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内容1. 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 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求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小数的概念和意义2. 研究小数的表示方法:基于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进行讲解和练3. 练小数的读写和比较:让学生完成一些练题,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二课时1. 复小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比较2. 研究小数的加法运算: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引入加法运算,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法规则3. 练小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完成一些练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三课时1. 复小数的加法运算2. 研究小数的减法运算: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引入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减法规则3. 练小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完成一些练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课时1. 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 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情境设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总结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估1. 在课堂练中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2. 给学生布置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小数的特性和运算方法2. 提供拓展练和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以上为《第五单元》教案的大致内容,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通过有趣而实用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在本单元中取得进步并享受数学的乐趣!。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七课的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七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1.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

4.了解赵孟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

5、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习作中引用名言的好处: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

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分享了好的学习习惯,还一起分享了阅读的好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用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用阅读丰富自己。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赵孟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

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下列成语的含义。

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2.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五的书写提示。

二、书写提示。

1.赵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2.欣赏赵孟书法作品。

3.一起走进书法世界,感受书写的魅力。

4.学生交流感受。

预设1:小学生应该写楷体字,楷体字应该一笔一画地书写,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

预设2:看到赵孟的字,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样方正大气。

三、日积月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教案
(2)计算过程的逻辑推理:在计算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理解面积计算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步骤,明确先求哪个图形的面积,再进行相应的运算。
(3)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表明实例导入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有效的。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可能是我讲授的方式不够生动形象,也有可能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举例:通过画图、剪裁、拼接等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1)空间观念的建立: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如何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举例:利用教具、模型或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通过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图形面积的认识,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2.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数学抽象与模型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构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提升数学抽象和模型构建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素养。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5-B-Let’s-talk名师教案》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5-B-Let’s-talk名师教案》
Let’s talk部分学习的核心句型是:Where does he work How does he go to work教材依旧通过Mike和小雨在回家路上聊自己家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帮助学生感知核心句型的语义及语用情景。
三、目标预设
1. 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够用he/she do?
He’s/she’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听前预测。教师出示人物图片,介绍对话背景:Xiao Yu and Mike are on their way hom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Xiao Yu’s uncle.教师提问:What’s Xiao Yu’s uncle like Can you guess 在学生听前预测时,引导学生使用Is he…句型进行猜测。
四、小结(Summary)
Look at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students summarize the contents of this class.
五、作业设计
1.Listen to the talk and readitsmoothly and correctly.
2.播放录音,回答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Xiao Yu’s uncle look like?
3.教师追问:What does he do How does he go to work Does he often take Xiao Yu to school 并板书What does he do 和 How does he go to work 教师第二遍放录音,学生回答问题,并验证答案。
五、评价设计
1.借助动画、录音和图片,用听音跟读、Pair work、角色扮演等活动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归纳总结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归纳总结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的第五单元,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利用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是利用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次学校运动会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2. 数据收集: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一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

3. 数据整理: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每项比赛的平均成绩、中位数和众数。

4. 数据分析:让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运动员在各项目中的发展趋势。

5. 练习巩固: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 利用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成绩约为98.6分,中位数为98分,众数为100分。

2. 某商店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测,随机抽取了20个样品,其质量分别为:200、205、210、215、220、225、230、235、240、245、250、255、260、265、270、275、280、285、290、295。

请问该批商品的平均质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答案:平均质量约为247.5,中位数为245,众数为25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认为学生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能够积极动手参与,但在数据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鸽巢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鸽巢问题》教案

【教学设计】_鸽巢问题_数学活动1【导入】游戏导入: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这三位同学至少有两位同学的性别是相同的。

我可以怎么选?师:三男或三女符合吗?为什么?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3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三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游戏后,你能发现什么?猜想如果游戏继续重复下去,会怎么样?(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为什么?你说的真有道理。

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还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活动2【讲授】自主探究,初步感知: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杯子。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杯子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小组内摆一摆。

(2)反馈:两种放法(课件出示)(3)判断:3枝铅笔放进2个杯子,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这句话说的对吗?为什么?(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你们的摆法(2)反馈:四种放法课件出示,板书(4,0,0)、(3,1,0)、(2,2,0)、(2,1,1)(3)师:4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几支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找到每种摆法中笔数最多的杯子,然后再找到这些最多的杯子中最少的笔数)(4)师:实际就是多中找少师:我们刚刚把所有摆放的方法都一一罗列出来,从而找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方法叫枚举法。

这种方法好不好?(评价:随着数据的扩大,摆放的方法一定会更多,甚至不能一一罗列)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怎么摆?(每个杯子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杯子,总会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你的方法果然简单)(6)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假设法,假设先在每个杯子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杯子,那么这个杯子就有2枝铅笔了)(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4÷3=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杯子,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杯子呢?为什么?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杯子呢?为什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杯子呢?把(n+1)枝铅笔放进n个杯子呢?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核心素养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核心素养教案

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圆的认识(1) 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③思维与表达:在学习生活中,沟通知识之间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思维。

④交流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思政元素: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团结意识。

2.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

3.教学准备:练习本、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教师活动:1、通过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学生活动:1、让学生通过“寻找圆、举例圆、欣赏圆”,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在体现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节二: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环节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对圆的认识。

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圆的认识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理解相关概念,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2、巩固作业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画一个直径为5cm的圆3、提升作业如图,在长方形中有5个大小相等的圆,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5cm,那么圆的直径是多少厘米?6.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心(O)——定位置半径(r)——定大小——无数条——相等直径(d)——无数条——相等d=2r或r=d/2(同圆或等圆中)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⑵同桌合作完成。

2023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023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023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本单元重点词汇:math, English, music, science 和 P.E.2. 能够听懂有关上述五个词汇的句子,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3. 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日常课程安排。

4. 能够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询问别人的日常课程,并回答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重点词汇。

2. 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熟练掌握有关日常课程的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积极询问、回答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教授用英语表达日常课程的方式。

2. 帮助学生掌握日常课程表达时的时态和语态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研究1. 让学生自学本单元,并完成课后题。

2. 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练语音语调。

Step 2 互动交流1. 师生互动,巩固所学重点词汇的读音和拼写。

2. 学生两人一组,自由对话,练用英语询问他人课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

3. 随机抽查几组学生进行表演和讲解。

Step 3 应用拓展1. 让学生通过课文和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设置和差异。

2. 结合学生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讨论不同课程设置对日常生活和教育的影响。

课堂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日常课程表,并用英语陈述。

2. 完成课后题。

总结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练习了询问和回答他人的日常课程表,并掌握了用英语表达日常课程的方式。

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的差异,思考了学习对日常生活和教育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少年闰土一、教学时间二、课标依据1、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教学目标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五、学情分析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初读课文时,对于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词语,学生读来感到陌生。

一些事物的名称,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必深究。

一些半文半白的词语,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还有一些词,如“值年”“祭祀”“五行”。

“闰月”,老师可作通俗讲解,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六、教法学法朗读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2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

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1、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2、学生反馈交流。

(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2、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第一句教学:(1)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

学生评价。

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第二句教学:(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重点理解:“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

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板书设计安全提示:十、教学反思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授课时间二、课标依据1、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五、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六、学情分析通过对《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这节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教法学法阅读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课时3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

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

)(明确目标)(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

(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1)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

)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2)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