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及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演讲稿

作品鉴赏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 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 义畅达,一泻千里
作品鉴赏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 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 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 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 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 易记。## 主题思想
沁园春雪
-
01
原文
02
译文
03 作品鉴赏 04 写作特点
原文
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鉴赏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 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 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沁园春雪诗歌意象

沁园春雪诗歌意象夕阳西下,微风拂面,我站在沁园春雪的小径上,静静地欣赏着四周的景色。
突然间,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我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精美的诗歌中。
沁园春雪,这是一首富有诗意的诗歌,它将春雪这一自然界的奇妙景观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纯洁、秀美的意象。
诗人林则徐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沁园春雪这个冬日中极具魅力的风景,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沁园春雪,首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春雪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寒冷的冬季结束,迎来温暖的春天。
而诗中的沁园春雪更是犹如一种美丽的转换,它代表了冬季的凄美与春天的希望,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感受。
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世界,那种纯洁的白雪覆盖大地,仿佛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沁园春雪还给我带来了一种充满内涵的思考。
诗人通过对沁园春雪的描绘,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沁园,是诗人童年时的故乡,那里充满了他的记忆和情感。
而春雪,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和祈盼。
正如诗中所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样的描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异地他乡的日子里,我也常常思念着家乡的风景和亲人的笑脸。
沁园春雪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再次,沁园春雪还启发了我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思考。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意象的构建和诗人的表达,展现出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在沁园春雪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春色满园关不住”等等,用简练的语言将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诗歌的意象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既能吸引读者投入其中,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震撼。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我逐渐意识到意象是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联想,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将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沁园春雪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雪为主题,却不仅仅是写雪,而是通过雪的描写,展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首先,从词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写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途中,身处陕北的黄土高原,面对漫天飞雪,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指点江山主沉浮”,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次,从词的意境上看,《沁园春·雪》给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感觉。
毛泽东以雪为载体,将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融入其中。
他通过描写雪的浩瀚、壮美,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此外,这首词的用字遣词也十分精妙。
比如,“千里”“万里”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雪的浩瀚表现得淋漓尽致;“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人的豪情壮志。
这些词语不仅鲜活生动,而且易于诵记,使全词更加易于传颂。
最后,从词的情感上看,《沁园春·雪》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的人民观和革命观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更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历来被人们所传颂,也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

涵咏吟诵,赏读感知词韵
•停顿 节奏 语速 •重音 情感 语调
漫步雪国,品读描摹图景
• 1、有感情地朗读上阙,给眼前 的美景起个恰如其雪飘图 •长城莽莽图 •黄河结冰图 •山舞原驰图 •红妆素裹图
漫步雪国,品读描摹图景
• 2、选择上阙中喜 欢的词句画面,浅 斟慢酌,细细品读。
rá o
mǎng 莽莽 稍逊
:
guǒ 素裹 分外
zhāo
xù n
fè n
成吉思汗
há n
数风流人物 今朝
shǔ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前,在陕北的 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 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 上视察地形,欣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他胸中 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 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 篇。
惜秦皇汉武, 1、肯定这些英雄人物对历史 略输文采; 上的巨大贡献。 唐宗宋祖,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短于 稍逊风骚。 “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 点。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 只识弯弓射大雕。 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师 师 齐 女 男
女
男 女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沁园春 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 “ ?”
沁园春雪诗朗诵背景

01
02
03
04
内容深度
评价诗词的内容是否深刻、有 思想性,能否触动读者的内心
。
艺术表现
评价诗词的语言、结构、意象 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是否精妙、
独特。
创新性
评价诗词是否具有创新性,能 否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突
破。
社会影响力
评价诗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 传承价值,是否能够流传后世
。
沁园春·雪的影响与地位
灯光与音效的运用
灯光
灯光应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行调节,可以使用渐变、追光、染色等效果,以营 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音效
音效可以使用一些悠扬的乐曲和自然的音效,如风声、雪落声等,以增强诗歌的 意境和情感表达。同时,适当使用一些特效音,如雷声、钟声等,可以突出诗歌 中的某些情节和场景。
05 沁园春·雪的鉴赏与评价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 过对比不同景物的特点, 突出其差异,使画面更加 鲜明生动。
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丰 富,如“红装素裹,分外 妖娆”,暗示着革命事业 的美好前景。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丰富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丰富,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描绘出一幅 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创作动机
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对革命胜利的喜 悦和自豪,以及对未来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同时, 他也借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 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02 沁园春·雪的文学价值
诗词风格与特点
01
02
03
豪放风格
这首诗以豪放风格为主, 语言雄浑有力,展现出广 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
道具选择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
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
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
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律优美。
和声结构多变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的浓厚的。
该作品在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共同携手下。
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如此完美的歌曲作品。
真可谓是浑然天成。
每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都会按耐不住,唱完之后又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engsao。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词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望无垠的`雪景。
可谓气势如虹,将北国下雪的场景描绘的如此般的俊美,而且美中还带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
似乎眼前真的就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二十次的后半部分,开始寓人。
用历代的皇帝做烘托,赞扬了当代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革命前途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心。
相信我国的民主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来用美妙的音符来诠释这首词的。
该作品的调是F调,要求用Andante(舒展宽广地)的感觉去演绎,所以最开始的前奏部分。
用的是四度的摸进用来增强气势。
伴奏的织体主要用的是柱式和铉。
演奏的时候应加强力度。
在伴奏部分也用了很多的琶音和断奏,这很好的丰富了旋律,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都是为了进入正歌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增进了情绪。
终于到了这首歌的正歌部分,开始这句“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主要用的是四度。
三度以及二度音程。
音程的跨度不是很大。
所以旋律听起来比较紧凑,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进行抒情。
开始演唱便能抓住人心。
而伴奏则大部分用的是震音。
《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沁园春·雪》的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的课文赏析《沁园春·雪》的课文赏析《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的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白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 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 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 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动)
唐宗宋祖—稍逊 (陪衬) 成吉思汗—只识
风流人物—今朝 (主旨)
名句积累
• • • • • 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 动静结合,具体描绘雪景的句子是: 借助想象,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 (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作用。 •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 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3、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描写方法: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 虚写、实写。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 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 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 衬哀情 • 4、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描 写 、 议 论 、 抒 情
上阕: 描写北国风光 热爱祖国河山
雪飘 (总写) 长城、黄河 (分写) —豪迈 山脉、高原 红装素裹 (虚写)
• 2、“炼字”题答题技巧 •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 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 (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格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 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 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次北固山下》中的 名句,请对其谈谈你的赏析。 • 答:选取“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入”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江上景物当人写, 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 情趣(表达作用),两句结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夜退 日出、冬去春来自然变化的哲理(抒发情感)。
冰封
下阕: 评论历史人物 赞颂当今英雄
秦皇 汉武略输 唐宗 宋祖稍逊 惜 成吉思汗 只识 数 风流人物 ——激情
归纳总结
写景
全景: 冰封雪飘 长城—莽莽 远景: 上阕 黄河—冰封 (静)
群山—银蛇
高原—蜡象 想象: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 雪 过渡: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秦皇汉武—略输 评古 下阕 颂今
• 三.鉴赏诗歌形象 •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 鉴赏技巧: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 诗句来谈。 • (二)物象: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 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 鉴赏技巧: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 四.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 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 五. 语言风格 •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精粹凝练、音 乐性、韵律感、讲究变化、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 怨、运用典故
预读课文,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 n rá o ) 成吉思汗( há 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 n ) 沁( qì n ) 今朝 ( zhāo )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概念 诗歌:偏重抒情、言志,感情是诗歌的基础 读诗品诗:注重体会感情内涵。很多诗侧重虚写,需要联想 和推测的能力找到真实的情感,多联系时代、作者的处境 心态。 物像: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意象:具体事物,在诗歌中有象征意义。 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的具体环境,营造某种氛围。
二、补充题型 • 1、“分析意境”题答题技巧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 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题思路: •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 现的图景画面。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 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 答:(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 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 冷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