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初探

合集下载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作者:刘春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2期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可以充分的利用稻田等水体空间进行养殖,本文主要研究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

一、池塘精养1、鳅池建设养殖泥鳅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也可以采用稻田养殖,养殖池塘要便于排灌,还要定期注水,为了更好的放养和捕捞,还要保证池塘的平整度,保证池塘质地的坚硬性,同时防止泥鳅从漏中逃走造成的损失。

2、清塘消毒为了提高泥鳅养殖的整体质量,还要建立完善的池塘消毒机制,根据池塘建设的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清塘消毒。

首先,在生产前可以使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还可以使用漂白粉的消毒方法。

生石灰的主要作用在消除野杂鱼等影响泥鳅生长的病毒,还可以有效的消除水生昆虫和其它病源体。

生石灰还可以达到增强水质的目标,提高底泥的肥力,生石灰还可以达到有效改善水质的目标,生石灰的用量应可以根据水深情况选定,一般养殖泥鳅的水深在7~10cm的干池左右,可以使用900~1125kg/hm2,当水深达到1m的深池时,可以选用1875~2250kg/hm2。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可以化学变化生出生态氯,氯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合在短期起到杀死病菌的效果。

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

一般选择的洒白粉应当按照60~75kg/hm2的面积使用,还要在使用氯漂白粉时加水溶解,并且做到全池泼洒,以便于提高杀菌效果。

3、肥水放养为了提高放养质量充分的施加基肥,施基肥应当在泥鳅放养前4d左右,基肥应当以家禽畜的粪肥为主,为了提高养殖质量应当加大用量,通常用量9~12t/hm2,从而有效提高泥鳅苗的成活率。

为了减少污染的问题,有效控制泥鳅养殖的疾病,可以在养殖过程中使用10mg/L 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处置,为了达到适合泥鳅生存的需要,应当把水温控制在10~15℃的区间内,在浸洗泥鳅鱼种时应当使用食盐水,浸泡的时间应当保证30min左右还要控制好盐水的浓度,一般在3%食盐水即可,运食盐水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和杀灭泥鳅鱼种表面病原菌的目标。

稻田精养泥鳅技术

稻田精养泥鳅技术

稻田精养泥鳅技术(1.辽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辽宁沈阳 110200;2.辽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沈阳 011020)摘要:本文采用特制的泥鳅鱼饲料配方,在稻田中进行人工精养,通过120天的养殖,获亩泥鳅鱼110公斤,平均规格6克,亩效益达440.00元。

关键词:泥鳅;稻田精养;技术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泥鳅鱼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名副其实的滋补保健食品。

泥鳅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由于农田药品的大量使用,同时捕捞强度的不断提高,天然资源锐减。

泥鳅鱼的经济价值正逐步升高。

特别是在冬季,价格更加可观。

稻田精养泥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于管理,是稻田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逐步形成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下面简单介绍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1 稻田的选择1.1 水源水源充足,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没有污染。

1.2 土壤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粘土为好,沙土最差。

1.3 面积1333 m2左右为宜,便于修建工程。

2 稻田养殖泥鳅田间工程2.1田埂及进出水口的加固为防止泥鳅鱼逃遁,需要对田埂进行加高,40 ~ 50cm,宽30cm 左右,垒实;进出水口对角设置,地基要夯实,铺上一层砖后,上置40cm左右的水泥管,用水泥砂石砌成,用两层沙布网片密封水管两侧或者制成栏鱼网,放在水口处,加固按牢。

2.2 鱼沟和鱼溜的开挖在距田埂2 ~ 3m处挖一条围田沟,深、宽为50 ~ 80cm,作为鱼沟;在靠近进、出水口处,将鱼沟加宽、加深,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1%左右,深度以放干田中水后,溜内能保持50 cm以上水为宜。

在溜的上方设置棚架,栽种瓜豆、葡萄等作物,夏季降温避暑。

鱼沟、鱼溜约占稻田总面积的5 ~ 8%。

2.3 防逃设施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

防止泥鳅鱼逃出。

3 日常管理3.1 稻田清田消毒3.1.1 每100m2 用漂白粉40g,加水后均匀泼洒,10天后放试水鱼,药力消失后,放入鱼苗;3.1.2 每100m2用石灰3kg 左右化水遍洒,10天后注水施肥培育水质,10天后可放鱼苗。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要点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要点
三、水稻施药和烤田。水稻施用农药时尽量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洒在水稻茎叶上,避免药物直接落入水中,施用农药后,及时注入新水,改善水质条件,确保对泥鳅没有危害。烤田地是促进水稻生长的重要技术措施,对养殖泥鳅的稻田可采取轻烤的办法,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来即可,烤田时间要短,烤田结束后,再将水位加深到原来水位,妥善处理水稻生长和泥鳅的关系,夺取水稻、泥鳅双丰收。
一、田间工程。稻田沿埂四周开挖鱼沟,宽1-1.5米、沟深0.4-0.5米;中间“+”形鱼沟与环沟联通,宽0.8-1.2米、沟深0.3米,在进水口开挖鱼溜,宽3米,长6-8米、深0.5-0.6米;加宽加固田埂,田埂高达到0.5-0.7米,田埂面宽0.3-0.4米,务必整实。田埂内侧铺设塑料薄膜,底部埋入泥土0.2米,防水渗透及泥鳅逃走。同时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用密眼网片包扎,严防泥鳅外逃及进水时把敌害生物带入。
4、日常管理:经常检查堤防设施,防止逃鳅。稻田水位应根据稻鳅需要适时调节,初期10-15厘米深,中后期15-30厘米深。日常管理中可适量施放石灰,一方面可作为肥料,另一方面可起到消毒作用。此外,养鳅的水田一般不宜过多除草。
5、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至少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 此时正是高温季节, 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二、水稻品种选择及放养前的准备。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将夏熟作物全部收割完,每亩施畜、禽粪肥800-1000公斤,然后上水翻耕,平田整地,疏通进排水系及鱼沟、鱼溜,并每亩施用60-7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
适时插秧,鳅种放养。秧苗栽插前,每亩施碳铵40公斤,磷肥30公斤,增加土壤肥力,6月中旬前后进行秧苗栽插,秧苗插种后约7-10天,待身苗成活返青后,加注新水至稻田水位10-15cm,立即放养鳅种,亩放8000-12000尾,规格5-8公分。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鲤形目,泥鳅科,泥鳅属。

主要分布于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那么在北方泥鳅该怎样养殖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下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一)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

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

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

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

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

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作者:周大颜杨宾兰徐鸿飞黄彩林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明显。

本文从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泥鳅的放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关键词: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中图分类号: S96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54-2被称为“水中人参”的泥鳅,是广西稻田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

利用稻田养殖泥鳅,不但可以节约水面,收获一定量的泥鳅,又能使水稻保持原有的产量,从而使鱼稻共存,获得双重的经济效益。

而且泥鳅在日常活动时可以疏松土壤,吃掉许多田间害虫,且粪便又是肥沃的有机肥料,优点多多,生态效益尤为显著。

因此,在稻田种植面积十分广阔的广西地区进行泥鳅养殖,既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也是稻田生态养殖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1.1 稻田的选择条件泥鳅由于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且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养殖方法还是养殖条件上都比较简单,在池塘稻田间都可以养殖,但二者在泥鳅养殖条件上略有不同,养殖泥鳅的稻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1.1水源必须充足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 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 稻田的清理建设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1. 引言1.1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及其管理注意事项研究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间的害虫和杂草。

本文将探讨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以及管理注意事项,希望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实用的种养技术。

泥鳅在稻田养殖中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能够在水稻田中自然生长繁殖,不需要额外的养殖空间和投入。

泥鳅还能有效捕食水稻田里的害虫,如蚯蚓、害虫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在管理方面,稻田养殖泥鳅需要合理控制水稻田里的水质和水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和水质恶化。

还要加强对泥鳅的饲料管理,保证泥鳅的营养和生长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

稻田与泥鳅共生还可以带来诸多益处,如促进水稻生长、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养殖收益等。

合理利用泥鳅资源,发展稻田养殖泥鳅,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管理过程中也需注意事项。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相信稻田养殖泥鳅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2. 正文2.1 泥鳅在稻田养殖中的生长特点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是其在稻田养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泥鳅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泥鳅从孵化到成鱼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使得泥鳅在稻田养殖中能够快速繁殖,提高产量。

泥鳅具有较高的抗逆性。

在冷、酸、碱、富氧、贫氧等环境条件下,泥鳅都能较好地生存,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使得泥鳅在各种水体环境中都能够生长繁殖。

泥鳅的适应性广也是其在稻田养殖中的重要特点。

泥鳅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饲养方式和饲料,对水质要求不高,因此在稻田养殖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2 稻田养殖泥鳅的优点1. 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泥鳅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可以帮助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它们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如蚯蚓、水蚤等,减少害虫对稻田的破坏,提高水稻产量。

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作者:王金凤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1期摘要:稻田养殖泥鳅可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饲料的成本,泥鳅可以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其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稻田养殖泥鳅包括稻田的选择、鱼苗的放养、田间管理以及捕获。

关键词:稻田;养殖;泥鳅;鱼苗;田间管理;投料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11-0028-011稻田选择与改造养殖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少泥沙、水质清洁没有污染、pH值为弱酸性,在旱天不干、雨天不涝的稻田地。

要求保水性能良好,泥质较为肥沃,一般以黏性土壤为最佳,这种土壤的保水性以及肥力都较好,要求在稻田地的四周有较为硬实的田埂。

在放养前要对稻田进行改造,稻田养殖泥鳅的方式主要有垄沟式和田塘式,垄沟式是在垄上种水稻、在沟里养殖泥鳅,在稻田的四周挖2m宽、80cm深的沟,鱼沟的占稻田面积的5%~8%;田塘式是在稻田的内部或者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相通,这种方式可以使泥鳅在稻田与泥塘间自由的活动、觅食,鱼塘的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10%~15%,1~1. 5m深,鱼塘与稻田以沟相通,沟的宽和深都为0. Sm,因泥鳅可以钻人泥土中,并且会随水逃脱,因此在改造稻田时要注意将稻田的田埂加高并加固,并且要将底部夯实,以防止泥鳅逃脱。

在稻田的进出水口也要安装上拦截泥鳅的金属网,以防止泥鳅随水逃走。

在稻田中要挖50~60cm深的沟,以作为稻田水浅或夏季高温时泥鳅的栖息和避暑的地方。

2 鱼苗的选择和放养泥鳅品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泥鳅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选择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的泥鳅苗种进行放养。

一般泥鳅的最佳放养时间为水稻插秧后的10天左右开始投放苗种,泥鳅苗种的大小以体长为4~8cm为最佳,投放密度为每亩(1亩约为667mz)60~80kg。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摘要:生态养殖近年来逐渐被我国养殖业所重视,其在保证泥鳅套养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是符合经济学和实用学的养殖方式。

本文通过条理清晰的方法对稻田间泥鳅的套养进行了可行性试验,希望能够通过塑造一个动植物共生的模拟生态关系来达到稻田、泥鳅的双丰收,为广大养殖户推广更加绿色高产的养殖方式。

关键词:稻田除草;套养;泥鳅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最佳证明。

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第1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

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

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

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

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

市面较为广泛的除草剂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该除草剂的药效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丹除草剂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除草剂,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噻酰·苄是混合型除草剂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

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