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29归P677”“110质P701”二 字及次常用字“喻”“施”“敏”。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论语十二章复习※PPT课件

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
十迷而惑;从五心十所岁知欲道,天不命是逾什矩么。;六(十《岁能为吸政取》各种)见解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 规矩。”
第15页/共48页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_个_人_修_养 ,要循序渐进,进德 修业。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 业的发展过程。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 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 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33页/共48页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 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 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16页/共48页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可以(之)。可以以凭借(这一条件)
做,成为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 老师了。”
第17页/共48页
第四章“温故知新”讲_学_习_方法_, 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 新”。
第18页/共48页
第13页/共48页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 _学_习_方_法_,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自己。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 提高自我修养。
十迷而惑;从五心十所岁知欲道,天不命是逾什矩么。;六(十《岁能为吸政取》各种)见解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 规矩。”
第15页/共48页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_个_人_修_养 ,要循序渐进,进德 修业。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 业的发展过程。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 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 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33页/共48页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 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 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16页/共48页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可以(之)。可以以凭借(这一条件)
做,成为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 老师了。”
第17页/共48页
第四章“温故知新”讲_学_习_方法_, 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 新”。
第18页/共48页
第13页/共48页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 _学_习_方_法_,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自己。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 提高自我修养。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虽然《论 语》以孔子命名,但实际上并非孔子本人所著。一般认为,《论 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政治主张 等方面的内容,其结构较为松散,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影响深远
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二章的文学特点与价值
文学特点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表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价值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 进人文素养具有重
04
《论语》十二章主题思想总结
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尊重,主张以仁慈、宽容、同情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爱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 础,只有通过培养和践行仁爱思想,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
学习与修身的统一
《论语》强调学习与修身是相辅相成 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02
《论语》十二章概述
十二章的选取标准与内容
选取标准
选取的十二章内容,均是《论语 》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刻的哲 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
主要内容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 ,共492章。选取的十二章主要 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 、政治主张等方面。
十二章在《论语》中的地位
重要地位
这十二章在《论语》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篇章 。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虽然《论 语》以孔子命名,但实际上并非孔子本人所著。一般认为,《论 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政治主张 等方面的内容,其结构较为松散,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影响深远
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十二章的文学特点与价值
文学特点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表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价值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 进人文素养具有重
04
《论语》十二章主题思想总结
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尊重,主张以仁慈、宽容、同情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爱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 础,只有通过培养和践行仁爱思想,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处。
学习与修身的统一
《论语》强调学习与修身是相辅相成 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02
《论语》十二章概述
十二章的选取标准与内容
选取标准
选取的十二章内容,均是《论语 》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刻的哲 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
主要内容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 ,共492章。选取的十二章主要 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 、政治主张等方面。
十二章在《论语》中的地位
重要地位
这十二章在《论语》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篇章 。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 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 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 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 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理解为“宽恕”? 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一)“好学”的表现: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 第一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的品格
▪ (1)首先君子要“好学”; ▪ (2)其次君子要重“义”; ▪ (3)最后君子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也要
注重外在的礼节,做到“文质彬彬”。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公》)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仁”的内涵
▪ (1)仁的内涵“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 (2)仁的具体表现为“礼”“乐”; ▪ (3)仁的重要意义为“不忧”; ▪ (4)贯彻践行仁“任重而道远”。
《论语》ppt复习课件

因材施教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 、兴趣、能力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 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
教育的社会作用
社会教化
孔子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教 化作用,可以通过传播文化知识 、弘扬道德观念等方式提高整个
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为政治服务,培 养具备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融合之道
孔子认为,要实现大一统,必须尊重并包容多元文化。通过文化交流 与融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
05 《论语》中的文学艺术成就
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富有概括性,善于用极少的文字表达 丰富的思想。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既具有生动 的视觉效果,又富有哲理。
THANKS
礼
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促 进人际和谐。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
父子关系
慈爱与孝顺,父母 要慈爱子女,子女 要孝顺父母。
兄弟关系
友爱与团结,兄弟 要相互关爱,团结 一心。
君臣关系
忠诚与尽责,君主 要仁爱,臣子要忠 诚。
夫妇关系
尊重与互助,夫妻 要相互尊重,共同 承担家庭责任。
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文学典范
01
《论语》成为了后世文学的典范之一,被历代文人墨客广泛引
用和传颂。
思想启蒙
02
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艺术灵感
03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
北京高考《论语》复习 课件80张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 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自得的人生 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 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②(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 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 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 含义。【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三则的翻译分别为: (1)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 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 (2)子张问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 忠实。” (3)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 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礼是什么?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 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 交也。”(《礼记·哀公问》)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 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 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 “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②(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 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 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 含义。【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三则的翻译分别为: (1)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 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 (2)子张问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 忠实。” (3)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 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礼是什么?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 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 交也。”(《礼记·哀公问》)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 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 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 “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
中考语文论语总复习课件

七、成语
• 第一章 不亦乐乎
• 第二章
三省吾身
• 第三章 三十而立
• 第四章 温故知新
• 第六章 箪食瓢饮
• 第八章 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富贵浮云
• 第九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 第十章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 第十一章 匹夫不可夺志
• 第十二章
博学笃志
八、对比阅读
• A《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5.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
• 答: 围绕“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读 书,就会疑惑。”回答即可。
•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2分)
• 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 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 7.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3分)
• 4、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 5.孔子在《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6、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 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7.表达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 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 28、【肱】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 29、【于】 介词,对,对于。
• 30、【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 31、【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 32、【川上】 河边。【川】,河流。
• 33、【逝】 往、离去。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