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
"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
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
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
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
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色。
对于本色,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
"(4)由此可见,本色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
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
元杂剧四大悲剧 剧情 介绍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剧情一、《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
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
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
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
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
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
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1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
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
关汉卿元杂剧近十年综述

关汉卿元杂剧近十年综述作者:代文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0期【摘要】元杂剧的诞生,在金元之交。
它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一个空前的创举。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最具代表作性的作家之一,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与形式不仅广泛而且多样化,其中有喜剧,有悲剧,有英雄的壮烈故事,有恋爱故事,有家庭妇女问题,有官场公案。
杂剧题材大多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面很广,真实具体。
“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对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关汉卿;元杂剧;综述王国维作为中国戏曲史及戏曲理论的开创者,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做了极为详实的梳理,并以深厚扎实的国学根基与传统的治学方法,融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对元杂剧的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卓越成就,将全新的文学观念融入其中,深入了对元杂剧的认识,并有力提高了之前“鄙夷不复道”的元曲地位。
2014年共收集与关汉卿的元杂剧研究有关的论文一共22篇。
单从数量上看,比上一年度多5篇。
其中关于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章有6篇,关于关汉卿元杂剧作品研究的有6篇,关于悲剧性色彩研究的有4篇,关于关汉卿元杂剧中美学研究的文章有2篇,关于关汉卿元杂剧综合研究的文章有4篇。
关于关汉卿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方面,骆云飞发表的《论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芒种》第464期),文章主要从关汉卿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关汉卿剧作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分析和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
在塑造女性形象中,作者分为三种女性形象:受压迫的普通妇女、社会底层的娼婢形象、上层社会的大家闺秀。
所用到的作品中的人物有:《窦娥冤》中性情柔弱、心底善良、恪守妇道、温柔贤惠的窦娥;《望江亭》中胆大细心、勇敢泼辣的谭记儿;《救风尘》中天真人性的宋引章和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聪明机智的传奇青楼女子赵盼儿。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关汉卿共创作的元杂剧的数量是

关汉卿共创作的元杂剧的数量是67部。
《录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其中几种是否关作,人们尚有不同意见。
现将诸本简介如下:1、《感天动地窦娥冤》:四折一楔子。
此剧第四折写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
据《元史·百官志》与《南村辍耕录》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
知此剧当作于至元二十八年之后,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
此剧现存版本,主要有明代陈与郊编、万历十六年(1588)龙峰徐氏刊刻《古名家杂剧》本,明代孟称舜编《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本和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本。
臧晋叔曾参照多种藏本进行加工校订,故关剧诸版本中以臧本为最佳(下同,不一一注明)。
2、《望江亭中秋切鲙》:共四折。
现存明息机子编万历二十六年(1598)《杂剧选》本、明王骥德编万历顾曲斋刊《古杂剧》本和《元曲选》本。
前两本剧名作《望江亭中秋切鲙旦》。
3、《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共四折。
现存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与《元曲选》本。
4、《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四折一楔子。
《录鬼簿》于关汉卿名下未著录此剧,故本剧是否关作,有人持怀疑态度。
但明代《古名家杂剧》本和《元曲选》本都题“关汉卿撰”;《今乐考证》、《曲海总目提要》诸书也题“关汉卿撰”。
从剧作艺术风格看来,也与关剧肖似。
且第三折张圭唱词中曾引用与关氏“莫逆交”的杨显之《酷寒亭》剧中的故事,故在未有新的否定材料发现之前,可暂定为关作。
现存主要有《古名家杂剧》本与《元曲选》本。
5、《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四折一楔子。
孟称舜、曹栋亭刊本《录鬼簿》未著录此居,故有人疑非关作。
但天一阁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古名家杂剧》及《元曲选》均题关汉卿撰,故可以肯定为关作。
现存有《古名家杂剧》及《元曲选》本。
6、《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四折一楔子。
现存有《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古杂剧》本、《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及《元曲选》本。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的杂剧堪称北曲杂剧的艺术典范。
元末明初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挽关汉卿的《凌波仙》词,高度评价了关汉卿其人其作的成就和地位,说:“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
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物。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北曲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
元人周德清说:“新乐府”(概指散曲和杂剧)“其备则自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中原音韵起例》,《中原音韵》卷首)明人王骥德说:“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辈,创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
”(《曲律》卷3)而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朱权《太和正音谱》),具有草创之功,对完备杂剧体制无疑贡献最大。
关汉卿的剧作,不仅在外在形态如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的安排上,也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巧,意匠惨澹而又流转自然,不但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而且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成为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
王国维说:“关汉卿之《救风尘》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宁较后世之传奇,有优无劣也。
”(《宋元戏曲史》)这可以作为关剧情节结构的概评。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题材广阔,无所限制,意蕴深远,丰富多彩,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继承了以往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平民、显宦、英雄还是闺秀、才子、妓女等人物形象,是情爱波澜、人生处境还是弱者抗争、沙场争战的故事情节,是雅士轻吟、深闺艳词还是市井俗谑、莽将壮言的戏剧语言,在关剧中几乎无不兼收并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总是让特定的情境和语言为刻画各种人物服务,从而塑造了一大批身分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侠义机智的赵盼儿,胆识过人的谭记儿,刚烈贤德的王婆婆,勇武豪壮的关云长,悲愤壮烈的李存孝等等。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扩展资料
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关汉卿的《拜月亭》主要围绕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白朴的《墙头马上》讲述的是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互相爱慕,相约私奔,再得团圆的故事。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倩女的躯壳和灵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来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讲述了窦娥遭陷害并屈打成招,在斩首前以自身冤屈许下三桩誓愿的故事。
马致远的《汉宫秋》改编于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出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
白朴的.《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马嵬驿兵变使得明皇被逼赐杨妃缢死,明皇一夕梦与杨妃团聚却被夜雨惊醒。
雨打梧桐更显愁闷。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的是春秋时赵盾遭到屠岸贾的诬陷,全家被杀只剩赵氏孤儿赵武,赵武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中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虽部分故事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但是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处境以及黑暗现实。
关汉卿研究

关汉卿研究1、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杂剧的创始者和一代文学光辉业绩的卓越代表,获得了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的至尊地位(明初贾仲明凌波仙挽词),被推为中国戏曲之父。
青年时期来往于开封、洛阳之间,中年以后长期生活在大都,是玉京书会的核心成员。
一生创作杂剧67种,现存18种,现存剧目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15种,著作权存有争议的有《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山神庙裴度还带、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尉迟恭单鞭夺槊、状元堂陈母教子、邓夫人苦痛哭存孝》6种,《鲁斋郎、哭存孝、陈母教子》三剧署于关汉卿名下。
(裴度还带、五侯宴、单鞭夺槊基本被否定)2、社会剧(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清官断狱,蝴蝶梦、鲁斋郎出现的清官是包拯,绯衣梦换成了开封府尹钱可)3、爱情风月剧: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士妓之恋杂剧中最具时代风采和艺术魅力的名篇佳作)、望江亭、拜月亭、玉镜台(才子佳人爱情婚姻故事,望江亭直接触及了寡妇改嫁问题,拜月亭以蒙金战争为背景,玉镜台根据世说新语传闻改编的老夫骗娶少妻闹剧)、调风月(宦家婢女与其服侍的小千户的爱情纠葛,介于二者之间,主人公燕燕是一位具着真实的血肉与灵魂的少女,是关汉卿最高的创造)4、历史剧:单刀会(关羽英雄主义,化用苏轼赤壁怀古词句)、西蜀梦(双赴梦)、哭存孝(揭示英雄人物悲剧命运)、陈母教子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是把杂剧从朴野粗糙的民间形式推进到成熟完备的文学形态的伟大戏剧家、元杂剧无可争议的奠基人和最高成就的卓越代表。
元人周德清将其置于一新制作的关、郑、白、马的首席位置,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承认他初为杂剧之始的开拓之功。
(1)完善杂剧体制结构,创立戏曲艺术范式:元杂剧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一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组套曲、全剧由正色一人主唱的剧本体制的形成,以关汉卿为杰出代表的前期作家为这种体制形式的确立、完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将古典诗词的抒情要素融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使其跳出单纯以表演故事为主的院本旧格局,实现抒情与叙事亦即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和谐统一,使元杂剧具备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交融互补的双重审美功能,营造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范式,关汉卿凭借数量丰硕、体类齐全的演出脚本为构建具有华夏民族鲜明特色的戏剧形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传统戏剧中惯常用的务为滑稽的表演手法,关汉卿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在戏剧冲突趋于白热化的紧张情势下插入由净角表定的滑稽片段,对于杂剧的批判性主题产生意想不到的深化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是元代杂剧的简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流行的成熟戏曲样式,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剧本。
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元杂剧是综合了初期戏剧和讲唱文艺的因素发展而成。
它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五方面:城市经济繁荣、兴盛的农村戏剧演出、上层社会提倡、众多知识分子参与和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代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为元杂剧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土壤,使之逐步成长为妍丽的文苑仙葩。
元杂剧的基本体制涉及剧本形式、演出形式以及题材来源三方面。
元杂剧剧本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学体裁,由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组成,指示演员在舞台上的歌唱、言语和动作。
表演形式上可清唱、可表演,辅以笛、鼓、板等伴奏,这些都是今天各种戏曲中常见的形式。
剧作题材上,元杂剧分为历史剧、爱情剧和社会剧等,《赵氏孤儿》、《渑池会》、《西厢记》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元杂剧可说是戏曲舞台艺术的奠基石。
凡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既要依靠前代文艺的积累所提供的条件,也总是要在一些作家手下才会得到定型和完备。
关汉卿无疑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重要作家之一。
关汉卿的生卒年已难查实,大致可推定为生于1225年,卒于1302年,经历了元朝建立以至南宋灭亡。
与元代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一样,关汉卿也面临着仕途阻塞的状况,这促使他转而投身戏剧创作。
《析津志》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这种性格特征使他兴趣广泛,不仅能写戏,还能演戏,他的剧作往往因而有极佳的演出效果。
关汉卿的历史剧包括《单刀会》、《哭存孝》等,这些作品通过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表现作家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爱情剧有《望江亭》、《拜月亭》等,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对弱势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此外,他的公案剧、社会剧等也十分出色。
严密的结构、起伏的剧情、矛盾的交替、人物形象的丰富和立体浑成,以及语言的个性化,都显出他高超的艺术手法,他不愧是“杂剧班头”和“梨园领袖”。
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不同,关汉卿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弱势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
作品中遭困厄的人物,尽管前路艰难,也并不寄望到神仙世界去寻求安慰或得到净化。
他们总是尽最大努力,顽强地追求可能获得的最好出路,表现了十分可贵的坚韧信念和乐观态度。
除关汉卿外,元杂剧作家还有很多,他们共同创造了杂剧繁荣发达的局面。
其中马致远被叫做“曲状元”,郑光祖则被艺人们称作“郑老先生”,这都是他们为元杂剧的发达作出贡献的标志。
王实甫也是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李潜夫的《灰阑记》也是著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