20±5℃,湿度控制在60±15 RH%。

4、校准方法/步骤:
4-1、外观:
4-1-1、要求:千分尺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及出厂编号,使用中及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1-2、方法:目视
4-2、各部份相互作用:
4-2-1、要求: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可换或可调测砧的装卸或调整应顺畅,其作用可靠,锁紧装置应切实有效,测微螺杆无明显的轴向窜动与径向摆动。

4-2-2、方法:手感
4-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距离:
4-3-1、要求:对准零位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不大于0.05㎜,离线不大于0.10
4-3-2、方法:调整好千分尺的零位,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该数值即为离线、压线的数值。

4-4、示值误差:
4-4-1、要求:千分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
4-4-2、方法:以5等或2级或相应等级量块,依下表一规定之受检点进行校准。

4-5、校对量杆的尺寸误差
4-5-1、要求:校对量杆尺寸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4-5-2、方法:校对量杆尺寸误差在三座标上进行校准。

表一:单位mm
5、校准周期为12个月
2016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