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的方法什么是有学问
古人做学问的方法

古人做学问的方法如下是有关古人做学问的方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1.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自己亦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 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3.发现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4.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苟子·劝学》)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
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王充{论衡》)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
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关于读书常见的问题解答

关于读书常见的问题解答关于读书常见的问题解答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猎取学问;二是获得享受。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科书,书店里的各种工具书,全部的科学著作,历史、文化等等等等都在供应学问。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读书常见的问题解答,盼望对您有所关心!读书常见的问题解答1.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书,教你读书的方法。
假如你对读书的方法有些怀疑,可以看看。
在这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所谓基础阅读简而言之就是看懂字面意思等低层次的阅读。
而检视阅读,则是辨别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的过程,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先看书名页,序言,副标题等2/讨论名目页3/看看索引4/关于的介绍5/挑几个看来和主题相关的篇章看6/顺手翻开来,读几个段落。
其实这个过程我们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常常会做,通过以上这些手段,推断要不要买,现在,推断它值不值得读,并不难。
找出了要看的书,下一个层次便是“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我们学习学问最常用到的方法,但也是简单由于觉得困难而省略的步骤。
花了重要篇幅来介绍分析阅读的过程,主要分为下面三个阶段:一是了解范围,这本书在谈什么?确定主题、分类;用一小段内容叙述整书的内容;将重点章节列出来,说明它们如何组成本书的结构;找出要问的问题。
二是理解内容,是如何写出来的?诠释使用的关键字,与达成共识;从重点句子中抓出的主旨;找出的论述,重新构架前因后果,明白主见;确定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三是评价思索。
但在读懂之前不要提评论;不要争强好胜、好辩。
阅读的最终一个层次叫做主题阅读或者比较阅读。
进行主题阅读,你需要反复经受前面的几种层次和方法,检视、分析,你要找许多不同的书或材料,大量的阅读。
不再是读完一本又一本,而是带着问题去读相关的章节,找出你要讨论的问题,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满意自己的奇怪心而阅读。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素材--朱光潜《谈读书》

谈读书朱光潜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
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展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
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
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
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胃口。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

朱熹的读书方法简介一、笃学精思在朱熹看来,读书首先要有“笃学”的态度,这就是要有对学问的真诚追求和执着精神。
他认为学问之大在于笃学,学问之精在于精思。
笃学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思就是要深入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善于创新。
只有将学问当成人生的事业,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有所成就。
二、诚心诚意朱熹强调诚心诚意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学习要以“诚”为本。
他说:“读书之人,不以诚不达意。
”这就是说读书学习要有真诚的态度,要用诚心对待所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心诚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只有诚心诚意,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智慧,才能真正变得博学多才。
三、勤学苦习朱熹提倡勤学苦练,认为学习是一种需要勤奋和毅力的过程。
他说:“读书读千遍,其义自现。
”这就是说只有反复读书,不断练习,才能领悟到书中的深义。
勤学苦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使人能够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毅力是一种品质,学习要有毅力,才能有所成就。
四、审问辨析朱熹主张要审问辨析,他说:“读书莫不当审问其意,直达其理。
”意思是说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辨析问题。
只有通过审问辨析,才能真正了解书中的内容,领会书中的精义。
审问辨析是一种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够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
五、敦品治行朱熹强调敦品治行,认为读书学问要与品德修养相结合。
他说:“读书非徒博学,尚须敦品。
”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博学多才,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只有敦品治行,才能够使学问成为对人生的启迪,才能够成为对社会的贡献。
敦品治行是一种修养,只有具备这种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问服务于社会。
六、笃志好学朱熹主张要笃志好学,他说:“读书当笃志好学,不可自媚于少有。
”意思是说要有远大志向,要有执着精神,不可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成就而不思进取。
笃志好学可以使人保持一种进取精神,使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使人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设计及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设计及导学案25 古人谈读书课时作业一、解释括号里词语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说说下列括号里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翻译句子。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联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阅读。
关于读书好处的名言名句集锦

关于读书好处的名言名句集锦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究竟什么样的名言才是优秀经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好处的名言名句集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好处的名言名句篇1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2、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3、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4、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5、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张之洞6、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
——徐特立7、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
——切斯特菲尔德8、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蒙台居9、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10、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读书好处的名言名句篇21、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2、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叔本华3、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叔本华4、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5、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6、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读书宜循序渐进

读书宜循序渐进刘忠全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
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
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
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
正如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则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
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
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论学问中读书的四种方法

论学问中读书的四种方法
读书是学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习中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阅历和修养。
但读书也是有技巧的,这篇文档将针对“论学问中读书的四种方法”进行讨论。
第一种方法:归纳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将其大致浏览一遍,了解主要内容后,再去重点阅读,逐步深入,同时逐步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能够更好地加深记忆,并且在需要用到知识时也更容易回忆起来。
第二种方法:重点标记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将书中的重点或关键内容进行标记或划记,例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高亮笔之类的进行标记,这样在重温书籍时能够直接查找到重要内容,而不用再次大面积地阅读。
第三种方法:笔记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概念、名词等进行记录,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
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笔记,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在需要的时间里更加方便查询和回顾。
第四种方法:反思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读完一本书后,要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反思和提炼,将阅读中的感悟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以上是论学问中读书的四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具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要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和寻求不同的阅读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个人学习体系,以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高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Comment
王凌皞
谈谈读书的方法:什么是有学问?
漫漫求学之路上,我们中的许多人自认为读了不少书,然而读书的所得却和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颇不相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花了许多时间去阅读,但最终得到的收获却类似于图书馆索引——大致是哪个很牛的学者就什么话题讲过哪些典型观点。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阅读经验。
比如读经典法理学家富勒《法律的道德》:在这里,话题是“新自然法”,观点是“追求的道德”、
“义务的道德”、“法治八原则”。
在这里,观点是几个关键词,但很多时候,观点还可以是语录体的格言。
比如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整本书翻完,我们可能就记住“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这句法学院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格言。
至于伯尔曼
老师的这句格言究竟是修辞式的加强语气还是严格
的学术论断,是历史学的实证考察还是法哲学上的
普遍主张,是限于西方经验还是一个普世命题,这
些我们并没有细想,更不必说细细探究伯尔曼用来
支持这个主张的细致论证和针对它的可能反驳。
为什么一字一句读下来的书,最后在脑袋里
就只留下那么一句隽永的格言?读书的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学问(scholarship)的看法。
回过头来看,反思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
会发现自己的这种阅读体验和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
到了我们对“学问”看法的影响。
什么是学问?怎
样又算有学问?我们中国人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漫漫求学路上,我们中的许
多人自认为读了不少书,然而读书
的所得却和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颇
不相称。
花了许多时间去阅读,但
最终得到的收获却类似于图书馆索
引——大致是哪个牛逼的学者就什
么话题讲过哪些典型观点。
我相信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阅读经验。
我们
HANGZHOU55
近现代以来所谓学术大师,通常而言是精通数门外国语、熟读中西经典,对于种种典故文物信手拈来的饱学之士。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大师常常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超技艺(包括记忆力、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等),正是因此,刘皓明老师戏称钱钟书为“绝食艺人”(刘皓明:《绝食艺人:作为反文化现象的钱锺书》):
说钱锺书是属于杂技表演的绝食艺人,是因为他在《谈艺录》和《管锥编》里显示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功夫,而这种功夫从本质上说,又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同时它们又不属于同样没有使用价值的艺术领域。
就其没有实用性和其为功夫的本质而言,它们就像杂耍艺人用以谋生、惑众和炫耀的绝活儿,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令观众叹为观止,在于博取看客的“wow”声,在于向人们显示人用自己生物的身体可以成就怎样的奇迹,就像有软功的少女能够为常人所不能,倒折过来用双脚将放置在头前花瓶里的茉莉花放到自己的嘴里。
在这里引用这段话并不意味着我完全认同刘皓明的看法。
我只是个法律系教书匠,不懂历史学,也不通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无从判断钱老的严肃作品是不是真的缺乏学术价值。
刘的批评可能过于苛刻,但他对于传统学术大师的这种观察有一定可取之处。
我在此没有任何对钱老乃至众多国学大师不敬的意思,在这里只是描述一种我认为的关于学问、关于学术大师之标准的“大众心理学”。
中文世界的学术专业从业者、业余爱好者和受过一定教育的普罗大众们对于何谓好的学问,谁是学术大师的基本看法:国人判断大师不问他们究竟在哪个学科的哪个话题上将研究“实质性地、突破性地、原创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仅仅折服于他(a)对古典文本的熟谙、(b)多国语言的运用和(c)博闻强识的记忆力。
人文社科学界能被冠以大师之名的学者,大致都具备a、b、c 三个要件。
和索引式阅读方式类似,这种学问也可以冠以“索引式”之名:大师们的作品常常有着百科全书级别的旁征博引,能够随心所欲地引用各种古典语言写就的作品,信手拈来地以各种格言式的表达来装点自己的论断。
和这种索引式的学问息息相关的则是“考据式”的阅读方法。
对古典文本的熟谙和研读是为了真切地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庄子、孔子说过什么?他们在说出某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想?某个词句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有什么语义学、语用学上的客观意义?再书评
Comment
WE
56
或者,经典作家出于什么动机被什么社会现象所刺激才来说这些话?“考据式”的学问将学问门类限制于“文字学”、“注释学”、“历史学”,而学术大师则是考据成果的索引机器。
当然,说是“机器”,其实我并不排除这类学术工作本身包含的创造性因素。
钱老在《管锥编》里面把各种古今中外的信息汇集到某个有趣的议题下面,这本身便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借用刘皓明的话来说,“杂耍”本身需要卓绝的能力来支持。
沿着“国学”大师的思路,甚至我们还创造出“西学”一词,用以宽泛指代和“中国学术”相区别的“西方学术”。
但这个西方学术的时间重心却上下颠倒,被冠以西学大师并不意味着她懂多少当代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而是指她(a)对西方古典文本的熟谙、(b)对西方多国古典语言的运用和(c)博闻强识的记忆力。
从这个角度讲,当代最有成就的道德、法律与政治哲学家,比如罗尔斯、德沃金、拉兹等,都算不得“西学”大师。
他们谈论道德理论、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但竟然不精通古希腊语、古拉丁文或者希伯来语!所以不好意思,不管你们如何从基础上推进当代西方政治道德与法律理论,在言必称希腊的“西学”界,没有这几位的位置。
西学界的这种看法可以从甘阳老师对罗尔斯的评论(甘阳:《<文明·国家·大学>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中看到:
我认为美国没有思想家,如果勉强有一个,我认为那就是亨廷顿,对冷战之后的大学他有一个很大的想法,其他的,那些被认为是最好的,罗尔斯也就是一个很好的学者,有逻辑推理能力,能把问题说得不必要的复杂。
你如果比较我们原先阅读的欧洲所有思想传统,美国大学,第一美国没有知识分子传统,没有文人传统,也没有文化的传统,基本上是靠大学这个生产基地在生产……
罗尔斯在当代西方政治、法律哲学中的贡献似乎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他的作品展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奔放的理论想象力和最为精致的理论分析能力。
在政治哲学上,罗尔斯堪称当代政治哲学诸多贡献的“起点”,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政治哲学,全面阐释自由主义(确切地说是左派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基本主张,为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整
体的理论辩护;而在法理学领域中,罗尔斯在《正义论》
中的开创性工作刺激了“规范法理学”的反弹;更不必说
他在“契约论”、“政治中立性”、“社会正义”这些议题上
的巨大贡献。
所以在这里,我和甘阳老师对于学问的标准出现了某
种分歧。
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之所以在阅读
当代学术作品上遇到很大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这两种不
同的学问观。
传统学问观需要这种索引式的、追求原意(作
者意图或文本意义)的阅读方式来支撑。
这种阅读方式的
目标在于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文本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不
是去挖掘作者的论证思路,更谈不上对结论和论证进行批
判性的反思和审查。
而阅读罗尔斯、拉兹和德沃金这一类
当代理论家的作品需要我们换一种阅读的方式。
在根本上,
则是学问评价标准的转换,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跳出学者、
话题、观点式的浅层索引式阅读,去真正读懂这些当代学
术大师的作品。
试设想:罗尔斯支持政治中立性,拉兹批评政治中
立性;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
如果我们拿着索引
式、原意论的阅读方法,那这些经典作家岂不是要在你脑
袋里打架?一个信念不可能既为真,同时又不为真。
在这
里,我们必须评估他们的主张,也需要转换一种阅读的方式——从“索引/考据式”阅读转换到我称之为“对话/
批判式”阅读。
■
(作者系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
我们
HANGZHOU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