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治疗技术
牵引技术的基本概念

住院医师学习笔记:牵引技术的基本概念
牵引技术是⾻科常⽤的治疗⽅法,利⽤牵引⼒和反牵引⼒作⽤于⾻折部,以达到复位或维持复位固定的⽬的,同时也⽤于炎症肢体的制动和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治疗。
包括有持续⽪肤牵引、持续⾻骼牵引、特殊牵引等。
持续⽪肤牵引(skin traction)是⽤贴敷于患者⽪肤上的胶布或牵引带包捆于患肢⽪肤上,利⽤其与⽪肤的摩擦⼒,通过滑轮装置,在肢体远端施加持续引⼒。
重量⼀般不超过5kg。
牵引带不能压迫腓⾻头部,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导致⿇痹。
⾻牵引(skeletal traction)是在⾻骼上穿过克⽒针或斯⽒针,安置好牵引⼸后,通过牵引绳及滑轮连接秤砣⽽组成的牵引装置,使牵引⼒医学教育⽹原创直接作⽤于⾻骼上,⽤以对抗肢体肌的痉挛或收缩的⼒量,达到⾻折复位或固定的⽬的。
跟⾻⾻牵引时,⼀般成⼈的牵引重量为4-6kg。
尺⾻膺嘴⾻牵引时,⼀般成⼈的牵引重量为2-4kg。
颅⾻牵引时,⼀般成⼈的牵引重量为6-8kg。
特殊牵引包括颌枕带牵引和⾻盆悬吊牵引。
颌枕带牵引分为卧床持续牵引(2.5-3kg)和坐位牵引(6-15kg),⽤于轻度的颈椎⾻折或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根性颈椎病等。
⾻盆悬吊牵引适⽤于⾻盆⾻折有明显分离移位者。
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一.颈牵适用于各种类型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对椎动脉型、年老病程长者和脊髓型疗效有时不确定,有时有加重其症状的可能性。
1.牵引体位可取坐位或卧位2.牵引角度可采取中立位、前屈位或后伸位。
◆N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椎A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0°)。
◆上颈段病变C1-4采用0°位牵引;C5-6病变时,牵引角度为15º;C6-7病变时,牵引角度为20º;C7—T1时,牵引角度为25º;◆对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采用后伸0°~15º位牵引。
3.牵引重量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通常每3—5天增加1㎏。
若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没改善可继续增加,最大可达10—12㎏。
4.牵引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
每日1~2次,每周3~5次,10~14次为一个疗程,持续4~6周。
5.牵引方式分为持续与间歇牵引2种方式。
间歇牵引中牵引与放松时间比为3:1。
6.注意事项◆牵引中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
◆坐位牵引结束时,先取下牵引套,静坐片刻,再缓慢转动颈部,然后站起来。
◆若牵引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停止,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腰牵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良性的慢性下腰痛。
1.牵引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当腰椎上段病变时,可采用直腿平卧牵引;下段病变时,可采用屈髋、屈膝90度牵引,此体位可更充分地放松腰部肌肉,使腰椎正常生理前屈变平,椎体后部结构更易于受牵引力作用而延伸。
2.牵引重量初始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60%,通常每3~5天增加2~4㎏,增至体重的100%。
3.牵引时间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10~14次为一个疗程,持续4~6周。
4.牵引方式(1)持续牵引:多适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关节紊乱或急性腰痛者。
(2)间歇性牵引5.注意事项◆经过5~6次的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治疗方法。
牵引技术(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05 解 除 肌 肉 痉 挛
02 扩 大 椎 管 容 积
06 • 促 进 炎 症 消 退
03 增 加 后 纵 韧 带 张 力
07 纠 正 腰 椎 小 关 节 紊 乱
04 预 防 、 松 解 神 经 根 粘 连
08 增 加 侧 隐 窝 的 面 积
贰 腰椎牵引方法
贰 腰椎牵引方法
(一)骨盆重锤牵引
1.牵引体位 • 患者仰卧硬板床,垫高小腿呈屈髋屈膝约
贰 牵引的治疗作用
2.解除脊柱小关节负载 通过牵引可解除脊柱小关节负荷,恢复正常对合 关系。
3.促进炎症消退 牵引可使脊柱制动,减少运动刺激,促进炎症,水 肿的消退和吸收。
贰 牵引的治疗作用
4.解除肌肉痉挛 间歇牵引可解除肌肉痉挛,使紧张的肌肉得到舒张和放松,促使正常活动的 恢复。 5.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牵引可使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得到牵伸,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 柱和四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6.早期制动和复位 在脊柱外伤时,牵引可起到早期制动和复位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
请问:
1 该患者存在哪些功能障碍?
2 根据你所学的康复评定需对患 者进行哪些功能评定?
3 怎样设计患者的牵引体位及 牵引参数?
第八章 牵引技术
第三节:腰椎牵引
CONTENTS
壹 腰椎牵引作用
目 录
贰 腰椎牵引方法
叁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壹 腰椎牵引作用
壹 腰椎牵引作用
01 增 大 腰 椎 椎 间 隙
叁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应用
1.适应证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管狭窄
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无合并症的腰 椎压缩性骨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亦可用于脊柱前凸、 侧弯、后凸畸形,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
颈椎病的牵引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牵引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牵引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机械牵引:采用医疗器械设备将颈椎进行牵拉,可以改善颈椎的生理状态和脊髓的血流灌注,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2. 手法牵引:通过手法按摩、掌揉、推拿等技术,对颈部进行牵拉,以达到舒筋活络、缓解颈椎病症状的治疗效果。
3. 自我牵引:指通过简单的肌肉拉伸或颈部放松锻炼,自我实现颈椎牵拉的治疗方式,常见的自我牵引就是仰卧时头部垫枕。
4. 水中牵引:将颈部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实现颈部牵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舒缓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颈椎病牵引治疗时,应该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不可自行进行。
此外,牵拉的力度和持续时间也需要逐渐加强和延长,切勿过度用力或时间过长。
牵引技术

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 谭益云
牵引技术有:手法牵引、 皮肤牵引、骨骼牵引、特殊牵 引
手法牵引:上肢或下肢螺旋牵引架 万能石膏床
皮肤牵引: 1、 适应证:小孩 年老体弱者 2、 禁忌证:皮肤有损伤或炎 症,对胶布过敏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意事项:
(1)适应于小儿及年老体弱者,皮 肤必须完好 (2)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公斤 (3)一般牵引时间2-3周
特殊牵引
内踝尖端向上3厘米处 重量:4—6公
斤
跟骨牵引: 跖骨1-4近侧端牵引:
治疗楔状骨及舟状骨的压缩性骨折
颅骨牵引: 头环牵引: 头环与钢架背心牵引:固定颈椎 头环与骨盆钢环牵引:
1、 头颅带牵引:治疗颈椎病变 2、 骨盆带牵引:LDS、腰神经 根刺激症状者 3、 骨盆悬带牵引:骨盆骨折有分 离移位 4、 胸腰部悬带牵引技术:胸腰椎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整复
(4)牵引期间应定期检查 伤肢长度及牵引的交布粘贴情 况,及时调整重量和体位,防 止过度牵引 (5)应注意粘贴交布的部 位及长度要适当,交布要平整 无皱,不能贴于踝上
骨骼牵引: 适应证:(1)成人长骨 不稳定性骨折,因肌肉强大容 易移位的骨折 (2)骨折 部的皮肤损伤、搽伤、烧伤、 部分软组织缺损或有伤口时
尺骨鹰嘴牵引:部位: 在肱骨干内缘的延长线(即沿 尺骨鹰嘴顶点下3厘米)画一 条与尺骨背侧缘的垂直线,在 尺骨背侧缘的两侧各2厘米处, 画一条与尺骨背侧缘平行的直 线,相交两点即为进、出点 重量:2—4公斤
桡尺骨远端牵引:桡骨茎突上1.5—2
厘米
股骨髁上牵引:髌骨上约1厘米 胫骨结节牵引: 胫腓骨远端牵引:
(3)开放性骨折感染或战伤 骨折 (4)合并胸、腹或骨盆部损 伤者,需密切观察而肢体不宜做其 他固定者 (5)肢体合并血循环障碍暂 不宜其他固定者
《运动治疗技术》第六章牵引技术(概述)

牵引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
脊柱相关疾病
牵引技术在脊椎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2
关节损伤康复
牵引可以帮助关节受损的运动员恢复正常功能。
3
神经损伤康复
牵引技术在神经根受压症状的康复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和展望
牵引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运动治疗技术,可以减轻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并帮 助运动员恢复功能。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牵引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改进方 法。
《运动治疗技术》第六章 牵引技术(概述)
牵引技术在运动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章将介绍牵引技术的定义、原 理、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牵引技术的分类
1 主动牵引
运动员主动参与,通过肌肉力量进行员无需主动参与。
3 手动牵引
治疗师通过手动施加力量进行的牵引。
治疗师通过手动施加力量进 行的牵引,适用于局部牵引。
水中牵引
在水中进行的牵引疗法,减 轻身体重量,减压效果更明 显。
牵引治疗的注意事项
1 治疗师指导
牵引治疗需要在专业治 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 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2 适度施力
施加力量时要遵循适度 施力原则,避免过度牵 拉导致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
每个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和反应都有所不同,治 疗时需要个体化调整。
牵引技术的作用
1 减压
通过牵引可以减轻椎间 盘压力,缓解神经根受 压症状。
2 改善血液循环
牵引可以增加椎间盘间 的间隙,改善椎间盘的 营养供应。
3 促进康复
牵引技术可以帮助运动 员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和肌肉力量。
牵引技术的常见方法
机械牵引
使用专业设备施加力量进行 的牵引,如牵引床、牵引椅。
康复治疗-牵引疗法

案例三:骨质疏松患者的牵引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牵引疗法在骨质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骼疼痛、骨折风 险增加等症状。牵引疗法通过拉伸骨骼,减轻骨骼压 力,从而缓解疼痛,改善骨骼质量。治疗方法包括骨 牵引、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
骨质疏松症
牵引疗法可以减轻疼痛,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05
牵引疗法的科研进展与未来发展
牵引疗法在科研中的应用与进展
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是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作用于颈椎,以缓解颈椎压迫和脊髓刺激,改善颈椎活 动度。近年来,颈椎牵引在临床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中应用广泛,相关科研 成果丰富。
02
牵引疗法的作用与效果
牵引疗法的作用机制
神经根的机械压迫
牵引可以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缓解疼痛 和麻木等症状。
关节复位
牵引可以帮助错位的关节复位,恢复正常的 关节活动。
肌肉松弛
牵引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 症反应。
脊柱稳定
牵引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柱的压 力,预防进一步的损伤。
牵引疗法的效果评估
疼痛缓解
牵引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 舒适度。
肌肉松弛
牵引可以有效地放松肌肉,改善血液 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关节复位
牵引可以帮助错位的关节复位,恢复 正常的关节活动。
脊柱稳定
牵引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预防进 一步的损伤。
牵引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肌肉劳损等。
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定疾病或身体 状况,牵引疗法可能不适 用于某些患者,需医生进 行评估和指导。
04
第六章 运动治疗技术 牵引技术

优势:可控制牵引力量和时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自我牵引
定义:自我牵引是指患者通过自身力量进行牵引的技术通常使用特定的器械或设备进行辅助。
添加项标题
优点: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方便灵活可以随时调整牵引的力度和时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添加项标题
适用范围:适用于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患者特别适合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
患者情况:患者年龄58岁男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个月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方案:采用腰椎牵引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持续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周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左下肢放射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案例三:肩周炎的牵引治疗
患者情况:患者年龄55岁男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患有肩周炎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确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情况确定牵引治疗的目标例如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仪器:根据治疗目标选择适合的牵引治疗仪器例如电动牵引床、手动牵引器等。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目标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时间、频率、强度等。
实施牵引治疗
确定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牵引治疗。
添加项标题
注意:自我牵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添加项标题
牵引技术的实施步骤
PRT FOUR
评估患者情况
评估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身高
确定牵引的部位和方式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
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制定治疗方案
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身体状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牵引持续时间: 间歇牵引 持续牵引 根据牵引体位: 坐位牵引 卧位牵引 直立位牵引
一、脊柱机械性拉长:
Lawson1958年的实验:每次脊柱牵引后受试 者站立高度可增加3.43mm,4周后可增加8 mm。
拉长原因: 脊柱椎体机械性分离——最主要因素; 脊柱两侧肌肉的牵伸、放松; 相应韧带和小关节囊的牵伸; 椎间孔的增大; 脊柱生理曲度变直; 脊柱小关节的滑动;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物的缩小等。
三、脊柱肌肉的放松
牵引可以缓解肌紧张或痉挛引起的疼痛,增 大椎体分离作用
影响肌肉放松因素:
患者体位:颈牵 仰卧比坐位好
腰牵 腰大肌姿势好(屈双髋、膝 并且双小腿下垫凳)
脊柱位置:颈椎屈曲角度大,上斜方肌等 肌肉易紧张;腰椎中立位更易放松
牵引时间:7分钟近乎休息水平,20~25分 钟对肌肉放松最适宜
定义及发展史 牵引分类 生理效应及影响因素 适应证及禁忌证 颈椎牵引 腰椎牵引
牵引是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 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 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 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 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 畸形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影响因素:
患者的体位:舒适的和易于牵引的体位可 有助于在牵引过程中增强缓解疼痛的作用
脊柱的位置:
➢ 急性期:受累节段摆于放松或无痛的位置;
➢ 亚急性期或慢性期:使受累的脊柱节段或 与该节段相关的软组织处于牵伸位受累节 段及相关软组织处于牵伸位
牵引的力量和时间:
➢ 急性期:存在损伤和炎症时,采用短时间、 低强度(无明显牵拉感觉) 的牵引,达到休息、 制动的目的
影响脊柱分离程度的因素:
脊柱的位置:屈曲角度越大,则椎体后部 分离的程度愈大。
牵拉角度: 25°颈椎牵引可使正常生理曲 度变直,30°时颈椎椎间隙后部增宽最大。
牵引重量:颈椎牵引为总体重的7%~10%; 腰椎牵引>25%总体重。(注意牵引的重量 与牵引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舒适的体位、和放松的肌肉。
二、关节突关节等椎体小关节的松动 小关节面的滑动 或转动 小关节面的分离 小关节面的靠近 或压缩
影响小关节松动的因素包括:
脊柱屈曲:增强滑动效果
脊柱侧屈:增加侧屈凸侧达到的伸展程度
脊柱旋转:旋转侧相对上一椎体关节突分 离对侧产生压缩效果
例如椎间孔部位病理改变的牵引治疗应将患 者颈椎处于使椎间孔最大程度展开的位置, 即屈曲、向非受累侧侧弯并向受累侧旋转
对有下列症状的患者不适宜实施腰椎牵引: 孕妇,妇女月经期,有明显马尾受压症状,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腹主动脉血管瘤,慢 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因其呼吸困难的疾 病等。
作用机制: ➢ 限制颈椎活动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 ➢ 解除颈肌痉挛,减小椎间盘压力 ➢ 增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 ➢ 减轻钩椎关节骨刺对神经根和椎动脉刺激 ➢ 解除关节突滑膜嵌顿,使移位椎间关节复
位
牵引角度 ➢ 一般认为采用颈椎前屈10~30°可使颈椎间隙
显著扩大 • 上颈段(C1~C2): 0°~ 5° • 中颈段(C2~C5):10°~20° • 下颈段(C5~C7):25°~30° • 在这些位置,相应节段的小关节囊处于一相对
松弛位置,从而使关节面获得较好的分离 • 屈曲24°是保持牵引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
牵引重量:颈牵时肌肉放松所要的牵引重 量低于机械分离所要的牵引重量的 1.5~2.5kg;腰牵时并非一定要>25%体重的 牵引重量才有放松肌肉的作用。
四、缓解疼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换,缓解神经根压力,降
低局部炎性刺激物的浓度 增大椎间孔,减少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调节关节突关节的张力 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性疼痛
折和其他问题
禁忌证 ➢ 恶性肿瘤 ➢ 急性软组织损伤 ➢ 先天性脊柱畸形 ➢ 脊柱化脓性炎症 ➢ 脊髓明显受压 ➢ 严重的骨质疏松及伴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
病的患者
对有下列症状的患者不适宜实施颈椎牵引: 类风湿关节炎或颈椎活动过度引发的颈椎韧 带不稳,寰枢关节半脱位并伴有脊髓受压症 状,急性挥鞭样损伤等,对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的患者也应慎重进行。
可追朔到公元前数千年 应用轴向牵引矫正驼背 应用专门装置治疗脊柱侧弯
1929年Taylor 控制性颈椎牵引装置,以枕骨 隆突和下颌作为牵拉支点,这种控制性轴 向牵引的方法,成为现代脊柱牵引技术的 基石。
1933 Crutchfield 改良了牵引疗法,并不断 修改,成为颈牵标准模式。
20世纪初,牵引成为治疗“腰突症”的普 遍方法。
颈椎牵引可增加椎骨间隙距离,扩大椎间孔, 从而有利于消除水肿、减轻压迫症状。
研究证实:当颈椎牵引的重量达到6~7kg时, 椎间盘内部的压力约减少70%;当牵引重量 达到10kg时,椎间盘内部几乎测不到压力。
对于腰椎神经根受压者,腰椎牵引可改变突 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从而缓解压迫症状。
四肢牵引可增大关节间隙,改善关节的活动 范围。
出现反弓的最大角度
➢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颈椎病类型和颈椎X光 片来决定牵引角度
• 椎动脉型前屈小于5° • 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前屈20~30° • 脊髓型后伸10 ~ 15° • 颈型前屈小于20° • 黄韧带肥厚所致,则应采用稍向前屈位颈
➢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长 短可逐渐地增加
五、神经生理效应 牵引减少肌肉不自主活动,改善运动功能 抑制α运动神经元刺激性, 影响脊髓水平疼 痛传递 促进肌放松和缓解疼痛
适应证 ➢ 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 ➢ 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 关节功能障碍 ➢ 由症状性关节突关节疾患造成的关节疼痛 ➢ 肌肉痉挛或紧张 ➢ 椎间盘损伤造成的疼痛、椎体后压缩性骨
60~70年代,研究了牵引重量、时间、间歇 牵引方法等,对脊柱牵引提供有力依据。
现代脊柱牵引技术:历史约90余年,在现 代医学解剖、生理学及19世纪脊柱生物力 学概念的基础上,以生物力学为原则的治 疗方法。
根据牵引作用部位: 脊柱牵引(颈椎牵引、腰椎牵引) 四肢关节牵引 根据牵引动力来源: 手法牵引 机械牵引 电动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