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_陈飞星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_陈飞星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_陈飞星

(完整版)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酿酒过程中

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塘、蟹池,最后灌溉蔬菜瓜果以及稻田,直至污水进入水处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生态甲鱼养殖技术

生态甲鱼养殖技术 经我乡养殖专家实践摸索,已探索出从培育亲本到孵化繁育,从改造池塘到精心饲养适宜中华鳖生活习性的养殖技术。其重点是:把好“三关”,遵循“五个原则”。 “三关”:即水质关、苗种关、饲料关。 1、水质关。生态甲鱼养殖用水,应是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源。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投种前要求彻底清塘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250斤化水全池泼洒。养殖过程中,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一般每亩40斤左右。 2、种苗关。同一池的种苗应规格整齐,一次放足,种苗无伤病,有活力。放养量根据不同规格有所差异。幼鳖池每亩5??8只,食用鳖池每亩放2??3只。放养前,种苗用高猛酸钾20毫克/升溶液浸浴20分钟。 3、饲料关。投饲应严格实行定质、定量、定时、定点。饲料种类有: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鲜活鱼、虾、螺、蚯蚓、飞虫、禽畜内脏等)、植物星饲料(包括新鲜南瓜、苹果、西瓜皮、青菜及豆类、谷实类)所有饲料投喂前均应用高猛酸钾20毫克/升溶液浸浴消毒处理。 “五个原则”: 1、科学建池。中华鳖具有“三喜三怕”的特点即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建池时应根据这些特性选择的环境。池塘

的规格因养殖鱼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幼鳖池面积为1-2亩,成鳖池面积2-5亩,形状为长方形,南北向,水深为1-2.5米。并同时建好防逃设施,产卵场所、食料台及晒台。 2、混养共生。根据甲鱼与常规鱼的不同的栖息水层和食性等生活特性,选择1??3个适宜的品种与甲鱼混养,使之共生互利,改良池塘环境,促进生长,增加效益。 3、分级饲料。稚鳖、幼鳖、食用鳖及亲鳖四个类别,都应分级饲料。便于生产操作,同时避免大咬小,大欺小。 4、自繁自养。要求实行自繁自养一条龙作业,确保产品品系、品质和档次。同时便于管理,减少购种开支,避免因外购种苗带来各种病毒和寄生虫。 5、防重于治。应遵照“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防患未然。 甲鱼养殖技术: 《CCTV7农业养殖正版光盘——甲鱼养殖新技术》(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本片讲述:1、甲鱼健康养殖;2、庭院人工养鳖技术;3、快速养鳖;4、苗教授谈快速养鳖;5、甲鱼如何安全过冬;6、高效全价鳖饲料。 《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塑料大棚控温快速养鳖》(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本片介绍了养鳖塑料大棚的构造;鳖池的规格要求;加温形式与标准;根据鳖的各个生长期的特点,介绍鳖的饲养方法和技

稻田养甲鱼养殖技术-甲鱼养殖技术大全

稻田养甲鱼养殖技术|甲鱼养殖技术大全【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甲鱼鳖的雌性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民间传说中描述雌鳖可以与蛇或鼋交配。大家创业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甲鱼养殖技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甲鱼养殖技术 甲鱼池的建造 选环境安静、无噪音,既交通方便、接近电源,又离水源近而无污染的地方。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宜。鳖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建池地宜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基地。如果是自繁、自育、自养的养鳖场就要考虑新鳖池、稚鳖池、幼鳖池、3龄鳖池、成鳖池5种鳖池配套建设。塘底没沙性土的要掺一部分沙性土,塘边和池边分别建晒台和饵饲台供鳖晒背和摄食之用,四周建好防逃墙,砖砌、石棉瓦竖置均可,高度1m左右。 苗种放养

鳖苗来源,一是工厂化育苗和专业户批量生产的,二是市场上大小不等的野生鳖。不管哪种鳖苗进池时一定要分级暂养15天左右,待适应环境后再投入养殖池。放养密度根据池塘和其他因素而定,亩投2~3龄幼鳖100~150kg,最多不得超过200kg。 饲料投放 以前养鳖业的所用饲料主要是以鲜活饵料为主(鲜鱼、虾等),但价格昂贵,且质量有的不合格,鳖吃后易患肠炎。科学养鳖的方法是采用天然饵料。如可到附近饭店、食堂搜集丢弃的畜禽内脏、残料、下脚料;在天然水域捕捞螺、蚌、小鱼虾、各种水蚤;利用天然或零星土地,养殖泥鳅、福寿螺;利用沟埂、池坡养殖蚯蚓;诱蝇育蛆;培育昆虫等。在鳖喜食的饵料中,添加少量植物性饵料,如麸皮、玉米粉、豆渣及少量瓜类和微量元素,加工搅拌混合后投喂。 调节水质 鳖虽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因而水质好坏对鳖生长仍十分重要。幼鳖宜保持水深0.3~0.4m,每隔3

北方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

北方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 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鲤形目,泥鳅科,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是较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水中人参之美称,不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因其具性味甘平、补气益中,祛湿邪,能治消渴、痔疮、小儿盗汗等,还有很好的药用滋补功能,经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预防感冒等。 泥鳅目前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0~16元,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口岸价格每公斤30元人民币,韩国市场价**达每公斤70元人民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前景非常广阔。 笔者将实践积累的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给广大养殖者,供参考。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鳅来源

亲鳅**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 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 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

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

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 1稻田的选择和改造 1.1稻田的选择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泥层20-30cm,土质疏松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强的田块为好。面积2-3亩。 1.2稻田的改造 1.2.1田埂改造。此举为了保持水位,预防旧埂渗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1.2.2鱼沟设置。鱼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三部分组成。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沟上口宽为80cm,底宽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开挖,成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间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的场所,视田块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设置,一般宽、深30-40cm。在田的对角各挖一个暂养沟,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5%。在开挖环沟的同时,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用双层密网片做成拦鱼栅,防泥鳅鱼逃跑。1.2.3防逃设施。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塑料布选择宽度为70cm。每隔50cm插一个竹竿,以支撑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2.1稻田施肥 肥料要以饼肥和发酵的有机类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比例为65%和35%。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将有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并保护好沟、窝不被破坏。 2.2施追肥 水稻插秧结束后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施生物肥5kg亩。以后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直到8月中旬结束。施肥的目的是养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喂鱼。通常情况下,在插秧后15d内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时,先施半边田,次日再施另半边田。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养殖模式 3.1水稻种植 3.1.1前期准备1)选择抗病抗虫抗例伏的优质稻种,如如牡响一号、绥粳18等。2)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无块,四周田埂夯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水免疫力。3.1.2种植方法1)采用“大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强稻田内的通风、透光性,还能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尤其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效果更加明显。 2)秧苗抛栽,移栽前换苗要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扩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坏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泛地认同,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人通过旅游实践及相应的专业学习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态势而言,其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就目前来说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

甲鱼养殖技术大全

甲鱼养殖方法 方法一 由于鳖的繁殖期较长、稚鳖的出壳时间也不一致、个体大小不一,每 年秋后稚鳖孵出不久,有的还没能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由于刚出壳 的稚鳖体小(一般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较弱,死亡率较高。如何提高稚鳖的成活率成为养鳖的技术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 出一套饲养稚鳖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科学投喂 饲养稚鳖要求选用优质、新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蛋白质高的饵 料。一般稚鳖出壳后2~3天卵黄囊吸收完后,便开始摄食,这时可投喂一 部分小红虫、摇蚊幼虫、蚯蚓丝、熟蛋黄等食物。经饲养7天后,可投喂新 鲜的猪肝、绞碎的鲜鱼肉、螺蚌及动物内脏,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饲养蚯蚓 投喂(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投喂蚯蚓饲养稚 鳖生长快,成本低、成活率高)。饲养稚鳖要坚持"四定":即定时、定点、 定质、定量,养成稚鳖定时定点的摄食习性。高温季节在早9点投喂一次, 下午5点钟投喂一次。秋后则每天投喂一次、饲料要投在食台上接近水面处。食台可用木板或石棉瓦架设在水下10厘米处,成25度坡度。为了避免稚鳖摄食时争夺与撕咬,可多设几个投食点。投食量要根据稚鳖实际吃食情况而定,让稚鳖吃饱下次投喂无剩余为度。在水温25℃~30℃时,一般投饲量可占稚鳖体重10%~20%。所投饵料要求新鲜、无腐烂、无霉变现象。每天在投食前要对食台进行清扫消毒,防止沾污新投饲料和污染水质。 二、严格水质管理 稚鳖皮肤细嫩,易受外界机械损伤,加之刚出壳的稚鳖有互相撕咬的恶 习,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情况下极易被咬伤,受伤后的稚鳖若生活在水质不好 的池水中,很容易被感染致病而死。所以饲养稚鳖要求水质肥嫩、新鲜、淡 绿色、无污染、无病菌,透明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pH值7~8。由于稚鳖池较小、水又浅(一般水深20~30厘米)、放养密度大,水质极易败坏,必须在2~3天内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l/3左右。换水水温要和养殖池内水温保持一致。饲养稚鳖的水以绿色为好。养殖池内可放一些水生植 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这样能使稚鳖在隐蔽状态下饲养生长,减 少稚鳖互相撕咬,提高稚鳖成活率。 三、及时防治病害 稚鳖在放养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可用10ppm漂白粉、或 150ppm生石灰泼洒浸泡,经7天后放人新水备用。稚鳖下池前要进行鳖体消毒,用8ppm高锰酸钾浸泡稚鳖20分钟(水温20℃)。或用20ppm呋喃唑酮浸泡25分钟,也可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 以杀死病菌。在饲养过程中,可用15ppm生石灰或lppm漂白粉交替泼洒, 一般15天泼洒一次。为了预防病害,可在饲料中拌入磺胺药物,或与抗菌素

稻田养蟹技术简介

稻田养蟹技术简介 种养结合,是提高稻田利用率的好方法。我国在稻田中实行种养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稻田养蟹既可使稻田少施肥、节肥、增产、省工、而且并不妨碍河蟹生长。稻田养蟹,所养品种为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俗称毛蟹或螃蟹。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 稻田养蟹要选择水源充足,排水通畅、地势平坦、无污染的稻地。养蟹稻田用排毛埝、中间埂埝及稻田周围埝,一要宽,一般在0.5m左右;二要坚固、牢实无漏洞;三要高,一般在0.6m左右。 2、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是稻田养蟹成败的关键措施,也是投资重点,一般是周围田埂用水泥板或砖块砌成两面光滑的防逃墙,墙高0.5m左右,墙基入土0.2m左右,注意墙体两侧脱空,使内防蟹逃,外御敌害进田。 3、河蟹放养 稻田在放蟹苗一周前,必须停止施用农药和化肥,并将稻田水排干、晾晒一天左右,以达消毒洁田之作用。并用生石灰乳液全田泼洒,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稻田消毒后,在放养前可先施腐熟的人粪尿,以培肥水质。然后,在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o天后,选择大小规格一致,个体重30g以上的小蟹,每亩放养3000~3500只,若放蟹苗或幼蟹一般每亩可放1.5~3.5万只,放养时要注意均匀分散投放,以避免过于集中,而引起自相残杀,降低成活率。 4、饲养方法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既喜食动物性饵料,又爱吃植物性饵料,因此,稻田自然饵料资源对河蟹生长壤为重要。因为稻田中的底栖生物和浮游物均可被河蟹食用,所以,稻田养

蟹投饵量要适宜,如果投喂太少,河蟹饿而不长或自相残杀;投喂太多,既加大成本,又污染水质。 蟹苗期投喂蛋黄、蚕蛹粉、蟹种期后,则以米糠、稻谷、浮萍、谷粉,还有鱼粉、豆类、动物内脏等均可作为河蟹饲料,投料应做到定时、定位,一般一天投喂两次,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3%~5%左右。还应根据稻田水质好坏、天气情况、剩饵多少灵活掌握确定。 5、水质管理 养蟹稻田应始终保持水质清新,并经常维持畦面有5~6cm深的水体,不能任意变化水位或脱水烤田。一般每3~5天换一次水,高温季节应每天换水,每次换水量掌握在田间正常规规定水体的1/3~1/2,换水时间定在上午10时前后为宜、换水时要注意水温差不超过3℃,并防止急水冲灌,干扰河蟹正常生活。 6、施肥 养蟹稻田以施有机肥为主,在施足基肥后,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如确实需要追施化肥时,应施尿素、不宜施碳酸氢铵。 7、防逃防害 蟹苗放人稻田后,每天都要进行巡池,以防天敌侵害。要彻底清除养蟹田内的青蛙、蛇、鳝鱼、泥鳅、老鼠等天敌。 养蟹稻田应避免使用农药,在必须使用农药时,也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而且只能单用一种,不能交替使用几种农药,施药时应先灌注新水加高水位,施农药一般应在下午4时以后,施药后,要注意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换新水。 大面积进行稻田养蟹,应突出抓好两件大事。一是防盗,二是防逃。防盗主要依靠专人管护解决防逃则需要防逃设施坚固实用。墙面要牢固,严防被水冲垮、被风刮倒及埂埝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生态旅游论文(DOC)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208401 学号2010020804032 姓名蔡希庆 指导教师朱恒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10月

摘要 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新

Abstract Eco-tourism (Ecotourism) as a green tourism consump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Eco-tourism a generation, they show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25%. The past 20 years, eco-tourism as a way of Heaven recre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practi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s a way of thinking the revolution, are increasingly subject to national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cademic and popular attention the world.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and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lor,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On this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some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existing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placed a great deal of hop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relies on its own ov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re ar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VJ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tourism and other cloud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is favor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ourists the industry. Eco-tourism while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people's lives, mor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now appear for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different features of eco-tourism. . As long as favorable factor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certainly have a very broad health prospects. Keywords: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赵红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9 专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5日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2)草原风情生态游………………………………………………………………… (3)湿地观鸟生态游………………………………………………………………… (4)沙漠探险生态游…………………………………………………………………. (5)农业体验生态游…………………………………………………………………. (6)海洋度假生态游………………………………………………………………… 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稻田养殖甲鱼技术

稻田养殖甲鱼技术 养殖甲鱼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 沟田为宜。土质以粘性土壤、泥层深15-20cm,水体ph值呈中性或 弱酸性的粘性土田块为好。 1.防逃设施:一是加固加高田埂,田埂应高出田面40cm左右, 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漏水、塌 陷而使甲鱼逃走。二是进排水口要设拦鱼设备,防止甲鱼钻逃,可 用规格为宽90cm、高45cm用竹篾类纺织成孔隙为3cm的拱形栏栅,既不会使甲鱼外逃,又增加了进水面积,有利于控制稻田的水位, 免致大雨漫埂,这项设备特别重要。整块稻田要保证在汛期不被大 水淹没。 2.开挖暂养沟:在稻田的一边开挖宽2-3m、深1-1.2m的暂养沟,沟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4%左右,便于以后起捕。并在暂养沟一侧建 一南北向的沙滩供其晒背用。 3.开挖环沟和田间沟:沿四周田埂内侧,距埂0.5-1m挖环形沟,沟宽1m左右、深0.5m.3亩左右的田要加挖十字或#字形田间沟(宽0.5m、深0.3m),沟沟相通,方便以后起捕。沟的总面积一般可占 稻田面积的12%左右。 4.设置食台。每亩稻田设置4-6个食台。 甲鱼种放养前,应对稻田沟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00kg兑水全池泼洒。6月底待水稻秧苗返青,排干田间水, 暴晒烤田,然后加水,水加深至15-30cm即可以将幼甲鱼放到田内,平均亩投放250g/只左右的幼甲330只,并用5%食盐水浸洗消毒。 1.饵料投喂除投喂小鱼、小虾、玉米、小麦、猪胰、猪肝等饲料外,主要选用全价配合饵料,7-9月份是鳖摄食生长旺季,每天早、

稻田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稻田甲鱼生态养殖技术 在稻田里养殖甲鱼,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它是利用稻田的自然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及其它能源物质更加充分地被甲鱼所利用,并通过甲鱼的觅食活动,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增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达到一田(水)两用,资源共享和稻、鱼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之目的。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积极引导渔(农)民在稻田里养殖甲鱼,取得了稻、鱼双丰收的喜人成绩,受到了当地渔(农)民的欢迎。现将主要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稻田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田埂厚实、地势平坦、保水性好、避风向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电力配套的田块,面积以10×667㎡左右为宜,土质以粘性土壤为佳、泥层深度为15-20㎝。 二、防逃设施 甲鱼有用四肢掘穴和攀登的习性,具有较强的逃逸能力。因此,防逃设施建设是稻田养殖甲鱼的重要技术环节。在田埂四周内侧,用钙塑板建防逃墙,进排水口用50目双层钢丝网封牢,以防甲鱼逃逸。钙塑板高80㎝,埋入土下20㎝(压紧夯实),土上部分为60㎝,在钙塑板外侧每隔1.0-1.5m用一根木棍或竹篙做固定桩,将钙塑板打上孔眼,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稍向池内倾斜,四角做成圆弧形。这种防逃墙防逃性能好,能抗住较大的风灾袭击,且投资少,建造方法简单,是当前渔(农)民较为常用的一种防逃设施。 二、田间工程建设 沿田埂四周内侧,距埂50-80㎝处开挖环形沟, 沟宽为1.5-2.0m、深为80㎝左右。3亩以上的稻田要加挖“十”字或“井”字形田间沟,沟宽50㎝、深30㎝ , 沟沟相通,田沟面积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在开挖环形沟时,应在西侧或东侧田埂内建一南北向沙滩“运动场”,供甲鱼上岸活动和晒背,另外,需在水陆交界的沟坡上搭建长方形食台,食台长度为2m、宽度为60㎝,露出水面部分为40㎝,倾斜的一侧延伸至水面以下20㎝,一般每667㎡搭建3-4个。 三、放养前准备 1.清整消毒。对环形沟、田间沟及田面进行清整,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75-100㎏∕667㎡,方法是加水化浆全池泼洒,不留死角,以杀灭病原菌。 1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作者:雨 专业:旅游管理 号:1 成绩: 联系: 工作单位:中州大学 完成时间:2012年1月1日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作者:雨 【摘要】: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

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围之,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