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扫墓、祈福等活动来纪念祖先,表达对生者的思念和对死者的尊敬。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有关传说。
一、历史渊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名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百姓哀悼其死而设立的纪念日。
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祭祀祖先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纪念形式和节令规定。
二、传说故事1. 屈原投江寒食节最初的起源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传屈原在战国时代为楚国宰相,但因寡廉鲜耻而被禁锢。
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十分痛心,无法回国,只能流浪至汨罗江畔。
屈原深感祖国沦亡的痛苦,终于愤而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搜寻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用菜团糯米饭和悬挂五色丝线的楚绸祭奠他的死亡。
这就是最初的寒食节起源。
2. 掃墓孝子据另一传说,古时有一孝子居住在山间,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周围的树木,使之生长茂盛,并每逢清明节来临时,他都会洒下一些泪珠来寄托对已故父母的思念。
后来,这个孝子得到上天的赏识,他身边的草木变得异常的繁荣,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清明节扫墓时要剪枝修剪的原因。
3. 秦始皇祭奠母亲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前212年清明节远赴梓材山为去世多年的母亲举行祭奠活动。
当时的梓材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陵墓区,秦始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思念,带着贵族和官员,游历这些祖先的陵墓,向他们默哀并告诉他们朝代的进展。
三、结语清明节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奠祖先,表达对往生者的爱思之情,更要珍视生命,感恩生者的恩赐,展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风貌。
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清明节里,不仅要重温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神,更要让这样的传统精神在新的时代得以神圣地延续。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四日前后举行。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先祖和烈士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古代诸侯国纷争不断,国内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国人为了纪念忠臣义士,开始在四月初四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他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感念先烈,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保家卫国。
因此,清明节成为了纪念烈士忠臣的节日。
另外,清明节也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农历四月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万物生长,一片生机盎然。
人们在这个时候也愿意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演变为传统节日。
到了唐代,清明节成为了正式的官方节日,被列为重要的祭祀日。
此后,清明节成为了一个家庭聚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感恩祖先的恩德,缅怀过往亲人的牵挂。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和善待人的日子,人们互相慰问,相互勉励,希望一切都安好顺利。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既有古老传统又富有现代意义的节日。
通过祭祀纪念先烈,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通过祭祖扫墓,我们感恩过往,感恩生命;通过踏青郊游,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底蕴的日子,它蕴含着忠孝敬祖、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深刻内涵,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愿清明节始终保持着这份纯真与美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永久记忆。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祖先的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拜,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更是人们对生死和亲情的深思的一种体现。
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古籍记载,清明节最初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奠定了基础。
孔子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礼仪传统。
据说,在孔子逝世后,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们每年定期前往孔子的墓地扫墓祭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扫墓祭拜的习俗逐渐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和继承。
此后,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人们开始在这一天到公共墓地扫墓祭拜自己的亲人和先人。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期间烧纸、献花以及做一些传统食品,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二、清明节的意义1. 思念故人:对故人的怀念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的时刻,让人们可以回忆过去与逝者的美好时光。
在扫墓祭拜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向逝去的亲人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2. 传承文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通过世代相传,这一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年清明节,人们在扫墓的同时,也会对祖先普天同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值得反思:清明节的到来,提醒人们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脆弱。
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爱。
清明节是一个反思人生意义的时刻,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真谛和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
4. 志愿服务:清明节期间,许多志愿者会组织扫墓、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明节的真正意义,传递了关爱和友善的力量。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仅是祭拜纪念逝去的亲人,更是为我们自己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通过扫墓祭拜和反思人生,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给予我们珍爱的亲人更多的关爱与怀念。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扫先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而在唐代时期,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祭祀节日。
1. 清明节的渊源和起源清明节最早是由周代时期的贵族先人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
周朝时期,人们会在每年春分时进行隆重的清明祭扫,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
清明节正式成为全民性传统节日则是在唐代时期,当时的唐肃宗下令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国家祭日。
唐朝的官员和民众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他们会亲自前往自己的家族坟墓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正好是阳气渐盛的时候,这也是万物生长的时期。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2.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和放风筝等。
人们会提前一周准备纸钱和清明祭品,三月初三起寻找祖先墓地,开始祭祖和扫墓。
养成节日缅怀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情操,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
此外,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踏青、秀才、祭祀杏花,张灯结彩,放焰火和燃放纸灯等,以示庆祝和纪念。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传统的社火活动,包括舞狮舞龙、舞旱船等。
3.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种节日,也是一种文化。
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和文化遗产。
它所表达出来的孝道、家族观念和仁爱之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
此外,清明节还反映了农业文化的特点。
从古代开始,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民田间劳动的开始。
在清明节之前,人们要对田野进行备耕作业,清理垃圾,将农田和居住环境清理干净,准备种植新的农作物。
因此,清明节也是农民们表达对春耕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时候。
总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节日。
它无论是对教育青年、传承中华文化,还是对缅怀先人、珍视亲情、弘扬孝道,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简述清明节的由来

简述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和一些少
数民族都会在这一天前往祭扫先人。
通常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
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左右。
清明节起源于周朝时期,当时,周武王灭商后,定都洛阳,齐桓
公为了缅怀武王、纪念功臣,就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寒食节,禁
止生火和端详,以此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扫墓节逐渐合二为一。
唐朝时期,因为天子
要行幸山野,陪葬亲亲故在此时,文人墨客也常在寒食节到山野游玩,寻找灵感。
陆游的《东篱寄韦渠处士》中“小雨梧桐叶轻重,扫阶马
足声单。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也是一副充满清明节时
节气息的行吟之作。
在古代,清明节的过程就是扫墓和祭祀祖先。
人们会在这一天给
先人上香、擦洗墓碑、扫墓,并向先人祈福,祈求得天神和先祖保佑。
除了祭祖还会在清明节这天采撷野菜,吃青团、踏青、蹴鞠和荡秋千
等活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们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这一天随
便放假去寺庙、祖坟或者家人的墓园,用糯米在墓前画个圈子给祖先
全家贯串上。
现今我们更加重视悼祭仪式和习俗。
而为了提高大家对
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国家也规定了清明节为法定假日。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大家必不
可少的活动之一。
虽然每个地区的习俗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弘扬的。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先祖而设立的。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献花、祭拜祖先。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当时,周武王作为一个有大志向的君主,他倡导“以礼治国”,因此,他设立了一个“寅禾之别”的制度,规定百姓在每年的清明节必须要去祭拜先祖和神明,并且在祭拜时要服从一定的礼仪。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团聚和感恩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家族族谱,为已故的长辈烧纸钱、献花祭拜,还会祭奠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同时,清明节也是整个社会归纳历史、回忆过去的时刻,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先人的功德。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清明节依然是一个让人们感到亲情和友情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人,把握和亲人团聚的机会,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感激。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节日,它不仅仅是祭拜先人的节日,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的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
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在介山,还有“思烟台”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
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
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
据说,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的由来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
《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
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
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
令到,人不得寒食。
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
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
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
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
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
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
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