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合集下载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
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的三重境界很多人都把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作为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不过,从我读书多年的经历看,读书犹如老僧参禅,也有三个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第一境也;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此第二境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此第三境也。

老僧初参禅,尚悟不透禅机,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事情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么简单。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初读书时,看到的只是书的表层意思,把世界分为简单的是非二级世界。

此时的我们,看似什么都懂,其实却不会思考,只是看到了表面看不到本质。

因此,仅仅是读书的第一境界。

看的书多了,慢慢就懂了内在规律,学会了理性思考。

这时候,我们总感觉山像山又不像山,水像水又不像水,用怀疑的精神去看世界,就像老僧参禅时的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此时,我们已经跳出了低层阅读,进入了读书的第二境界。

直到最后,当我们完全把握了规律,再去看世界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些水。

这个时候,虽然看起来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类似,但这却是把握了规律、学会融会贯通后,理性思考的结果。

因此,也与第一境界有了本质的区别,进入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其实,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些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读书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假如,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一)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

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

由此让人想到,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读书也许有四个维度,或者说四种境界。

1、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们经常看到令人伤心、愤怒的新闻。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尽愉快,甚至十分厌倦,职场不如意,情感也没有着落。

很多人用读书来逃避现实,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现实似乎已经不存在。

我也经常用读书来逃避现实,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书’海寄馀生。

”我很喜欢《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路易斯,他小时候就沉迷阅读,自认为书中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更真实。

路易斯自称家里的书都从书房溢了出来,他把书籍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避难所,能够保护自己的心智,远离生活的种种凄苦。

但是,路易斯在书中搭建的美好世界,随着母亲的病逝轰然倒塌。

书籍并没有为他提供真正的庇护,当他从想象的世界中走出来,他依然要面对这个满目创伤、令人痛苦、令人心碎的世界。

如果书籍只是我们逃避世界的工具,那么,当你在书房的时候,似乎就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

但是当你走出书房,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如果读书只是逃避,那又与吸毒和放纵有何区别呢?不都是为了逃避庸碌、空虚的生活吗?一个在购物节通宵购物的人,和一个读一夜书的人,难道不都是带着暂时的兴奋,和事后的疲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逃避可能有用,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2、在书籍中营造世界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人类喜欢追求完美。

我们会用想象去描绘完美,让我们暂时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

当我们看到一个半圆,脑海中一定会补出完整的圆。

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也许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落日余晖、云卷云舒,只有人类会因此思考和感动。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因为这迎合了我行侠仗义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被欺负,因为长得又高又瘦,就被同学看成是异类,还被说患有“巨人症”。

虽然长得高,但不会打篮球,于是更加被瞧不起。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摘自《青年文摘》作者阳功庆的一篇读书励志文章: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

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

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

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

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

”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

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

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1
这位小孩记住了这句话。

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你在读书的时候,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
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再用一张图片告诉你读书的意义:
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不读书的人,
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了书之后,
你认识了黑暗和丑陋;
只有读了更多的书之后,
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