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内能热量与热值相关知识点总结
内能与热量知识点总结

内能与热量知识点总结热量是物体内部的能源表现形式,它是物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物体内部分子、原子和电子运动的结果。
热量的传递是物质内部运动能的传递。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热量的基本概念、热量的传递和测量、热力学定律以及热量与能量的关系。
一、热量的基本概念热量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
热量使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变化是热量传递的表现。
热能是由热量转化而来的,热能是宏观物理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物体的热量和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热量是物体内部的能量,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
热能是由热量转化而来,热能是一种宏观物理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热能是由热量转化而来的。
换言之,物体内部的热能(热运动能)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内部的热量大小,内部热运动愈激烈,热量愈多。
二、热量的传递和测量热量传递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是指热能通过材料本身的内部传输。
当一个物体的一端受热时,由于各个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受热分子会迅速向周围传递热能,使得整个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就是传导。
导热系数是一个物质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2.对流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由于密度不同的热力不均而产生的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对流是热能通过流体传递的方式。
它起源于流体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而发生的密度不均而引起的流体的不断运动,这种现象就是对流。
3.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空间的辐射波传递。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具有发射辐射能力。
对于辐射热量传递,热能通过电磁辐射的波动形式传递,这种传递方式不需要介质。
黑体辐射是指没有任何介质参与的热能传递方式。
热量的测量方法有市面上广泛使用的热电偶法,绝热热量计法和热平衡法。
三、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研究热量传递和热能转化的基本定律,它包括热传递定律、热动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动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递定律是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定律。
热传递定律包含了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
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3)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热量5.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6.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mq;(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 比热容7.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8.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一样,比热就一样。
9.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0.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1.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热机12.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初中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梳理一、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 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势能也会发生变化。
2. 内能的影响因素。
-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例如,给一块铁加热,铁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 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如一桶热水的内能比一杯热水的内能大。
- 状态:同一物体,状态改变时,内能也会改变。
例如,0℃的冰熔化成0℃的水,虽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因为冰熔化为水时要吸收热量,分子势能增大。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例如,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例如,水蒸气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二、热机。
1. 热机的概念与种类。
- 概念:热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 种类:常见的热机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其中内燃机是最常见的热机,它又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2. 内燃机。
- 工作原理。
-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 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只吸入空气。
- 压缩冲程:活塞对气缸内的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汽油机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压缩冲程末,喷油嘴向气缸内喷油,雾状柴油遇到高温空气立即燃烧。
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内能知识点总结:
1. 物质的内能:物质的内能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的总和,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物质的组成有关。
2. 内能的转化:物质的内能可以通过传热、功和物态变化等方式进行转化。
3. 内能的传递:内能的传递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传热辐射等方式进行。
4.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速度的一种表示,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来表示。
5. 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体的内能是由于热量传递引起的,内能的增加等于吸收的热量减去放出的热量。
6. 比热容:物质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容,用
J/(g·℃)或J/(kg·K)表示。
7. 相变和内能变化: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相变热,相变时物质的内能不发生改变。
8. 气体的压强和状态方程:气体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表示,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9. 气体的温度和状态变化:温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气体的状态变化包括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
10. 热机和热效率: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功的装置,热效率是指热机输出的功与输入的热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内能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内能是指物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储存的能量,是热机工作的基础。
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设备,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下将对初中物理的内能和热机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内能1.分子运动和内能:分子的运动包括转动、振动和平动三种方式,它们都具有动能和势能。
物体的内能是由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总和。
2.内能的变化:内能可以通过吸热或放热来改变。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3.热平衡:当两个物体处于热接触状态时,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
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之间的热量交换停止,两个物体的温度不再改变。
4.热容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称为热容量。
物体的热容量取决于其质量、材料性质和温度变化。
5.内能计算公式:对于理想气体,其内能可表示为内能等于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即U=3/2nRT,其中U为内能,n为物质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二、热机2.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通过吸热、放热、做功和循环几个过程来完成能量转化。
典型的热机工作过程包括加热过程、膨胀过程、冷却过程和压缩过程。
3.符号记法:热机系统的各个过程可以用P-V图和T-S图表示。
P表示压力,V表示体积,T表示温度,S表示熵。
4.热机效率:热机效率定义为热机输出的有用功与输入的热量之比。
对于循环热机,效率可以表示为η=W/Qh,其中η为效率,W为输出的功,Qh为输入的热量。
5.卡诺循环:卡诺循环是一种理想的热机循环,其效率为最高效率。
卡诺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是理论上的热机极限。
6.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热机的工作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表示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热量自然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无法实现自发从温度较低的物体吸热转化为完全功的过程。
初三物理内能知识点

初三物理内能知识点一、内能的定义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它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能量表现,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无关。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是物体内分子运动的表现形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反之,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内能越小。
三、内能的改变方式1. 热传递: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或辐射,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2. 做功:对物体做功(如压缩气体)或物体对外做功(如气体膨胀),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热容量与比热容1. 热容量:物体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时,其温度变化的量度。
热容量越大,物体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小。
2.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五、内能与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内能的讨论中,这意味着物体吸收的热量将转化为增加其内能或对外做功的能量。
六、内能的计算内能的计算公式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内能的变化量,Q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W表示物体对外做的功。
七、实际应用1. 热机:利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如汽车引擎、蒸汽机等。
2. 制冷设备:通过做功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实现冷却效果。
八、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与内能相关的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压力,避免过热或过压导致的危险。
九、结论内能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物体的温度、热容量、比热容等因素紧密相关。
了解和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对于学习更高级的物理课程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本文仅为初三物理内能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应结合教材和实际课堂内容进行。
九年级物理上册《内能和热量》知识解析

《内能和热量》知识全解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类比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了解物体的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
和。
3.通过实例,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理解热值的概念以及物理意义,会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本节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中考命题常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以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以及燃料的使用与热量的计算为重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问答题等。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质量、体积一定时,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②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物体的质量、温度一定时,物体的体积大小影响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影响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分子势能的大小,进而影响物体内能的大小。
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温度、体积一定时,质量越大,分子的数目就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④与物体的状态有关:物体的质量、温度一定时,物体的状态影响分子间的距离,同样能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分子势能的大小,如相同质量0 ℃的冰和0 ℃的水,虽然它们温度相同,但是内能不相同。
《内能和热量》 知识清单

《内能和热量》知识清单一、内能1、内能的定义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特点(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而不是单个或部分分子的能量。
(2)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材料等因素有关。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2)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因为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也就越大。
(3)状态:比如,0℃的冰熔化成0℃的水,需要吸热,内能增加。
这是因为冰在熔化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增大。
(4)材料:不同材料的物体,即使质量、温度、状态相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1)机械能是宏观的,与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以及相对位置有关。
比如,一个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它们的总和就是机械能。
(2)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无关。
二、热量1、热量的定义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热量的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3、热量与内能的关系(1)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只有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有热量的说法。
(2)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它取决于物体的状态,与是否发生热传递无关。
(3)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耳/(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³J/(kg·℃)。
这意味着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内能热量与热值相关知识点总结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
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6、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7、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8、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9、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0、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
12、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
13、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
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1、4108J。
14、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15、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6、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7、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
18、水的比热容很大,为c水=
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J。
19、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
20、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降温;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放出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取暖。
21、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吸=cmΔt(Δt=t-t0)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放
=cmΔt(Δt=t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