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点 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练习知识点讲解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二、课文翻译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注释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
”原文: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即:是。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问题解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
四、课文主题《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8 《世说新语》二则

课堂小结
8 《世说新语》二则/
概括主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 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 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 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课堂小结
8 《世说新语》二则/
学后感悟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得诚实守信。诚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 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 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难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 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素养)
知识备查
8 《世说新语》二则/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
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
是啊,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着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 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世说新语》 中的一位聪慧少年——陈元方。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整体感知
8 《世说新语》二则/
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知识备查
8 《世说新语》二则/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 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 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 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 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 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8 《世说新语》二则优秀课件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才到。
(父亲)等您很长时间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分您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 姿态,并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柳絮是轻盈的,而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结构梳理
赞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聪 赏
咏 雪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明谢 才道
状元成才路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 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是师生关系,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 多宾客在座,他们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 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 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 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 不出话来。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 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拓展迁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
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
状元成才路
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地的
文言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课件

板书设计
8 《世说新语》二则/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咏 雪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补述“兄女”身份
赞 聪赏 明谢 才道 智韫
的
第二课时
8 《世说新语》二则/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冰心 的一首诗: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着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 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世说新语》 中的一位聪慧少年——陈元方。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整体感知
8 《世说新语》二则/
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信
礼
整体感知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丢下(他)而离
约定。
正午时分。
开。去,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友人)才到。 乃,才。
这年。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纪,字元方, 陈寔的长子。
也称令尊,对别 同“否”。 人父亲的尊称。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精读细研
8 《世说新语》二则/
乙: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 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 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精读细研
8 《世说新语》二则/
3.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 得最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解析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二、写作背景《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
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
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
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
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三、字词《咏雪》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世说新语原文二则:一、郭员外与贾谊共游洛阳郭员外和贾谊去洛阳旅行,到了洛阳,美景无限,鸟语花香,但他们上了御书楼,也没能看见一本书籍就出来了。
贾谊问道:“连一本书都看不到就出去了,你真不客气。
”郭员外说:“况且御书楼多闻书香,书自有其香;何必看见书才晓物,此言差矣。
”二、贾谊凌览元明诗洛阳之行,郭员外曾和贾谊一起凌览元明之诗,贾谊读完有余,问道:“诗词之能表达浩如烟海,岂有此诗?”郭员外说:“范仲淹的《塞下曲》能表达出‘深深苦难暗中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绝美图景,昭昭示人,远远好于此诗。
”世说新语是一部仿史诗体裁的古典名著,记载了一系列声名显赫的文人历史活动及其精彩言语,最为人熟知的是其中的郭员外和贾谊洛阳之旅别有风味的两段对白。
郭员外和贾谊一起旅行洛阳,御书楼多闻书香,贾谊希望能多看几本书,但郭员外却及时发出“书自有其香,何必看见书才晓物”的金句,让其得以脱离桎梏,迎接自由。
在洛阳之行不仅可以看见山川水榭,如鸟语花香,而且更关注文化传统、拓展知识面。
贾谊凌览元明之诗时,郭员外推荐了范仲淹的《塞下曲》,从“深深苦难暗中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笔绘出书香茶香之外常人难以触及的“诗香”,他们跃跃欲试,一同勾勒出一幅洛阳之歌的精妙画卷。
郭员外和贾谊的两段洛阳之行,古拙之韵诱人生发,在今日依然发人深省、有教又有乐。
他们对旅行的热忱,以及不畏任何困难、尽情享尽这一座城市本土文化和精神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在郭员外和贾谊洛阳之旅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了他们“以古为鉴”、赋却百代情怀,“书自有其香”、诗香伴爱憎,结合自然,成就新语,就在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承载中,爱憎情仇、绽放出一系列美丽的文学花火。
8 《世说新语》二则

8《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感受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教学难点重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难点:感受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距离。
教学流程咏雪一、导入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当时东晋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
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也可简单介绍王羲之与谢安的亲密关系、王谢两大望族的联姻和世交,以激发学生兴趣)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二、作家作品简介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模仿它的著作不断出现。
书中不少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有的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如“谢女咏雪”“子猷访戴”等。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篇。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老师范读,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1)学生共同翻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4、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谢安 ,字安石,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 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士族。少有名望,居会稽东山, 屡次谢绝征召,时人有谓:“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晋朝一百二十年历史,可以用两句话来作为概括:一、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二 “安石不出,如苍生 何?”司马氏的江山是在三国末期英雄凋零的时候攫取, 却因为谢安而得以延续。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 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 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 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 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 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两则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 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 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 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 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在谢家的后辈中,谢安最看重的除了谢玄之外当数有
“咏絮才女”之称的谢道蕴,他曾叹息着对谢道蕴说:“可惜 你为什么不是男儿身呢?”谢安死后,有人问谢道蕴:“谢太 傅当年隐居东山不出,后来怎么又还是出仕为官了呢?”谢道 蕴答道:“对家叔而言,隐居与出仕又有什么不同呢?”
诚然,对谢安而言,隐逸是他的愿望,出仕则是他的责任。 他41岁那年才因为家族的缘故不得不出山,因为此前负天下之 望而又屡次拒绝朝廷征召,许多人对他咄咄相逼,而他泰然处 之;做宰相后他为举世所推崇,堪称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但 他风流不减,依然我行我素,即使在国丧期间也是笙歌如故,旁 人苦劝甚至掩耳不听;淝水之战后他的声望与权势都达到了颠 峰,却在此时激流勇退,在乌衣巷中以诗酒自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世说新语》二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太傅.( ) 韫.( ) 无奕.女(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
..雪骤( )
(2)未若
..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去后乃.至( )
(5)元方时.年七岁( )
(6)元方入门不顾.( )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 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7.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咏雪》,完成题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1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3.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元方入门不顾。
14.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15.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6.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④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
(《世说新语》) 【注释】①聪惠:聪明,有智慧。
惠,通“慧”。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
③诣(yì):看望。
④设:摆放。
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甚.聪惠( )
(2)此.是君家果(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9.请结合原文内容,谈谈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0.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神童”的故事,至少写出两个。
文言句子的翻译
【典型例题】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参考答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
【技法点睛】(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①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②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③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以及古今意思不变的词语等。
④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表停顿的结构助词等。
⑤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⑥调,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3)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9、T13。
参考答案
1.xùnǐfǒu zhòu fùyùn yì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1)不久,一会儿(2)不如,不及(3)约定(4)才(5)当时(6)回头看
4.(1)怒不可遏(2)至死不渝言而有信
5.(1)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2)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恰当。
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恰恰反衬出陈太丘的守信用;而对元方的描写,则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通过儿子来写父亲的守信和知礼。
7.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8.(1)聚集(2)急(3)相比(4)趁,乘
9.(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道韫)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0.寒雪日内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11.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12.(1)舍弃(2)离开(3)舍弃(4)拉,牵拉
13.(1)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2)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14.元方,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
15.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
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16.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道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知错能改。
17.(1)很,十分(2)这
18.(1)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2)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19.非常聪明、有礼。
可以从他机敏的应答、九岁就能帮父亲招呼客人看出。
20.示例:孔融让梨,甘罗十二岁拜相。
参考译文: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有一次,孔君平来看望他父亲,刚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他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