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质量控制要点

合集下载

水泥的质量稳定性控制与质保措施

水泥的质量稳定性控制与质保措施

水泥的质量稳定性控制与质保措施水泥是建筑行业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它的质量稳定性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固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泥质量稳定性的控制方法和质保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检验水泥的质量稳定性首先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主要包括石灰石、粉煤灰、煤渣等。

在选择原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具有合适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原材料,并确保其供应稳定。

同时,在原材料进厂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只有经过有效的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才能用于生产水泥,以确保水泥的质量稳定性。

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水泥的生产过程包括破碎、混合、烧成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首先,在破碎环节,需要确保石灰石等原材料的颗粒度合适,避免过粗或过细的颗粒对水泥质量的影响。

其次,在混合环节,不同原材料的加入比例和混合方式需要合理,以保证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符合要求。

最后,在烧成环节,需要控制烧成温度和时间,确保水泥熟料的矿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合理的烧成工艺可以提高水泥的强度、抗压性等性能。

三、质量监控与检验为了确保水泥的质量稳定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原材料和成品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以及产品质量的追踪。

在原材料和成品的检验中,可以使用化学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水泥的主要性能和组成进行全面评估。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水泥的质量稳定性。

最后,在产品质量追踪中,可以建立档案系统,记录每一批水泥的生产过程和检验结果,以便随时查证和追溯。

四、质保措施的执行与完善质保措施的执行和完善对于水泥质量稳定性的保证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水泥工程的材料选用与质量控制要点

水泥工程的材料选用与质量控制要点

水泥工程的材料选用与质量控制要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泥工程在建筑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核心之一,其选用和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持久性和性能。

本文将从材料选用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水泥工程的要点。

一、材料选用1.水泥的种类选择目前常见的水泥种类有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复合材料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

不同种类的水泥适用于不同的工程类型和环境条件。

在选择水泥类型时,需要根据工程的用途、强度要求和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2.骨料的选择骨料是水泥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粗骨料一般选用籽粒饱满、坚固耐磨的石料,细骨料选用骨料粒度分布合理、表面光滑的石英砂或石粉。

骨料的选择应符合工程强度要求,并且要考虑到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

3.掺合料的使用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并改善其工作性能和耐久性。

常见的掺合料有矿渣粉、粉煤灰和硅灰等。

在选用掺合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对混凝土强度、抗裂性能的影响,以及与水泥的相互作用。

二、质量控制要点1.原材料质量控制水泥工程质量的核心在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对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等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保证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合格的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

2.拌合料配合比的确定拌合料配合比的确定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的特性,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水泥、骨料、掺合料和水的配合比例,确保混凝土配合料的比例科学合理。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水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包括搅拌时间、浇注方式和振捣程度等。

搅拌时间要保证混凝土的充分拌合,浇注方式要保证均匀、连续,振捣程度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4.养护质量的控制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的保水和保温是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要合理安排养护的时间和方法,并严格控制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确保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和长期耐久性。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水泥是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它在建筑和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水泥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探讨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从原料选择到生产和质量测试等方面展开讨论。

1. 原料选择水泥的质量受到原料的影响,因此原料选择是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

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粘土等,并根据不同的需求添加控制剂。

其中,石灰石应具有合适的石灰含量和矿物成分,粘土则要具有合适的硅酸盐含量和亲水性。

通过合理选择原料,可以确保水泥的稳定性和强度。

2. 生产工艺水泥的生产工艺也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

生产工艺包括石灰石和粘土的破碎、混合、煅烧和磨矿等步骤。

在石灰石和粘土的混合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比例,确保充分混合。

在煅烧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煅烧温度和熟料的停留时间,以保证熟料的矿物成分达到要求。

在磨矿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磨机参数,以获得合适的粒度和表面积。

3. 品质检测品质检测是水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水泥品质检测项目包括强度、凝结时间、水化热、比表面积和化学成分等。

其中,水泥的强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进行坍落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测试,可以评估水泥的强度性能。

凝结时间和水化热则能反映水泥与水反应的速度和程度。

比表面积则可以间接检测水泥颗粒的细度。

化学成分测试则可以保证水泥的成分符合标准要求。

4.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水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从供应商评估到生产工艺控制再到品质检测等环节的规范和流程。

供应商评估应着眼于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和质量管理能力。

生产工艺控制则应包括对每个步骤参数的监控和记录,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品质检测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水泥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5. 趋势预测水泥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因此,进行趋势预测是质量控制的另一个关键要点。

通过对市场需求、新技术的研发和环境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指导质量控制策略的制定。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与方法水泥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泥质量的控制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将探讨水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水泥的质量受到原材料的影响很大,因此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是保证水泥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选用具有较高含有劣质原料会降低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要选择质量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

其次,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与控制,包括对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烧成性能等进行分析,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二、生产工艺的控制水泥的生产工艺对于水泥品质的保证至关重要。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煤炭供应和烧成温度,保证煤炭的质量和烧成的温度,以充分发挥煤炭的燃烧性能,确保水泥的品质稳定。

同时,还应控制水泥磨的磨矿时间和磨矿方法,以提高磨头的利用率和水泥的细度,以保证水泥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质量检测与控制质量检测与控制是保证水泥质量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水泥质量检测指标包括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压强和抗压强度等。

通过对水泥的这些指标进行检测和控制,可以评估和控制水泥的品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质量检测手段,如化学分析、物理分析、耐久性测试等,以评估水泥的综合性能和品质。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改进对于水泥质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水泥生产过程,加强对水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常见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质量手册的编制、质量验收和质量评价等。

通过持续的质量管理和改进,可以提高水泥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人员培训与技术创新人员培训与技术创新是水泥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

培训技术人员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工艺,可以提高水泥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要求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要求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要求一、引言水泥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确保水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将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方面探讨水泥生产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标准。

二、原材料控制要求1.石灰石:合格的石灰石应具有充分的石英、石膏、镁含量低等特性。

不得使用含有大量杂质和有害元素的石灰石原料。

2.粘土:应选择具有适宜粘结性、合适品种和矿物组合的粘土。

粘土中不宜含有过多的氧化铁等有色杂质。

3.煤炭:应使用低灰分、低硫分和低燃烧热的煤炭。

确保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不对水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三、生产工艺控制要求1.石料破碎:对石灰石和粘土等原料进行合理的破碎,确保石块粒度适宜,并控制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2.原料预热:通过旋风筒或窑筒等设备对原料进行预热,达到合适的温度,为下一步煅烧做好准备。

3.煅烧过程:在煅烧过程中,要控制好煅烧温度、停留时间和空气流量等参数。

确保煅烧后的熟料具有高的活性和合适的化学成分。

4.磨碎过程:对熟料进行适当的磨碎,以获得合适的细度和表面积。

控制磨机的运行参数,确保产生的水泥粉体质量稳定。

四、质量检测要求1.化学成分检测:根据相关标准,对水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如SiO2、Al2O3、Fe2O3等。

确保水泥产品符合规定的成分范围。

2.物理性能检测:对水泥产品进行强度、凝结时间、比表面积等物理性能的检测。

确保水泥具有合适的力学强度和使用性能。

3.质量稳定性检测:通过长期稳定性测试,检测水泥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情况。

确保水泥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的质量。

五、生产质量管理要求1.建立完善的生产工艺控制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2.加强原材料和产品的进货和发货检验,确保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3.建立质量档案,对每批产品进行记录和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4.定期进行设备和仪器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和仪器的正常运行。

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

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

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一、引言水泥是现代建筑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水泥生产质量控制对于建筑工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和重要性。

二、水泥生产过程水泥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石灰石开采、破碎和均化,生料制备,熟料烧成,水泥粉磨,包装和运输。

每个步骤都对水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对每个步骤进行质量控制是必要的。

三、水泥生产质量控制1、原材料控制:保证石灰石、硅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质量是关键。

它们应满足规定的物理和化学指标,以确保生产出的水泥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和其他性能。

2、工艺控制: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均化、破碎、粉磨等工艺环节,确保生料和熟料烧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设备的维护和清洁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3、过程检测: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细控制。

4、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对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掌握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

5、环境因素控制:生产环境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都会对水泥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监控和调整,以保持最佳的生产环境。

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水泥生产质量的关键。

这包括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机制、实施持续改进措施以及建立反馈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确保生产出的水泥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论水泥生产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原材料、工艺、过程检测、人员培训以及环境因素的控制,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泥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持续改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泥生产质量,企业应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工艺和技术,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水泥质量控制要点

水泥质量控制要点

水泥质量控制要点水泥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水泥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工程要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水泥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原材料的选择水泥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石灰石、黏土、铁矿粉等。

为了保证水泥的质量,首先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

石灰石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其碳酸钙含量要高,杂质含量要低。

黏土的可塑性和化学成分也至关重要,要选择合适的黏土种类和产地。

铁矿粉的含铁量和粒度分布也会影响水泥的性能。

此外,还应注意原材料的储存和管理,避免受潮、混杂和变质。

二、生产工艺的控制水泥的生产工艺包括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等环节。

在生料制备过程中,要精确控制各种原材料的配比,确保生料的化学成分均匀稳定。

同时,生料的粉磨细度也会影响后续的烧成过程,需要合理控制。

熟料烧成是水泥生产的关键环节,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参数的控制直接决定了熟料的质量。

要确保烧成温度足够高,使熟料中的矿物充分反应,形成合适的矿物组成。

水泥粉磨过程中,粉磨时间、细度和添加剂的使用都会影响水泥的性能。

粉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水泥过细,增加能耗;粉磨时间过短则可能导致水泥细度不够,影响强度。

三、出厂检验水泥出厂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

化学分析主要检测水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硫等,确保其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物理性能测试包括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等指标。

细度反映了水泥颗粒的大小分布,对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强度发展有重要影响。

凝结时间包括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要符合施工要求,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安定性是衡量水泥体积稳定性的指标,不合格的水泥会导致混凝土开裂等问题。

强度是水泥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通常要检测 3 天、28 天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只有各项指标均合格的水泥才能出厂销售。

四、运输与储存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水泥受潮、混入杂物和包装破损。

水泥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施工技巧

水泥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施工技巧

水泥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施工技巧水泥施工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可靠性和持久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水泥质量控制要点和施工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水泥施工的质量。

一、水泥质量控制要点1.选择优质水泥材料水泥施工的质量直接受水泥材料的影响。

因此,选择优质的水泥材料非常重要。

优质水泥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 物理性能稳定:水泥材料应具有合理的比表面积和比重,以保证其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化学成分符合要求:水泥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以确保施工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 采用标准产品:选择具有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水泥材料,以确保其质量可靠。

2.合理控制水泥用量水泥用量的控制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泥用量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把控。

过少的水泥用量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过多的水泥用量则会增加成本并可能导致开裂等问题。

因此,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配合比进行水泥用量的控制。

3.严格质量检测标准为了确保水泥的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常见的水泥质量检测项目包括凝结时间、凝结热、含水量、细度、比表面积等。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水泥材料,应及时予以淘汰,避免对施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二、施工技巧1.水泥搅拌与浇筑水泥搅拌是水泥施工的重要工序之一。

在搅拌过程中,应控制好水泥与骨料的比例,保证其搅拌均匀。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进行均匀覆盖,避免出现空鼓、松散等问题。

此外,应注意施工速度和温度的控制,以避免水泥过早干燥或过度水化的情况发生。

2.振捣与养护振捣是水泥施工中常用的加固方法。

在振捣过程中,应注意振捣时间、振捣频率和振捣力度的控制。

适当的振捣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施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避免混凝土过早水分流失,造成开裂和强度下降。

3.防止裂缝和空鼓裂缝和空鼓是水泥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的质量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就是根据对路面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环境耐久性及经济性等要求,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确定水泥混凝土的水泥、水、粗集料、细集料、外加剂和掺和料各组分的配合比。

通过计算和试配调整,确保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确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正交试验法,前者适用于一般路面工程或规模较小的工程,后者适用于重大工程或大规模工程,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试验次数优选出满足要求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

本节介绍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及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与配合比确定及调整。

一、各类型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适用于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四种施工方式。

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等技术要求。

1)弯拉强度(1)各交通等级面板的28d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应符合《公r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的规定。

(2)应按下式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

式中:f——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cf——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r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t一保证率系数,应按表4—16确定;Cv——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统计数据在表4—17的规定范围内取值;在无统计数据时,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设计取值;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则必须改进机械装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

2)工作性(1)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最佳工作性及允许范围,应符合表4-18的规定。

(2)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摊铺的路面混凝土坍落度及最大单位用水量,应满足表4-19的规定。

3)耐久性(1)根据当地路面无抗冻性、有抗冻性或有抗盐冻性要求及混凝土最大公称粒径,路面混凝土含气量宜符合表4-20的规定。

(2)备交通等级路面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最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00kg/m3;掺粉煤灰时,最大单位胶材总量不宜大于420 kg/m3。

(3)严寒地区斓混凝土抗冻强度等级不宜小于F25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F200。

(4)在海风、酸雨、除冰盐或硫酸盐等腐蚀环境影响范围内的混凝土路面和桥面,在使用硅酸盐水泥时,应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或硅灰掺和料,不宜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可使用矿渣水泥或普通水泥。

4)外加剂的使用要求(1)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初凝时问不得小于3h,否则应采取缓凝或保塑措施;低温施工时,终凝时间不得大于lOh,否则应采取必要的促凝或早强措施。

(2)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

引气剂的适宜掺量可由搅拌机口的拌和物含气量进行控制。

实际路面和桥面引气、混凝土的抗冰冻、抗盐冻耐久性,采用规范规定的钻芯法测定。

测定位置:路面为表面和表面下50mm;桥面为表面和表面下30mm。

测得的上下两个表面的最大平均气泡问距系数不宜超过表4.22的规定。

(3)引气剂与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复配在同一水溶液中时,应保证其共溶性,防止外加剂溶液发生絮凝现象。

如产生絮凝现象,应分别稀释、分别加入。

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本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铺筑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技术要求。

1)弯拉强度(1)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板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应符合设计rf规范的规定。

(2)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计算,以f和rf f代替cff和r f。

c2)工作性(1)钢纤维混凝土的坍落度可比表4.18或表4.19的规定值小20mm。

(2)钢纤维混凝土掺高效减水剂时的单位用水量可按表4.23初选,再由拌和物实测坍落度确定。

3)耐久性(1)钢纤维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2)钢纤维混凝土严禁用海水、海砂,不得掺加氯盐及氯盐类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

(3)处在海风、酸雨、硫酸盐及除冰盐等环境中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宜掺用表4-5中的I、II级粉煤灰,桥面宜掺用硅灰与S95和S105级磨细矿渣。

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1)弯拉强度(1)碾压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f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r(2)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均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f——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均值(MPa);cef——碾压混凝土压实安全弯拉强度,可按下式计算:cyy——弯拉强度试件标准压实度(95%);1cy——路面芯样压实度下限值(由芯样压实度统计得出);2c——相应于压实度变化1%的弯拉强度波动值(通过试验得出)。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2)工作性碾压混凝土出搅拌机口的改进VC值宜为5~lOs;碾压时的改进VC值宜控制在30s±5s。

试验中的试样表面出浆评分应为4—5分。

3)耐久性(1)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碾压混凝土面层或基层,应掺引气剂。

其含气量宜符合表4-20的规定。

(2)面层碾压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4)粗集料面层碾压混凝土粗、细集料合成级配宜符合表4-26的要求,基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水泥稳定粒料的级配规定。

5)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中所掺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和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k:I级厌可取1.4—1.8;II级灰可取1.6-2.0;碾压混凝土基层和复合式路面下面层用III级灰宜取1.8~2.2。

6)掺外加剂碾压混凝土中外加剂的使用要求除满足原材料技术要求的规定外,应预先通过碾压混凝土性能试验优选品种和掺量,确认满足各项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

4. 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基层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强度基层贫混凝土设计强度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2)工作性贫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满足表4-18或表4-19的要求。

基层贫混凝土中应掺粉煤灰,粉煤灰的品质、掺量和超量取代系数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规定。

3)耐久性(1)满足耐久性要求的贫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宜符合表4-27的规定。

(2)在基层受冻地区,贫混凝土中应掺引气剂,并控制贫混凝土含气量为4%±1%。

当水灰(胶)比不能满足抗冻耐久性要求时,宜使用引气减水剂。

当高温摊铺坍落度损失较大时,可使用引气缓凝减水剂。

二、各类型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控制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控制1)配合比参数的计算要求(1)水灰比的计算和确定①根据粗集料的类型,水灰比可分别按下列统计公式计算:碎石或碎卵石混凝土:卵石混凝土:式中:f——水泥实测28d抗折强度(MPa)。

s②掺用粉煤灰时,应计入超量取代法中代替水泥的那一部分粉煤灰用量(代替砂的超量部分不计入),用水胶比W/(C+F)代替水灰比W/C。

③应在满足弯拉强度计算值和耐久性两者要求的水灰比中取小值。

(2)砂率的确定砂率应根据砂的细度模数和粗集料种类,查表4-29取值。

在制作抗滑槽时,砂率在表4-29基础上可增大1%~2%。

(3)单位用水量的确定根据粗集料种类和表4-18、表4-19中适宜的坍落度,分别按下列经验式计算单位用水量(砂石料以自然风干状态计):式中:w——不掺外加剂与掺和料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s——坍落度(mm);Ls——砂率(%);pW/C——水灰比。

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按下式计算:式中:w——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ow——所用外加剂剂量的实测减水率(%)。

单位用水量应取计算值和表4-18或表4-19的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若实际单位用水量仅掺引气剂不满足所取数值,则应掺用引气(高效)减水剂,三、四级公路也可采用真空脱水工艺。

(4)单位水泥用量的计算单位水泥用量应由下式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4-21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式中:C。

——单位水泥用量(kg/m3)。

(5)砂石料用量的计算砂石料用量可按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

按密度法计算时,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00一2450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人设计含气量。

采用超量取代法掺用粉煤灰时,超量部分应代替砂,并折减用砂量。

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单位粗集料填充体积率,且不宜小于70%。

(6)配合比优选重要路面、桥面工程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优选。

2)真空脱水工艺要求采用真空脱水工艺时,可采用比经验式计算值略大的单位用水量,但在真空脱水后,扣除每立方米混凝土实际吸除的水量,剩余单位用水量和剩余水灰(胶)比分别不宜超过表4-18最大单位用水量和表4-21最大水灰(胶)比的规定。

真空脱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方法参照有关规范规定。

3)掺用粉煤灰工艺要求路面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时,其配合比计算应按超量取代法进行。

粉煤灰掺量应根据水泥中原有的掺和料数量和混凝土弯拉强度、耐磨性等要求由试验确定。

I、II级粉煤灰的超量系数可按表4-30初选。

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I型硅酸盐水泥宜≤30%;II型硅酸盐水泥宜≤25%;道路水泥宜≤20%;普通水泥宜≤15%;矿渣水泥不得掺粉煤灰。

2.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控制1)计算和确定水灰比(1)以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f替换cc f,按普通水泥混cf凝土设计方法计算出基体混凝土的水灰比。

(2)取钢纤维混凝土基体的水灰比计算值与表4-2l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2)钢纤维掺量体积率的初选钢纤维掺量体积率宜在0.60%~1.0%范围内初选,当板厚折减系数小时,体积率宜取上限;当长径比大时,宜取较小值;有锚固端者宜取较小值。

3)初选单位用水量查表4-23,初选单位用水量w。

of4)掺用粉煤灰掺用粉煤灰时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5)单位水泥用量的计算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c——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kg/m3);ofw——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

of取计算值与表4-21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但不宜大于500kg/m3。

6)砂率的计算砂率可按下式计算,也可按表4-31初选。

钢纤维混凝土砂率宜在38%-50%之间。

式中:S——钢纤维混凝土砂率(%);pf——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f7)砂石料用量计算砂石料用量可采用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

按密度法计算时,钢纤维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50—2580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