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有四种境界

读书有四种境界-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只读一流书。
我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均衡饮食),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的四大境界

读书的四大境界
摘要:
1.引言:读书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四大境界则是衡量读书人境界的标准。
2.第一境界: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3.第二境界:丰富心灵,拓展视野。
4.第三境界: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5.第四境界: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6.结论:读书的四大境界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正文:
读书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无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为了提升自我,读书总是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而读书的四大境界,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一境界,积累知识,提升自我。
这是读书最基本的境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历史、科学、文学,还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每一种知识都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境界,丰富心灵,拓展视野。
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视野。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理解不同的人生,从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
第三境界,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读书也是一种修行,它可以帮助我们磨练意志,锻炼思维。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会坚持,学会思考,从而让我们的
意志更加坚定,思维更加敏捷。
第四境界,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大业,造福社会。
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获取足够的知识,才能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读书的四大境界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读书没有止境,却有境界。
所谓境界,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
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有四种境界。
1、第一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2、第二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3、第三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4、第四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的三重境界很多人都把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作为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不过,从我读书多年的经历看,读书犹如老僧参禅,也有三个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第一境也;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此第二境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此第三境也。
老僧初参禅,尚悟不透禅机,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事情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么简单。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初读书时,看到的只是书的表层意思,把世界分为简单的是非二级世界。
此时的我们,看似什么都懂,其实却不会思考,只是看到了表面看不到本质。
因此,仅仅是读书的第一境界。
看的书多了,慢慢就懂了内在规律,学会了理性思考。
这时候,我们总感觉山像山又不像山,水像水又不像水,用怀疑的精神去看世界,就像老僧参禅时的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此时,我们已经跳出了低层阅读,进入了读书的第二境界。
直到最后,当我们完全把握了规律,再去看世界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些水。
这个时候,虽然看起来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类似,但这却是把握了规律、学会融会贯通后,理性思考的结果。
因此,也与第一境界有了本质的区别,进入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其实,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些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读书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假如,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劝读哲文十篇:读书使人优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3、要是对小型报纸爱不释手——你的性格显得乐观快活,感情也较为外露。特别爱聊天,并以此作为一大乐事。在一起谈话的几个人当中,你必定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中心发言人”。
4、如果很欣赏喜剧性的书籍——忧愁、痛苦和烦恼一定和你无缘,因为你是一个乐天派。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具有潇洒的风度和风趣的性格,任何困难或阻力都无法使你为难。
霍夫曼博士归纳出了喜欢阅读下面15类图书报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征。
1、如果爱阅读罗曼蒂克一类的小说——你肯定感情较为丰富充实,对直觉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满七彩阳光。难能可贵的是,在陷于困境或者面临失败时,你能顽强抗争,不会萎靡不振。
2、倘若喜欢看传记体裁的书籍——你必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谦虑好问是你最大的特点,在作出某项决定之前会思考再三,从来不轻率冒险从事。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读书也许有四个维度,或者说四种境界。
1、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们经常看到令人伤心、愤怒的新闻。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尽愉快,甚至十分厌倦,职场不如意,情感也没有着落。
很多人用读书来逃避现实,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现实似乎已经不存在。
我也经常用读书来逃避现实,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书’海寄馀生。
”我很喜欢《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路易斯,他小时候就沉迷阅读,自认为书中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更真实。
路易斯自称家里的书都从书房溢了出来,他把书籍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避难所,能够保护自己的心智,远离生活的种种凄苦。
但是,路易斯在书中搭建的美好世界,随着母亲的病逝轰然倒塌。
书籍并没有为他提供真正的庇护,当他从想象的世界中走出来,他依然要面对这个满目创伤、令人痛苦、令人心碎的世界。
如果书籍只是我们逃避世界的工具,那么,当你在书房的时候,似乎就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
但是当你走出书房,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如果读书只是逃避,那又与吸毒和放纵有何区别呢?不都是为了逃避庸碌、空虚的生活吗?一个在购物节通宵购物的人,和一个读一夜书的人,难道不都是带着暂时的兴奋,和事后的疲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逃避可能有用,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2、在书籍中营造世界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人类喜欢追求完美。
我们会用想象去描绘完美,让我们暂时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
当我们看到一个半圆,脑海中一定会补出完整的圆。
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也许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落日余晖、云卷云舒,只有人类会因此思考和感动。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因为这迎合了我行侠仗义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被欺负,因为长得又高又瘦,就被同学看成是异类,还被说患有“巨人症”。
虽然长得高,但不会打篮球,于是更加被瞧不起。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四种境界(一)
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
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
由此让人想到,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
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二)
古人云:“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但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立大功者,无不在学习的境界中找到智慧和情趣。
知识就是洞开希望和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我们该怎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呢?可把读书归纳为四种境界: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愉悦地读。
读书不是“苦行僧”,而是一件及其愉悦的事。
不论是面对明媚的春光、潺潺的流水,还是面对挫折和失败,书是你最好的伴侣。
天马行空、广泛涉猎,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书与自然就会融为一体。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
二、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
清静地读。
读书不是“摆架子”,而是要沉下心来认真去学。
当今是一个喧嚣繁华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心无旁鹜,闹中取静;甘于孤独,耐住寂寞;守住心灵深处的静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
”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文章阅读网: )
透彻地读。
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无穷的知识。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越多,就更明事理,方向就越准,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
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创新地读。
读书不是为了走别人的路,而是要开辟自己的一片天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就会高屋建瓴,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