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
•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 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 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 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 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 5.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 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 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优美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 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 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 用意: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 5.能表达本词主旨游 》(陈与义)
• 1.《临江仙》全诗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 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 2. 请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任选角度,赏析“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 6.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的表达效果。 •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
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清新喜悦之 情。
《定风波》苏轼
7.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
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 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3.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 所谓晴了。
初中语文九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啸,有时吟唱着诗,轻快地在竹林中前行。
3.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生活态度? 表现诗人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乐观、豁 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回答问题。
4.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
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句子是: 古今多少事 , 渔唱起三更 。
5.“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
析。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
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
闹的游乐情形。
6.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 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 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阅读《定风波》,回答问题。
1.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2)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雨过天晴语意双关的句子:
也无风雨也无
晴。
2.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细密的春雨打得竹叶刷刷地响,诗人穿着蓑衣和芒鞋,手持竹杖,有时长
12.这首词下阕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 衬托
出塞外的空阔、荒凉。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 的蔑视以及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还能到哪里去分辨真和假?眼睁睁地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儿都飞光啊! 诵读古诗,读出每个句子的节奏。
为国家间无论怎样争斗,终究会在历史的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长河中渐渐湮灭,在无尽的沧桑中被遗忘,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字词解释及译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朝天子

这首诗语言虽质朴,但感 情跌宕豪壮。全诗散发着深沉 的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之情,读来荡气回肠,是一首 感情真挚的爱国诗篇。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 元代文学家。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廉。其所作散曲 以豪放著称,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 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 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首散曲表面上写喇叭和 唢呐的热闹喧嚣,实际上是借 物抒怀,借喇叭和唢呐讽刺和 揭露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欺压 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 人民的痛恨情绪。
《别云间》是夏完淳在故 乡被清兵逮捕后,被押往南京 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作者在诗 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 决心,另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 的故今日又南冠。 现在又成了俘虏。 无限山河泪, 大好河山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言天地宽。 谁还敢说天地宽阔又广大。 已知泉路近,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欲别故乡难。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毅魄归来日, 在我不屈的魂魄归来的日子里, 灵旗空际看。 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阿房:指阿房宫。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萦纡:回环曲折。
翻译: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 烧没了,当时的奢侈景象,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萧 疏的草,水波回旋,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 漫的树林中了。看看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 赢了的,都变成了土;输了的,也都变成了土。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 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 仗:倚仗,凭借。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 水尽鹅飞罢:比喻民穷财尽。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 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 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 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后两句超越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把古今悲慨和国恨家仇都融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寂寞悲凉。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 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 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 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 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译: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这两句: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 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 的精神状态。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 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 打叶声”相应和。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 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 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 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 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 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 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 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 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 (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 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 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 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 己的心愿。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 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 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 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
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 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 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
归
(1)归朝廷? 积极入世 (2)归田园? 淡泊名利 (3)归佛门? 静达圆通 (4)归自我? 旷达自适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写此词前三年, 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 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 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 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 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 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 缓步而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 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 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 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 超然情怀。
“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 的阴晴多变。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 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 险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 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 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 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高声吟咏
/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点明外物 不足放在心上。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 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译: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
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一身蓑衣任 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中 的字、词或句分析。
莫——超凡脱俗 徐行——从容不迫 轻胜马——达观开怀 任——自由洒脱 微冷——不畏风雨 山头斜照——乐观自信 归——旷达自适 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东坡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 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 观形象。
“忆”字开篇,直接把往事展开。“午 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 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 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 “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 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临江仙:
词牌名,又称《鸳鸯 梦》、《雁后归》、 《庭院深深》。双调, 上片五句,押三平韵, 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 字。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南宋 诗人,也工于填词。其词 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 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 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 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简斋集》。
下片:感怀,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
主题概括:
这首词通过回忆 在洛阳的游乐生活, 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作 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 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 寞孤寂的情怀。
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将昔日洛 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 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 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 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 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 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 苦融入历史的长河。
这三句写景叙事,刻画群英欢会的环境,烘托与会者 的雅趣和逸兴。
“杏花”言明春天,“天明”言明夜晚。沟水中的月 影静淌、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明月清辉映照下的 疏影、悠扬的笛声,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恬静、清婉、 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 反映了出来。
上片:忆旧,回忆往昔岁月,深感时光不再,豪情已减。
形容微寒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
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斜照” 既指自然 界中阳光也指生 活中的希望和顺 境。
这是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经 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 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 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 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 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 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 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 行中。 (4)、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九
下 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