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与“天人合”——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
“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它体现着中国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仁德和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在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文明观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旨在揭示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深刻贯通性。
其中的“天”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之天”,即人类所身处的广袤宇宙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二是“义理之天”,即宇宙自然的最高原理和根本规律。
相应地,“天人合一”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始终是宇宙自然的一个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天地和人由同样的元素构成,并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这一有机整体而独存;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和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一法则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万物、运转不息,人类应当本于生生仁德创造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其中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最具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发现并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我们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类应当学习天地健动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周易·贲》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将“天文”与“人文”并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性。
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意识

2009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9 总第185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5 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意识张 欣(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
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先秦道家;生态美学;美学意识[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2-0016-03 [收稿日期] 2008-12-09 [作者简介]张欣,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
生态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今天所关注的话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步增强。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从审美层面来阐释生命联系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它对人的精神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它更多的强调是在人敬爱、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对人精神的丰富回馈,包括对人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以及带给人精神的巨大愉悦。
”[1](P71)正确认识这些生态意识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正如西方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所说“道家的思想和行为,不外对传统的反抗,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然的热爱与研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P197-198)一、“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先秦道家认为,人类与宇宙的根源就是“道”。
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原则,人类应遵守自然之道,决不为某种功利目的去破坏自然、毁灭自然。
这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协调的哲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祁丽华王展旭周晓梅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
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关键词]天人合一;孔孟荀;生态文明;科学思辨方法[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41-052007年8月,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随之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有了清醒直观的认识,对盛行的美国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了更为深刻反思的需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了一种解构和重整的内在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需求的应对之举。
生态文明的源起可追溯到英国人罗宾·克拉克倡导的一种技术运动一“替代技术论”,即以确保衣食住行为大前提,不产生公害和浪费。
这是针对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出的。
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中国式的农耕文明必然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带领下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获得的巨大财富,奠定了其在世界上的引领地位,大家蜂起而仿之。
中国也不例外,追随着西方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的脚步,使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也集中得以体现。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以求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索出摆脱当下困境的途径。
世上万物皆有自己的本源。
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然而始终服务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流文化则是儒家文化。
“天人合一”――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

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 方法,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审美境界,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倡导“无为而治”的审美原则
注重审美体验的超越性
庄子反对人为干预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 律,让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达到“ 无为而治”的审美原则。
庄子认为审美体验应该超越世俗的功利观念 ,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才能真正领略 自然之美。
源泉。
生态整体观
庄子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 调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反 对破坏生态平衡。
生命共同体
庄子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 础之上。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特点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然性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庄子认为审美主体应该具备自然、朴素、 纯真的品质,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庄子 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 录
• 引言 •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概述 • “天人合一”的审美核心 • 庄子生态美学中的自然观 • 庄子生态美学中的审美观 • 庄子生态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01
引言
主题的提出与背景
庄子生态美学的内涵
介绍庄子生态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其对于自然、生命、宇宙等方面的独 特见解。
03
“天人合一”的审美核心
“天人合一”的内涵
01
02
0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 联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状态。
顺应自然规律
倡导遵循自然规律,不违 背自然法则,达到与自然 相融合的境界。
超越物欲追求
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追 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 内在平和。
论先秦道家“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文化研究论先秦道家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要: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 道 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
道家的 和谐 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自然和谐之美、 自然无为 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 复归于朴 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美、 万物齐一 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
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庄;自然和谐;生态美;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10)06 0102 05!!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面对诸多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以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价值,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从远古时代起,人就注重生态问题。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悄悄发生了变化,以致恶化,人类才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存在对人类是何等重要。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通过对人类世界的深刻体察以其敏锐的视角,就预见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庄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宇宙,建立起以 道 为核心,从 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出发,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学思想,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对道家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天人合一 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道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它提倡的人属自然的自然和谐观。
在老庄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合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1。
天地万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流变过程,没有意志力的主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然治理,遵循共同的法则∀∀∀ 道 。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赵博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0期摘要:“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3-01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天人一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物”和“天人一道”等主要观念,并主张“仁及草木”“德及鸟兽”的天人和谐理念,对当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位置。
因此,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形成(一)西周“以德配天”与“天民合一”思想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天命神权观念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看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1],认为人应该受神所主宰,万事应遵神的旨意,人失去了独立性,从而谈不上“天人合一”。
但在西周之后,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并且逐渐认识到“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行为的性质所影响。
周武王也曾说到“惟天地万物之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认为世间万物皆天地所生,是万物的父母,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人中聪明者应承担起保护人民的责任并充分地听从民意。
这种“天民合一”的天命观,更多注重的是伦理本体,而非自然本身。
(二)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孔子在西周“天民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天”应理解为自然之天。
提出要敬畏自然和“乐山”“乐水”的美学理念,并主张把仁爱思想推广到草木与鸟兽方面。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作者:韩巍巍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2期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人”对“天”逐步熟识尊重自然、敬重生命,是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和价值理念。
自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形成了天地至上、敬天重地的文明意识。
当时,祖先们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认识能力有限,对打雷、闪电、山崩、洪水等自然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出于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人们不敢肆意进行浪费生存资源、过度捕猎伐木等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相反,由于生存条件原始落后,人们对自然资源十分依赖,为祈求生存环境的风调雨顺,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祭天、祭地、祭山川、祭日月、祭四方,逐渐成为历代統治者共同的行为,以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产生了试图凭借人力改变自然条件的思想萌芽。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述,后羿为免生灵涂炭而射日、夸父想要战胜自然而追赶太阳、大禹治理水患,这些神话传说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体现了祖先们试图用人力改变自然并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主动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的规则和法令也在先秦各诸侯国相继出现。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便是最早关于环境保护规则的雏形。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是其中最严苛的条款。
这不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同时也体现出对资源保护的极端重视。
随后,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保护环境的法令《田律》在秦国诞生。
《田律》中规定:春天二月时,禁止到山林中去砍伐木材;夏季来临前,不准焚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能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直到七月,这些禁令才可以被解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9月学术交流Sept ,2010总第198期第9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8No.9[收稿日期]2009-12-20[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3)[作者简介]钱同舟(1968-),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德育研究。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钱同舟(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摘要]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
“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对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
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万物并作”;“天人合一”;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9-0017-04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学研究在近30年来经历了由“美学热”到“实践美学热”再向美学反思以及“生存、生命”和“生态”美学定位的过程。
在这一美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转型中,美学实用化倾向得以放大。
同时,美学的这种转型既是对西方实用美学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批判继承。
美学走向美育,走向生活,走向文化。
美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O 世纪90年代末的生态美学思潮。
现代人在享受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化与地球生态矛盾的苦果,并不断进行自省,积极寻找自救方法。
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深刻地关注着生态问题,只不过在现代化成果和地球生态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的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与实践美学中“自然的人化”的主题相比,生态美学突显了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命本体论和生态本体论美学线路。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等概念为核心的表达对生态问题深刻关注的论断。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美学的实践倾向,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
研究先秦美学家对于今天美学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是一种基于宇宙生命观意义上的、强调整体意义的审美方式,既有审美意识提示,也包括审美实践观照。
先秦生态美学虽然缺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体系化特征,但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生态关怀却从审美认识(尤其是“万物并作”)和审美实践(尤其是“天人合一”)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其美学的实用化意义十分突出。
对先秦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美学思想的呼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深切关联重要表现。
儒道思想之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互相融合,除了二者的体系框架基本相通之外,都能在审美心理上由两极对立而逐步达到互补统一,共同造就中国传统民族的审美标准是特别重要的原因。
“法自然”的“道”(自然无为的生命本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其含义明显与儒家思想的“仁”相悖。
在“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指导下,道家探讨的是达到“道”的自由境界的途径、手段和中介,在老子那里的结论是“致虚极,守静笃”和“涤除玄鉴”、(《老子》第十、十六章);在庄子那里是相似的提法“心斋”(《庄子·人间世》)和“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系是用标明人们达到“道”的中介,也就是诸多有关审美体验的范畴构筑起来的。
[1]100我们可以将道家美学思想体系简称为以“意”为中心的自然无为的体系,相应地,可以把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看做是以“兴”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一套有关为仁求德的体系。
这样,儒道二家便在“兴”与“意”的审美主体上达成了统一:虽然二者的审美基点有异、审美路径不同,但在主体审美体验上产生相交、走向融合。
特别值得研究的是,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远,它的一系列宣扬自然素朴之美,追求宇宙之大美的命题对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与先秦生态美学开始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似,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表达对生态问题的忧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伦理学,第一次从伦理学的角度、用完整学科的形式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求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创新意义,它讲述了自然不只是一种他性地存在的道理,对工业化时代的人类进行警醒,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与生态伦理学相比,中国先秦时期的美学家虽然没有没有建构起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也从各自所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而且,中国先秦的生态美学还有一条突出的优点,就是从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逻辑链条。
而西方的生态伦理学更多的是要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曾经为满足眼前利益而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今天,讨论生态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在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构建和谐中国。
用扬弃的方法研究生态伦理以及先秦生态美学,就是为了服务我们的伟大实践。
二“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是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万物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呈现出“万物等齐,相同为一”、“天人并生,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关联景象。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体现了庄子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观点,从审美认识层面阐释宇宙联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关于生态关系,老子勾勒出的是一幅天地间最完美的画面,蕴含了万物与大道融合的整体的境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2]218很明显,老子论述中的“一”既是万物产生的源头和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关于万物产生和生存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是本源与本体的道,也是万物和谐凝聚成的理由,是万物最终融合为“整体”的解释。
庄子也从自然主义观点出发,主张用整体审美的方式领悟自然界之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3]250源于老庄宽阔的审美境界和视野,进而有了后来道教把宇宙比作一个其乐融融、焕发生命活力的亲善家庭。
以对大自然中生物链的认识为例,出于庄子笔下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较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万物的整体关联性。
在《庄子·寓言》中,庄子更为明确地提出“天倪”、“天钧”的理论,其“万物不同相禅若环”的生物链思想更为完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4]5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为天钧。
天钧者,天倪也。
”(《庄子·寓言》)庄子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天钧”的道理: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品性,但事物不以其个性而孤立,而是以其不同的形状相互连接。
就像一条项链从开始到最后互相紧扣,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循环变化的等同状态。
有关“天倪”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进一步从“万物齐一”的角度论述了事物间的关系。
“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异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化声之相待,若真不相待。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竞。
”(《庄子·齐物论》)庄子在研究万物世界的关系时还注意到了微妙的物种变化。
他正确地指出自然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和变化发展的。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
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馀骨。
干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
颐辂生乎食醯……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至乐》)庄子通过上述对事物相互衍生的细致描绘,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自然界生态万物依生、竟生、共生的循环规律。
海德格尔曾把生态平衡后的生存描绘成“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相似地,在道家看来,人只要以道为法、效法自然,只要保守本真、无为处世,就能实现“与大自然为春”,美就会自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4]15“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概括了自然生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在动态平衡中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自然界通过自然万物的交流融合、协同合作、循环往复,以特有的方式实现自然和谐。
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充满智慧,从审美层面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洋溢着生态智慧,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反映人类对完整、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同时代美学理论的突破。
[6]8三与揭示生态循环运动规律的“万物并作”、“万物齐一”审美认识类似,先秦哲人也有丰富的生态审美实践。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最具代表性。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生存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有机整体。
儒家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人就是自然,“唯天为大”,“天人本无二”。
“天人合一”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
儒家思想从人的感性生发,重视人的感性生存,这其中体现出儒家人格的积极上进和丰富多彩。
从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论述中发现,他把心、性、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在这里的体现是心、性、天相通的境界。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审美实践不乏进步性。
“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互相关联,“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强调“尽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性”的作用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由“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的过程中,人的感性与理性浑然一体,纯洁无瑕,也是人类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
从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表达中可以看出,庄子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作宇宙的原初状态、真实状态和本质状态;真正的人都应该与“天”合一、与自然亲密无间。
道家的“心斋”、“坐忘”的追求也是人与自然天籁和谐,是与“天”合一的审美实践,也是与老子强调直觉和“面向事物本身”的审美思想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