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班级:123092学号:20091002496姓名:赵远洪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目前在民间文学界和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的刑物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书刊。
由于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学的不同,它在发展中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
一、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
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
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
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定义:人民群众创作,以口头方式产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他们中间主要以口头方式流传。
它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朴素通俗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功能:知识传授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礼俗伴生功能神话:1.神话艺术构思核心:a,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不断激发着他们去征服自然力,可是他们的蒙昧和低能,又使他们没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时,人们最熟悉,莫过于人类自己和他们的生活。
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与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他们以形体、意识、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形象化”“人格化”,进而将它们神化,这就是原始初民的所谓“自然崇拜”,也叫“万物有灵论”,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思想基础。
b,当人按照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去理解自然界中一切异已的对立物的时候,他们即是在一种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所以,神话实际上也是原始思维的一种形象性的物化形态。
而想象,便是通向这种转化的桥梁。
因此,我们说“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神话“创作”方法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
2.神话本质: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
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把这称作神话的“艺术构思”,那么,这种思维运动的方式,主要靠原始的各种联想,它的宇宙观基础,是“万物有灵”论。
正因如此,所以神话只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构思不过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全部神话”,也就成为野蛮时代留给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民间传说:1.传说核: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传说核。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民间文学

AT分类法,又称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美国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的索引方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故事情节
将其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它把故事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包括: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
中国神话的类型:
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和战争神话
母题: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
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中,客观
4.多种异文的作品俱收
5.讲唱、表演的情境俱收
6.口头、书面的俱收
7.相关作品的资料俱收
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原则:
1.忠实记录全部活动
2.准确记录方言土语
3.完整记录语调语气
4.精确记录语法特点
5.同步记录演唱过程
6.详细记录相关资料
《格萨尔》 史诗大约形成于11世纪,起源于古老的部落社会,继承了古老的说唱故事、谜语和占卜的传统,具有浓厚的西藏本土宗教信仰——苯
教色彩。这部史诗是关于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 格萨尔为救护生灵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的征战,他降妖
除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从地狱里就出爱妃和母亲,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的故事。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的研究人。它兴起于地理大发现时代,包括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
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具有流传和创作一体
民间文学

一、名词解释:1.变异性: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2.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3.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
表述为,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4.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
可以表述为,神话是人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与征服大自然、祭拜与祈求祖宗、展示与拓演社会的一种象征形式;它在讲述和传承的氏族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司为中心举行的整个氏族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5.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整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6.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
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7.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分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
8.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是一种简洁凝炼并且定型化的语句;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9.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族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语言艺术和口头创作,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每次表演和传播都是一次独特的生活经历,民众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活动。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中产生的,离开了民众生活,民间文学就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
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和生活一起产生和流传的。
民间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
所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扎根于生活的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群体的创作,是有某一特定群体共同完成并传承的。
所以,集体性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相对于作家文学,这是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第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集体性重要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完成文学文本或共同经历民间文学生活;任何民间文学文本都为特定群体和地域所共享;任何民间文学文本的表演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由特定的表演者和观众
共同完成。
也就是说,集体性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特性,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
共同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植根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这种由广大民族集体参与的创作活动,创作主体与传承主体相一致,创作与传承同步展开,作品一经创作也就进入了集体传承的过程,始终处于活态的流传状态之中,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被广大人民再创作的过程。
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既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修改。
从这一角度讲,所有的传承人都是作品的创作者。
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德体现广大民众的意志、愿望以及审美趣味,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表达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
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很少是由某位作家单独完成的,它总是要在形成或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
所以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广大人民。
因此,民间文学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
民间文学作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主题、选材以及表现形式都直接呈现生活,生活的所以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每一个生活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再创作;某个民族、
地域或时代的民间文学的总汇,展现的就是这个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价值和集体记忆。
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
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这样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
在部族或氏族的集体活动中,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在现代社会民族节目即兴对歌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这种情镜下集体创作是在歌唱群体之间的相互激发、歌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和配合中完成的。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雏形后,再由许多人共同逐渐完善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在其雏形形成以后,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受到继承者的加工和琢磨。
一孟姜女的传说为例,孟姜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传播地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它的最早雏形只是叙述杞良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历史事件,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杞良妻善哭,哭崩城墙,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最后投水而死的情节。
孟姜女传说的雏形与后来的发展形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便是传唱者集体参与的结果。
民族民间文学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二而民间文学的价值就在于集体创作,民间文学的优秀作品,都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积累民众的创作财富而逐渐完善,定型为千古传唱的文学经典。
时至今日,它们在民间流传中的变化形态仍然非常活跃,每传一次,就会有一次新的积累和新的变化,多年以后,它们还会
在新的时空环境中获得新的升华。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在那一时期,无论是渔猎、农耕、战争还是宗教祭祀、娱乐活动,都是或大或小的氏族、部落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的形式。
个人的创作无条件受集体意志支配,完全融化在集体意志之中。
人们从产生创作欲望到完成创作,都受集体制约并在集体情境中进行,这就是集体性的原始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这种集体性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由于文字的产生和阶级分化引起社会的大分化,出现了作家书面创作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分野。
其中口头创作中的特别擅长者,就成了民间艺人。
他们的创作,虽不再像原始创作那样受制于群体意识,而带有明显的个人独创性,但由于他们受惠于民间艺术的滋养,同时,从来没有脱离过民众生活,民众的思想愿望和艺术情趣成为影响他们创作活动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集体性的表现形式非常灵活,既有集体情境的创作,也有集体智慧与个人独创性互相交融,互为补充的创作方式。
但是集体性并不等于集体创作,它还包括集体流传、集体享用、特定集体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涵。
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相反,一些高度概括了集体性的创作者更能自觉地体现集体性原则。
因此,有些作品尽管最初不是集体创作,但仍能够通过流传途径经受集体经验,得到集体的加工和完善,最终为集体所认可,得以在特定集体中
长期传承。
民族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民众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为民众的生活服务并成为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性是民族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族民间文学是人类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人民大众共同创作和传承的智慧结晶。
了解和学习民族民间文学,并加以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民间文学概论》田兆元敖其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万建中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