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导学案打印

(完整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导学案打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了解课文寓说理于形象之中。
2.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了解《论语》。
3.掌握“如、方、撰、作、伤、与、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言行的,它和、、、合成“四书”。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摄.()乎大国之间夫子哂.()笑之冠.()者五六人因之以饥馑.()以俟.()君子夫子喟.然叹曰()(三)解释文中重点词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下列句子(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至圣”,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2.背景解读礼崩乐坏的局面,礼乐治国的理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
他所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3.相关知识《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文化常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 人,步卒72 人,称一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版⾼⼆选修)发布时间:2016-12-5编辑:互联⽹崔秀玲【使⽤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查阅⼯具书,扫除读⾳障碍,能通顺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再认真研读本导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标】1.知识与能⼒: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掌握有关的⽂⾔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的阅读⽔平。
本⽂描述⼈物神态、语⾔以表现⼈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认真分析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教学思想、⼈格魅⼒,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古⼈的政治理想和⾏为规范。
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等词语的⽤法以及⽂⾔句式。
2.品味⼦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课⽂最后部分是孔⼦评判学⽣的标准,要联系孔⼦的政治思想。
⼆、教法学法1、诵读法2、学⽣⾃主探究学习法【⾃主学习秀出风采】1、⾛近作者与⽂学常识(1)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今⼭东曲⾩)。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他创办私学,开私⼈讲学之风。
相传有弟⼦三千,⾝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据《史记孔⼦世家》)。
(2)《论语》,是孔⼦的学⽣和再传弟⼦编集的儒家典籍,共⼆⼗篇,每篇⼜分成若⼲章。
内容是记录孔⼦的⾔⾏,有孔⼦应答弟⼦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间谈论孔⼦⾔论的记录。
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
章节简短,语⾔朴素、⽐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的成语、格⾔,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来的。
(3)《论语先进》,这⼀篇记录孔⼦对学⽣的评论。
共⼆⼗六章。
课⽂是最后⼀章,是《论语》中写得⽐较长⽽⼜⽐较⽣动的⼀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一.填空1.《论语》是记录我国___________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________体集,成书于至,共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有关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育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一文选自,“侍坐”的意思是,文章记述了孔子和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反映了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这次以对话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孔子___________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文以________ __为中心组织材料,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5、宋代朱熹把合成“四书”。
二、选择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喟(k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B、浴乎沂(y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三、解释下列词语:①居则曰: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因之以饥馑:④夫子哂之:⑤何伤乎⑥春服既成: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夫子喟然叹曰:⑨以俟君子:四、一词多义: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为国以礼加之以师旅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尔率尔而对曰尔何如而率尔而对曰咏而归舍瑟而作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与①吾与点也②唯求则非邦也与③遂与外人隔绝④往借,不与五、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鼓瑟希暮春者非邦也与六、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①端章甫:②鼓瑟希:③风乎舞雩:④可使足民:⑤曾皙后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七、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案 (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1.了解孔子和《论语》,积累文化常识,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研读课文,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
3.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
1.重点: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
2.难点: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感受孔子的精神格局。
第一课时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通读全文,结合注释,掌握下面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曾皙、饥馑、哂之、俟、礼乐、铿尔、撰、莫春、沂、舞雩、与点2.利用注释,疏通文本内容,找出参加这场对话的双方,完成下表。
提示:关注年龄差以及字和名的联系。
对话者姓氏名字年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课中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积累知识1.如果让你向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介绍《论语》,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介绍呢?2.结合注释,再读文本,落实字词,梳理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完成填空。
(1)通假字鼓瑟希莫春者(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浴乎沂,风乎舞雩三子者出,曾皙后鼓瑟希可使有勇赤也为之小(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可使有勇课中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赏析形象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又极具特色的一章。
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概括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场伟大的师生对话子路则何以哉?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求,尔何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赤,尔何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亦各言其志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小结:2.研读“问志”“言志”两部分,思考:从师生五人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课中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四子之志1.四子之志各不相同,夫子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吾与点也”的喟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1)既然课文是围绕着“言志”展开的,那么,谁的“志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呢?(2)四子各言其志,夫子唯独“与点”,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幅画面里有什么呢?可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也可以有自己个性化解读,都要说明理由。
侍坐导学案第三课时(教师)

一、预习导学
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孔子向学生问志
思考:孔子如何消除其弟子的顾虑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值得同学们注意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训练
你如何评价这四人志向,认同哪位请阐述理由。(不少于100字)
五.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编号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第三课时)
备注
学习目标:1.抓住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评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鲜明的人物形象。
2.分析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原因,了解孔子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1.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曾皙的“志”是: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一、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四、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问题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 niè B.风乎舞雩. yúC.夫子哂.之 chēn D.冠.者五六人 guān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
C.且知方.也方:义方,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写作。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因.之以饥馑因:继,接着。
B.舍瑟而作.作:发作。
C.春服既.成既:既然。
D.其言不让.让: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 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下面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子路率尔.而对③求也.为之②鼓瑟希,铿尔.④夫子何哂由也.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加之以.师旅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C.为国以.礼 D.以.俟君子7.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问题二:课文分析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用)编写:李花欣审稿:张家琴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疏通、感悟、讨论、评判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
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2、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同时,在他晚年还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3、孔子的“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
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却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
共21篇,是一种纯粹的语录体。
章节简短,一件事,一段谈话,自成一篇,章节之间互不相连。
语言生动、精炼、含蓄。
二、课前预习,疏通文意1、注音释词: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词缀。
摄shè:夹(在)。
饥馑jǐn:指荒年。
饥,五谷不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三维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孔子的思想。
3、训练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一、导言: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孔子的智慧。
二、完成预习:1、填空: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的,它和、、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2、搜集孔子的名言,理解你积累的名言的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3、解释下面的词句: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三、自读思考:1、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2、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冉有:谦虚公西华:更谦虚曾皙:洒脱——与之(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四、课堂检测练习:(一)基础知识题部分: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①坐②处于③住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A、居则曰,“不吾知也!”(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①)F、囤积居奇(⑦)(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a.异乎三子者之撰(①)b..渔人甚异之(③)c.永州之野产异蛇(②)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e.父异焉(③)f.异曲同工(①)(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⑤)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⑦)(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
”(④)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⑥)c.不知木兰是女郎(①)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e.人不知而不愠(④)f.孰为汝多知乎(③)(二)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却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翻译句子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三)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
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C )①每进见难问②公车令坐死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诵读诗论植既以才见异言出为论太祖既虑终始之变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D)①可不勉与?②悔而罢之A.①你能不努力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