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2.重点
(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3) 病毒感染的类型。
3.难点:
(1)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2)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讲授内容和时间分配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22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授课时间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潜伏感染和慢 发病毒感染的特点。
(2) 熟悉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及病毒与肿瘤的关系;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主要知识点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 病毒的分类。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6) 病毒感染的类型。 (7)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抑制作用。 (7)病毒与肿瘤的关系(5min)。 (8) 病毒感染的类型(5min):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媒体选用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3)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类型。 (6) 抗病毒免疫。 (7)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与有无病毒血症、病毒血清型别的多少及病毒表面抗原是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病毒简介

病毒简介
▪ 病毒的寄生一般对宿主会产生危害甚至致病致 死。能寄生在害虫体内的病毒则可用于害虫的生 物防治,用作生物防治的病毒,为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
(三)没有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简单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为蛋白质衣 壳和核酸内芯。少数含脂质、多糖,具被膜。
大多数病毒的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少数还含有类脂和多糖。
蛋白质起保护作用,并决定病毒的特异性、致 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核糖核酸则主要决定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对宿 主细胞的感染力。
病毒的核糖核酸有两类:DNA和RNA,但一 个病毒体只含有DNA或RNA,不同时含有两种核 糖核酸,分别为DNA或RNA病毒。
(四)繁殖方式特殊
病毒的繁殖方式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步:
(三)抗菌素、抗体和干扰素
绝大多数病毒对各种抗菌素均无敏感性, 尚没有发现有特效病毒抑制药物;
抗体是病毒侵入有机体后,由有机体产 生的一种特异蛋白质,用以抵抗外来病毒, 入侵的病毒是抗原,而产生的特异蛋白质是 抗体(接种疫苗是接种抗原);
干扰素是宿主细胞抵抗入侵的病毒而产 生的一种糖蛋白,它进而诱导宿主细胞产 生抗病毒蛋白而使病毒灭活。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毒 SARS
(二)专性寄生
▪ 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它只能在特定的 宿主细胞中利用其条件进行生长繁殖,脱离宿主 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在活体外不具 生命力。
▪ 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寄生具有严格的专一性。 据此,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等。
三级处理:是继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有 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处理过程。包括絮凝、沉淀、 过滤和消毒(石灰、液氯、臭氧、紫外线)等过程, 可进一步去除有机物,脱N、除P,去除病毒。

微生物培训内容

微生物培训内容

药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目录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一. 什么是微生物二. 微生物的分类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一. 细菌二. 真菌三. 病毒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第四章 GMP与微生物一.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二.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三.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原则四. 药品生产人员卫生注意事项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一.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

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

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1. 微生物的作用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一. 细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病毒总论.doc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病毒总论.doc
E.基因组分节段数可多少不一
10•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A.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产生能量
B.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蛋白质
C.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复制酶
D.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才能获得病毒核酸
E.需要宿主细胞膜成分,构成病毒的包膜
11.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包括
A.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敏感性突变株、缺损性干扰颗粒等毒力变异株。
11.温度敏感性突变株或称ts株(temperature sensitive mutants),为在许可
温度(28°C〜35°C)能增殖,但在非许可温度(37°C〜40°C)不能增殖的病毒 株。而其亲代野毒株则在这两种温度下都能增殖。这种突变是因为病毒基因组中 单个核苜酸的改变而导致病毒蛋白(酶)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这种蛋白在允许温 度内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当温度升高时其功能受限而使突变株不能增殖。一般ts株同吋又是减毒株。
A.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B.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和结构
C.病毒衣Leabharlann 的对称类型D.病毒致病性强弱
E.病毒又无包膜结构
7.用以判断病毒有无包膜的根据是
A.致病性的强弱
B.对咼温的抵抗力
C.对石炭酸的抵抗力
D.病毒的浮力密度
E.对脂溶剂的敏感性
&关于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成为杀宿主细胞的病毒
D.病毒使细胞形成新抗原
E.病毒基因整合入细胞染色体
21.可产生丫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屮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22.抗体对病毒阻抑作用的机制,主耍是

自然环境中病毒影响健康的因素

自然环境中病毒影响健康的因素

自然环境中病毒影响健康的因素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微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等因素。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维持热平衡.而微小气候可明显影响机体的热平衡。

环境噪声包括生产性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等,它们不仅可妨碍正常的工作、学习及休息等,对听觉系统及听觉外系统均可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非电离辐射按其波长可分为紫外线、可视线、红外线以及激光、微波、广播电视等设备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等。

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等对人体产牛多方面的明显损害,过量紫外线对眼睛、皮肤具有损害作用.据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也与紫外线的过量聚露有一定的关系:环境中的电离辆射除由于当地自然环境例如_十地、岩右、水等中放射忡本底值较高外,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排出的放射性废弃物,核爆炸、核泄漏等是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丰要因素。

此外.房屋的建筑材料例如砖、石、水泥等若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例如铀、镭等,可导致室内具有放射性的氡及其子体浓度增高。

氡及其子体是造成室内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人的肺癌发生率高与室内氧及其子体污染具有明显的关系。

二、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当前随着石油化学、有机合成等工业的飞速发展手II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化学物质的合成和使用已进人人们的生活环境。

仅据美国登记的化学物已达’700多万种.在文献中每年约有40万种化学物出现,约有t000种新化学物投放市场,常用的化学物达7万种。

据美国统计,约有4万种化学物在商品中销售,每年约有500~1000种新化学物投人使用。

因此。

大量的化学物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被排放到环境中。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和饮用水进入机体:各种燃料的燃烧产物,有的存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中.通过多种途径在环境中的迁移运动,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和饮用水进入机体。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体,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会来生存和繁殖。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从而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或者发生病变。

然而,宿主细胞也不是无能为力,它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抗病毒机制来降低病毒侵袭的威胁。

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非常脆弱,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毒入侵细胞的途径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入侵宿主细胞,例如直接侵入、细胞膜介导的侵入、细胞器介导的侵入等。

其中,细胞膜介导的侵入是最为常见的方式。

病毒感染后会通过一系列的途径进入宿主细胞,其中包括膜融合、内吞作用、钩端作用等。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就可以开始复制自己的基因物质,并在宿主细胞内制造新的病毒颗粒,继续攻击其他健康的细胞。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过程。

它基于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其中包括病毒蛋白质、宿主蛋白质以及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种类的病毒与不同种类的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机会,并提高自己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速度。

同时,宿主细胞也在竭尽全力来抵御病毒的攻击。

宿主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干扰素等抵抗病毒的攻击,同时也会进行自噬过程将病毒清除出细胞,降低病毒感染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

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了病毒与宿主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进行自身基因表达,并抵御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

宿主细胞也会利用RNA干扰等机制来抵御病毒的攻击。

影响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因素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些影响因素包括病毒的毒力、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物理、化学差异,以及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免疫状态等。

病毒的毒力是指病毒引起疾病的能力,也称为致病性。

某些病毒的毒力非常强,很容易感染到宿主细胞,导致宿主细胞迅速死亡和病变。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重点难点
掌握 1.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2. 病毒的增殖; 3. 病毒体、衣壳、刺突、缺陷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熟悉 1.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2. 病毒遗传与变异;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了解 1. 研究病毒大小、形态和结构的方法; 2. 病毒的分类。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sizes and shapes of viruses
病毒包膜的主要功能
➢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 与病毒入侵有关 ➢ 具有抗原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刺突结构示意图(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三聚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包膜(电镜照片)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衣壳(电镜照片)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replication of viruse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病毒体的定义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二)病毒的大小
各种病毒体大小差别悬殊,最大病毒约300nm,如痘病毒;最小的20nm,如微小病毒。
(三)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和砖块状,噬菌体呈蝌蚪状。
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
➢ 病毒复制 ➢ 决定病毒的特性 ➢ 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蛋白质
蛋白质是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病毒蛋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主要分布于衣壳、包膜和基 质中,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非结构蛋白是指病毒蛋白多肽,如酶类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包膜病毒、裸露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和螺旋对称结构示意图

第5篇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5篇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重金属极其盐类
是杀菌剂和防腐剂,作用最强的是Hg,Ag,Cu,作用机 理:使蛋白质变性,使酶失活。(与E的-SH结合。)
0·02-0·2%Hgcl2(升汞)溶液对大多数细菌有致死作用。 0·1-1% AgNO3 可消毒皮肤,1%浓度新生儿点眼预防眼炎 CuSO4对真菌、藻类有强杀伤力,波尔多(CuSO4+碳)防植物病害 另外还有砷,铋、锑的化合物是治疗梅毒的特效药。
微生物的形态、化学组成及新陈代谢等与一定的 外界化学因素密切相关。
各种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有的可 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的阻碍微生物新陈代谢的 某些环节而呈现抑菌作用,有的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 凝固面呈现杀菌作用。就是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其 浓度、作用时的温度、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作用对象 的不同,或呈现抑菌作用,或呈现杀菌作用。
菌体内盐离子浓度升高。
各种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不一样。
多数微生物不耐干燥,常用干法保存草料和食 品类。
当牧草水分降至12-16%,可较长时间保存;
谷物类水分在14%以下,低于30℃可长保存; 若升温置30℃或湿度大于17%,或即使低于 10℃ ,但湿度高于19%,即会生霉。
二、 渗透压:
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
(二)化学物质的浓度
一般认为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愈大,其对微生物 的毒害作用愈强。但这不等于浓度加倍,杀菌力 也随之增加一倍。如0.5%的石炭酸只能做防腐剂, 而浓度增加到2—5%时,则呈现杀菌作用。消毒 剂浓度的增加是有限度的,超越此限度时,并不 一定能提高消毒效力,有时一些消毒剂的杀菌效 力反而下降,如无水酒精不如70%酒精的杀菌作 用强。
用冷冻法保存食品(肉品、乳品、蛋品及其他食品等),可 经久不坏。但在冰冻前即被某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因 病原微生物在冰冻的条件下能继续存活,故此种受污染 的冰冻食品更有传播疾病的危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如下:
1)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温度能良好生存,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更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数病毒于55-60℃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100℃时在几秒钟内即可灭活病毒。

即使是哺乳动物的体温(37-38.5℃)也可能使某些病毒灭活,因此病毒必须低温保存。

有蛋白质或Ca2+、Mg2+存在,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

如脊髓灰质炎和呼肠孤病毒在1mol/L的MgCl2中具有明显的稳定作用,1mol/L的 MgSO4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也具有稳定作用。

冻融,特别是反复冻融可使许多病毒灭活。

因此,病毒标本的保存应尽快低温冷冻,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冻融。

2)pH
一般来说,大多数病毒在pH 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灭活。

但各种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如肠道病毒在pH2.2环境中其感染性可保持24h,而鼻病毒等在pH5.3时迅速灭活,披膜病毒则在pH8.0以上的碱性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

因此,病毒体对pH 的稳定性常被用于病毒体鉴定的指标之一。

3)辐射
电离辐射中的Υ射线和X射线以及非电离辐射中的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有些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