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语文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齐鲁先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下)试题答案

齐鲁先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下)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下)试卷(90分)1、由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士”领导社会,则崇本抑末顺理成章。

正确2、现代西方人重视外向超越.正确3、唯当我们重新体认到内向超越的重要性和极端外向超越的危险性时,我们才会体认到,反求诸己才是追求幸福的正当途径。

正确4、唯当我们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内向超越传统时,我们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确5、宋明理学家都以仁来解释天地的生生之德,这是一种典型的包含着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正确6、儒家的“天人合一”三才论,发展到(),更趋于成熟。

宋代7、()提出著名的命题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程颐8、“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出自()。

《正蒙•西铭篇》9、用“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来定义“仁”的理论到了明代的(),才获得了最精致的论证。

王阳明10、()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而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因而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求得人的发展。

老子11、“汝身非汝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语出()。

《庄子•知北游》12、()在《东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

张载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语出()。

《论语•学而第一》14、佛教的核心是()。

缘起论15、“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知东西之相反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语出()。

《庄子•秋水》16、(),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迅速挤占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17、唯当我们重新体认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合理性,认识到科技的局限性,摈弃“科技万能论”,我们才能真正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8、道家的生态哲学是建立在道家整体论自然观基础之上,把人放在同()统一的大系统下来考察的。

宇宙自然社会19、老子和庄子,不仅强调宇宙间()“四大”尊贵而平等,而且认为这“四大”是彼此作用的一个整体。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诠释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诠释
系 的道 德 问 题 时 认 真借 鉴 。 关键 词 : 天 人合 一” “ ;字 宙 生命 统 一论 ;生 态 伦 理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5 B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4 9 2 1 ) 5 0 7 2 10 6 x(0 O 0 —0 8 —0
儒家“ 天人 合 一 " 想 的 生态 伦 理 诠 释 思
孙 彩 霞
( 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 北 衡水 衡 河

030 ) 5 00
要 : 国儒 家 “ 人合 一” 想 是 迄 今 为 止 人 类 最 重 要 的生 态 智 慧 的部 分 。“ 人合 一” 中 天 思 天 思想 的基 本 特
是指人和人类 。因此 , 天人关系基本 上同 于人与 自 然的关系 。以“ 天人 合一 ” 思想 所 观照 的宇 宙 万物
不是 分 裂Βιβλιοθήκη 的 , 是 统 一 的 ; 是 多 元 的 , 是 一 元 而 不 而
人类 的始祖 。天生人就像父母 生育子 女一样 , 是一 个 自然的过程 。他说 :以此见人 超然 万物之 上 , “ 而


课 题组 负 责人 : 彩 霞 ; 孙 课题 组成 员 : 柱 君等 。 石
作 者 简 介 : 彩 霞 (9 7一)女 , 北 清 河人 , 教 授 , 孙 15 , 河 副 主要 从 事 古 典 文 学 、 统 文 化方 面 的研 究 。 传
犹如人 的父 母 , 类 为儿 女 , 有 “ 人 故 民吾 同胞 , 物吾
与也” 的深切感受 。正 因为人 与天地万 物有 统一 而 不 可分割 的密切关 系 , 遵循共 同的 自然 规律 才能 和 谐共处 , 同生 存 发 展 。 由此 可 见 , 国 “ 人 合 共 中 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修改版]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儒家倡导“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1. 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的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宇宙观,还是一种生态观。

它提出人的生命与万物是统一的,要求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的社会秩序圆融无碍。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河言哉!”(《论语阳货篇》)这实际上在告诫人们,要尊重和关心这个生命共同体,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无与伦比,人类不能忘乎所以,应该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与此同时,人类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要有限度地向自然索取,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首先,人在自然系统中具有主体地位,是与天时地利相并列的一个要素。

其次,人类不要盲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而要“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对待人和物要有宽广的胸怀。

3.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儒家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作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人类与自然万物有相同的价值尊严。

其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

万物与人都是天地自然化育的结果,这是天地生生之理的体现,也是天地伟大“仁”德的集中体现。

“由人及物,关爱有序”,将仁爱的规范延伸到爱物的领域,把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主张宇宙万物与人类和谐发展。

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协调,对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对自然物的行为规范的统一,是儒家遵循的基本原则。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既能为人类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思想,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能为当前我国建设现代的生态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一谈起孔子,大家都不陌生,没错,就是他创建了儒家学派。

儒学在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同其他学说一起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但是在秦朝是却遭到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在汉朝,却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汉朝的“专宠”。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及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及启示


和阐释。
评< 中国边疆研究论稿>一文中肯定了马大正对边疆定义的归纳 主权国家之间或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界限和范围, 》 国家 的利益边疆横向可分为安全利益边疆, 经济利益边疆和价值利益边
四、 边疆”涵义的拓展和延伸 “
最早对边疆的涵义拓展并赋予新的内容的是 1世纪末2 世纪 9 0 初的美国学者特纳, 他指出, 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社会制度的许多特 点均为特殊的环境——特别是 “ 活动边疆” 的存在——而产生,他 提出 “ 边疆学说” ,认为一、 美国人和美国的社会产生于边疆;二、 美国的民主来 自于森林;三、连续的特殊经验形成了美国的思想。 14 9 5年,美国历史学家海斯又进一步强调美国的边疆已为一些新 的和非常不同的边疆——即为遥远的太平洋岛屿、 亚速尔群岛以及 莱茵河和多瑙河畔的边疆所代替, 美国历史学家韦勃对边疆的概括 是“ 不是一条停留下来的边疆,而是个吸引美国进入的区域。 ”特 纳的 “ 边疆学说” 是美国扩张时代的产物, 适应了近百年美国社会 发展的需要。(“ 《边疆学说”的演进和影响》王宇,张曙)乐嘉辉 《 特纳边疆学说中的扩张理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 l 世 9
施卫君关于现代边疆释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山经济边疆是一种以经济发展领域的终端为界线的边疆信息边疆的界线就是在全世界这个庞大网络的弱极因为只有弱极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感知这一维信息边疆他把现代边疆解释为一种影响当代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所能辐射到的领域以及与之相对或独立的其他领域杨成利益边疆
维普资讯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 1 0 6第 2 第三期 u. 0 2 6卷
总第 4 期 l
儒家 “ 天人合一 "的生态哲学及启示

广元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元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元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7高一上·伊宁月考)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 .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B .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3分)2. (6分)(2020·化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生态思想源远流长,内涵深刻,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资源。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自然观上讲,“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体的联系。

《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天人合一”首要的意思就是认识到天地、人、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一切生命都积极参与有机整体的大化流行,人类与天地自然、生命万物是息息相关、并行不悖、并育不害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的连接。

《周易)提倡“生生之谓易”,既描述了人类活动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动,也是对自然日新月异的写照。

人与自然的互动表明,一方面人类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类要保护好自然、修复好自然,积极有效地对自然环境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与治理。

人因自然而更有活力,自然因人而更有灵气。

我国古代很早就把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

《尚书》和《史记》记载,舜帝任命伯益为虞官,专门负责管理草木鸟兽之事。

《周礼》中较详细地记载了虞官制度的建制、级别、规模、职责等内容。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

《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

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

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

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思维层面,其实质在于深刻揭示了传统营造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

这一思维模式源于身体、环境与世界的动态关联的体验过程,它将天地空间结构及自然特征与人类意识、文化意义建立了内在关联,从而使得人类塑造环境的营建行为也在其中得到特定的建筑解释。

“天人合一”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整合,形成了儒道同构异质的两大类型。

以孟子、《中庸》为代表的儒家确立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观念、空间结构及其意义都源于人类普遍性的心性结构,《中庸》“天、地、山、水”四重结构即为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空间思维表征:天地孕育人类生命并使之绵延不息,山水滋养人类生命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源,因而天地山水本身就有充满道德生命意义的环境结构关系。

正因为如此,儒家建筑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要确立有尊严有秩序的社会组织关系,而且还要同时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建筑空间创作原则。

我们在都城规划设计、礼制建筑、陵墓建筑以及地方聚落营造中能够反复看到,儒家这类天人合一观念在世俗与神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协调博弈之间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背后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也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居营造智慧。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确立了人法地-地法天一天法道一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与道之间必须经历地与天的适应过程才能得到真正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自身需要适应大地、天空这样的事物环境及空间结构,才能获得根本的意义。

“道”是人自身生命活力面向自然、社会的自由呈现,这种呈现既有艺术的或多样性的表达,也有对自然规律、社会规范、知识技术的洞察反思,因而这样的过程提供了古典建筑创作更为宽广的视域和深刻的洞察力,人与自然更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的环境伦理关系,人在天地山水之间更容易形成灵动自由的建筑空间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邵和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

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

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

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

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6.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

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

7.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彰显人文精神。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
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B.儒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C.西方生态学家奈斯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从孔子那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态智慧。

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