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物理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光学、声学和电学。
下面是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的复习知识点。
一、光学知识点:1.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和曲面镜。
-镜子和镜面的特点:平面镜只有一个镜面,镜面是光滑并且反光的表面。
2.光的折射和透镜:-折射定律和折射率:折射定律是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界面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透明度和不透明度:透明物体可使光线透过,不透明物体不能使光线透过。
-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凹透镜是中间较薄,边缘较厚的透镜。
3.光的颜色和光的波动性:-光的颜色和波长: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着不同的波长,红色的波长最长,紫色的波长最短。
-光的变色和色散:光经过一个光学器件(如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会发生色散现象。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同时作用在同一点上,互相合成或相互抵消的现象。
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窄缝或物体的边缘时,发生弯曲或扩散的现象。
二、声学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区和稀薄区,形成波动并传播。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的传递方式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液体传声。
2.声音的特性和现象:-音速:声音在其中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旋转回声和混响:回声是声音在遇到较硬建筑物反射后,返回到发声者处的现象;混响是声音在遇到多个反射面后在空间中持续反射的现象。
三、电学知识点:1.静电和电流:-静电:当物体带有静电时,会产生电场力的作用。
-电流:电流是载流子在导体中移动所产生的电荷流动现象,单位为安培(A)。
2.电路和电流的路径:-电路:电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由电源、导线和电阻组成。
-串联和并联:串联是指将电器件依次连接在电路中,形成一个回路;并联是指将电器件同时连接在电路中,形成多个回路。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物理,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九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各种物理知识点,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下面将对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1.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定理则是告诉我们,当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动能的变化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在学习中,我们要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2. 功和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而功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大小。
学习中,我们将学会如何计算功和功率,并且了解功率与机械能的关系。
3. 质量、重力、引力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引力则是物体间相互吸引的力。
我们要认识到质量、重力、引力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 压强和液体静力学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大小,而液体静力学则关注液体静止时的力学性质。
在学习中,我们要理解压强和液体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况。
5.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振动是物体围绕平衡位置来回摆动的过程,机械波是由物质的振动传播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我们要了解机械振动和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是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折射则是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学习中,我们要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7. 热量和热传递热量是物体内能的一部分,热传递则是热量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理解热量和热传递的机制,以及应对不同热传递方式的策略。
8.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路是指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路径。
我们要学会计算电流大小和电路中不同元件的作用,掌握电流与电路的基本理论。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至此结束。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总结⼀个⼈的知识⾯是⼀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接触到的⾯积便越⼴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
下⾯⼩编给⼤家分享⼀些初三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初三下物理知识点1⼀、分⼦热运动1. 分⼦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1) 物质由分⼦组成的(2) ⼀切物质的分⼦都在不停地做⽆规则的运动(3) 分⼦之间有相互作⽤的引⼒和斥⼒2.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对⽅的现象叫扩散。
⽓体、液体、固体均能发⽣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切物质的分⼦都在永不停息地做⽆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间存在间隙。
3. 分⼦间的相互作⽤⼒:既有引⼒⼜有斥⼒,引⼒和斥⼒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间的距离等于 10-(-10)⽶时,分⼦间引⼒和斥⼒相等 , 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间的距离⼩于 10-(-10)⽶时,分⼦间斥⼒⼤于引⼒,表现为斥⼒;(3)当两分⼦间的距离⼤于 10-(-10)⽶时,分⼦间引⼒⼤于斥⼒,表现为引⼒;(4)当分⼦间的距离很⼤ (⼤于分⼦直径的 10 倍以上 ) 时,分⼦间的相互作⽤⼒变得⼗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间⽆相互作⽤⼒。
⼆、内能1. 内能(1)物体的内能从宏观的⾓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个物体,温度升⾼,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物体内部⼤量分⼦的⽆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分⼦⽆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如静⽌在地⾯⼟的物体。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导语】学习效率的⾼低,是⼀个学⽣综合学习能⼒的体现。
在学⽣时代,学习效率的⾼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影响。
当⼀个⼈进⼊社会之后,还要在⼯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个⼈学习效率的⾼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作成绩,继⽽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
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的学习效率,对⼈⼀⽣的发展都⼤有益处。
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仅供⼤家参考。
【篇⼀】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压强和浮⼒》 ⼀、固体的压⼒和压强--- 1、压⼒: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上的⼒叫压⼒。
⑵压⼒并不都是由重⼒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则压⼒F=物体的重⼒G ⑶固体可以⼤⼩⽅向不变地传递压⼒。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上静⽌不动。
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的⼤⼩。
2、研究影响压⼒作⽤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说明:受⼒⾯积相同时,压⼒越⼤压⼒作⽤效果越明显。
⼄、丙说明压⼒相同时、受⼒⾯积越⼩压⼒作⽤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的作⽤效果与压⼒和受⼒⾯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积上受到的压⼒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压⼒作⽤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顿(N)S:⽶2(m2)。
A使⽤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F(⼀般F=G=mg)和受⼒⾯积S(受⼒⾯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体、长放体等)对桌⾯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张报纸平放时对桌⼦的压⼒约0.5Pa。
成⼈站⽴时对地⾯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站⽴时,其脚下每平⽅⽶⾯积上,受到脚的压⼒为:1.5×104N ⑸应⽤:当压⼒不变时,可通过增⼤受⼒⾯积的⽅法来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全解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全解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可以通过位置的变化来描述。
运动的描述包括:1. 位移:描述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结束位置的距离与方向变化。
位移可以是直线位移或曲线位移。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可以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速率,可以分为匀加速度和非匀加速度。
4. 图表中的运动:通过图表分析物体的运动,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
第二章:力和运动力是引起物体运动的原因,常用的力有以下几种:1. 弹力:是物体表面产生的恢复力,它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状态。
2.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3.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存在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化学力:是物体之间通过化学作用施加的力,如化学反应中的爆炸力。
5. 法向力:是物体受到支撑面施加的垂直于支撑面方向的力。
第三章:受力的效果力的效果包括物体的平衡和运动,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以下几种:1. 物体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物体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运动,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多个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时,可以使用合力和分解力的方法来分析力的效果。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第四章:机械能与能量守恒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
1. 动能:动能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势能是由物体的位置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
3.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反之亦然。
4. 能量守恒:系统内能量的总量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第五章:光的传播和成像光的传播和成像是光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光的传播:光以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恒定的,约为3×10^8m/s。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 知识点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RJ)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能和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1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二)机械和功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九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下物理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册物理主要包括了“电磁学”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重要的板块。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相关的知识点。
一、电磁学1、磁现象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3、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其磁极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4、电磁铁定义:内部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特点:磁性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来控制;磁极方向可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5、电磁继电器定义: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作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实现远距离控制和自动控制。
6、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能量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7、磁生电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是闭合电路,二是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发电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工作时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能源家族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等。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详细归纳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详细归纳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电功率知识点总结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
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 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 为电量);7. 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kW),毫瓦(mW)8. 计算电功率公式:P=W/t=U.I(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9.利用P=W/t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U0时,则P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 ;灯很暗,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
(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生活用电知识点总结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导读:本文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机械能和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
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1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