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话之附子理中丸修订稿
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01 歌诀
03 用法用量 05 主治
目录
02 组成 04 功用 06 方义
07 运用
09 使用注意 011 附方
目录
08 加减化裁 010 附注
附子理中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具有①《鸡峰普济方》:养胃气;②《北京市 中成药规范》:温脾散寒,止泻止痛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 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 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②《普济方》,水气有余,致寒气大 实于胃中,关脉弦: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尺脉迟,脾胃伏寒,吐利霍乱,烦闷,身体疼痛,发热嗜卧,手 足厥逆;③《玉机微义》:中焦有寒腹痛,或恶寒头痛,发热恶寒,腹痛,不饮水,④《杏苑生春》:阳明经气 不足,身以前皆寒。兼治新产内虚,虚人多唾;⑤《饲鹤亭集方》:下焦阻虚,火不生土,脏腑不调,食少便溏, 及中寒腹痛,身痛拘急,躇卧沉重;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五更肾泄;命门火衰,食入于胃,无火煎熬, 难以熟腐,腹痛腰痪,肠鸣下气)
谢谢观看
附方
名称:理中丸 组成:官栋参二钱(去芦),漂白术二钱(土炒),干姜炭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五分重。每服或一九或二三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主治: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出处:《春脚集》卷四 名称:参桂理中丸 组成:人参一两,白术三两,川附子二两,干姜三两,炙草、肉桂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三钱重,朱砂为衣,蜡皮封固。每服三钱 主治:受寒腹痛 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名称: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附子理中丸是脾肾并治的方子,它一去到身体里,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入脾,一路入肾,作为人体正气的两大来源,脾和肾都兼顾到了,你说它厉不厉害?附子理中丸里有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又有甘温的党参、白术和甘草,所以你就知道了,附子理中丸能够治疗一切形寒饮冷之症,什么是形寒饮冷?形寒,就是说你的所作所为为寒气入体大开方便之门,比如,夏天的时候,贪图一时凉快,把风扇开到最大;或者天气转凉以后,没有及时添加衣物,不慎吹了冷风。
饮冷,就是说你吃的喝的都太过于寒凉,这些寒凉的东西一进到体内,需要身体消耗大量的阳气才能给它暖过来。
简单来说,就是冻出来的或者吃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那么,附子理中丸能够治疗哪些病症呢?具体来讲:附子理中丸可以治疗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脾胃虚寒的第一个表现是怕冷,因为身体里的阳火不够,不足以抵御外界的风寒之邪,所以总是比别人怕风怕冷,衣服也比别人穿得多。
脾胃虚寒的人手脚容易冰凉,因为脾主四肢,脾胃就像那旷野中的大树,四肢就像枝干,所谓根深才能叶茂,脾胃阳气不够,也就没有多余的热量来温暖手脚了。
脾胃虚寒的第二个表现是容易流口水,而且质地清稀,也不想喝水,尤其是凉水,或者稍微喝一点就汪在胃里,一动还会咕噜咕噜地响。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装了水的袋子,你拎着它走在路上,袋子里的水就跟着左摇右晃。
脾胃虚寒的人还会腹泻,吹点冷风,吃点寒凉瓜果,肚子就受不了,就要跑厕所,还有的人是刚一起床就要跑厕所,严重的早上五点钟,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就得被迫起来上厕所,中医叫五更泻。
老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话在中医看来同样有道理,五更正是一天之中,阳气刚刚生发的时候,就迫不及待,马上要腹泻,这是阳气升不起来,转而往下走了。
到了这一步,既有脾的问题,又有肾的问题,往往是脾和肾双虚。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方剂来源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附子90克人参90克干姜90克甘草90克白术9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每服6--9克。
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临床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泻利,霍乱转筋,畏寒肢冷,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心力衰竭,慢性口腔溃疡等病症,也有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婴儿青色便,痢疾等病症。
例如:.(1)胃溃疡本方加白芍、茯苓、良附丸治疗。
结果。
服药10剂后,痛止;3个月后,X 线检查胃溃疡得以愈合(<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2)痢疾本方加木香、炒黄芩、佩兰、藿香治疗。
结果。
服药6剂,便脓血止;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3)婴儿青色便本方为乳母服用治疗。
服法为于哺乳前45分钟左右,乳母服药200--300毫升,日服2—3次,服1—2日即可。
结果,患儿症状迅速缓解,大便颜色转正,次数减少,一般1剂即可见效,药后当晚婴儿多能安静入睡,次日大便由青色转为黄色,1-2天后大便即可恢复正常(<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4)消化道出血本方加煅龙骨、煅牡蛎、阿胶珠等治疗。
患者症见呕血、便血,血色紫黑,量多不止,面色咣白,头汗如珠,四肢逆冷,六脉沉伏,奄奄一息。
结果:一夜尽剂,脉起肢温汗收,呕血、便血平定;继以大剂理中汤3剂,血尽止;再以温脾汤及人参养营汤调理而愈({江苏中医}1966年第2期)。
(5)心力衰竭本方加桂枝、茯苓、苏子、泽泻、焦山楂、焦六曲、山药、川连,治疗心衰浮肿者。
结果。
服药3剂后,症状均除;后以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调理1月而恢复劳力(《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6)慢性口腔溃疡本方加熟地治疗。
结果:服药4剂后,口腔溃疡减其大半,食热物未见明显灼痛,再进3剂告愈({医教革命》湖南1974年第1--2期)。
附子理中丸医案2则

附子理中丸医案2则作者/陈光熙,李林鹏,蔡俊笙,刘幸明,程志安附子理中丸是在《伤寒论》理中丸的基础上加附子演变而成,最早见于宋代《阎氏小儿方论》,并记载于同时期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附子炮去皮,干姜炮,人参去芦,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作十丸。
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证。
如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者霍乱转筋。
现用于肠炎、腹泻、胃炎、胃溃疡、咳嗽、呃逆、糖尿病、高血脂等。
方解:方中干姜、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
所谓附子无姜不热,干姜、附子合用则温里散寒之力愈强;白术、人参合用则健脾之力倍增。
诸药相合,温补并行,共奏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
因此,附子理中丸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虚而致的发热,效果甚佳。
兹介绍笔者运用附子理中丸医案2则,以求抛砖引玉。
01发热曾某,男,52岁,2016年12月29日因出血性中风后认知下降、四肢乏力伴发热1年余入院。
患者2016年1-7月于外院住院,康复期间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0°C,查结核杆菌γ干扰素、结核杆菌、血沉、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未见阳性指标。
入院后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6.7~39.0°C,夜间热甚,以凌晨2点温度最高,清晨体温开始下降,下午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常规予以抗感染、冰敷、补液等治疗,发热未见好转。
前医认为本病病机为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清热,先后予以白虎加人参汤、青蒿鳖甲汤加减等治疗,热势未见好转。
2017年1月7日一诊:患者神清,精神差,身体粗壮,言语尚清晰,发热情况同入院时,纳眠一般,四肢乏力,下肢为重,且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腻稍厚,脉沉弱。
诊断为内伤发热,证属阳虚,治以温补中阳、行气燥湿化痰为法。
方以附子理中丸加减。
处方:熟附子、干姜、茯苓各15g,白术30g,炙甘草5g,砂仁20g,法半夏10g,1剂,当晚煎煮后即服,嘱值班医生停用冰敷,停补液。
中成药之附子理中丸,可治这10种病2篇

中成药之附子理中丸,可治这10种病2篇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成药,它以附子为主要药材,配合其他中草药制成。
附子理中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附子理中丸可以治疗的10种疾病,并从病因、临床表现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篇:附子理中丸治疗10种疾病附子理中丸是一种治疗多种疾病的中成药。
它的主要功效是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暖阳助阳。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丸可以治疗的10种疾病。
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附子理中丸可以温阳健脾,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 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体力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附子理中丸可以调节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缓解疲劳症状。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附子理中丸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
附子理中丸可以提高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第二篇:附子理中丸治疗10种疾病(续)5.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以神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附子理中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失眠、焦虑等症状。
6. 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等。
附子理中丸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炎症状。
7. 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为主要特征。
附子理中丸可以收敛肠道,减少腹泻次数。
8. 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
附子理中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9. 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理现象,表现为月经期间腹部疼痛。
附子理中丸可以活血化瘀,缓解痛经症状。
10. 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是中风后遗留下的功能障碍,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中医成药:附子理中丸

中医成药:附子理中丸胃痛、腹泻、减肥、阳虚便秘、脚癣、慢性盆腔炎、小儿多涎症、痛经、手足不温、醉饭症、湿疹、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儿慢性腹泻、男性不育症、脚气非比寻常的附子理中丸文/罗大伦先从两个例子说起吧。
一个是自己母親的,有一次,几年前,是春天还是秋天我也忘记了,总之是春秋的时候,我给家里打电话,听到母親有气无力的,问怎么了,母親说,最近胃痛,总是感觉隐隐的作痛,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再一想,反正母親自己也是医生,就自己判断吧,于是就没有多去关心。
结果,这个病就一直缠绵了下来,期间母親服用了许多的疏肝和胃等的药物,母親怕是胃癌,西医医院检查了很多次,连胃癌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接着治胃病,都没有效果,眼看每天都难受,甚至最后都开始邮购药材了,有親戚说是吉林哪里有个诊所,什么胃病都能治疗,于是就汇款,给邮寄来了些自己做的胶囊,母親认真的服用,结果疗效一般。
这事儿大约持续了一个月吧,直到我回家了,看到了母親,还在难受,我其实连脉都没有诊,舌头也没有看,我只是在下车的时候感受了当地的温度,然后看到母親穿衣服的方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原来,当时的沈阳已经很凉了,母親老太太愛美,穿的衣服是个对襟的,扣没有系上,这样胳膊处的衣服是双层的,但是前胸的是单层的。
于是,我就立刻出去买了一个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然后我告诉母親,只吃一丸,就可以好。
母親认为我太轻率了,这么严重的病,你说一丸就好,这不是太不靠谱儿了吗?当时是用完全不相信的表情吃这个药的,现在仔细回想一下,似乎是当时就不想吃,但是为了给学医的儿子一个面子,就勉强吃了一丸。
但是,对于我来说,确是有把握的,这样的情况我见过很多了。
结果,这个附子理中丸一丸下去,令母親没有想到的是:折腾了一个月的这个胃痛,就此就消失了,后来基本没有犯过。
没有再服第二丸。
母親的这个病,就是寒邪伤到了胃部,导致寒凝胃脘,大家都考虑治疗胃病要疏肝和胃了,忘记了这个寒邪。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
别名: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
大补阳气,还能散寒。
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
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药物组成】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方解】本方共由5味药组成。
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肠炎、肠痈。
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也有一定的疗效。
【方解】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
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
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
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
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
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有关“附子理中丸”的几则短医话

有关“附子理中丸”的几则短医话●附子理中丸对我们来说是一味耳熟能详的经典药方,使用历史有数千年之久。
其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代),是由医圣张仲景的两个方剂四逆汤和理中汤组合而成,其功效是温中健脾。
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其实,附子理中丸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是治疗脾肾阳虚的基础方,脾肾阳虚的具体表现是:食欲减退,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四肢浮肿,舌苔水滑,舌苔胖嫩,面色苍白,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小便不利,少腹冷痛,胃疼而喜温喜按,腹胀等。
脾肾阳虚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可以引发尿毒症,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腹水,肾炎性水肿,肥胖等多种疾病。
临床上,附子理中丸主要治疗脾胃方面的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各种腹泻、慢性腹泻、结肠炎等疾病。
此外,附子理中丸还可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肥胖等疾病。
● 我认为,阳虚患者,手脚冰凉要吃附子理中丸而不是金匮肾气丸。
理中即“调理中土之脾胃”,中土暖和了,脾胃温暖了,手脚就不凉了。
脾主四肢嘛!附子理中丸也是张仲景的方子。
仲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基本都用四逆汤系列,可见四逆汤的温阳效果是绝对的好,不容置疑。
我们来对比一下四逆汤和附子理中丸的组成。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炙甘草,白术,人参(现在都用党参了)。
可见,附子理中丸中,是包含了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的成分,另外还加了健脾化湿的白术和健脾补气的人参,所以,治疗效果应该比四逆汤还广泛。
当然,四逆汤药味少力道专,且是汤剂,汤者荡也,故力大,可用于危急重症而回阳救逆。
附子理中丸虽然含有四逆汤成分,但是丸药,丸者缓也,量少力弱,所以用于慢性病,温阳散寒。
● 我临床重视阳气,故十分推崇附子理中丸,我一般建议服用同仁堂的大蜜丸(用药道地,炮制精良),效果最佳。
夏季是扶阳最好的季节,故需加量,一般常用量,早中晚每次各两丸。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恢复脾胃功能,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津液水平偏低,附子理中丸比较燥热,就可能导致睡眠睡的不是很沉稳或者是心烦,起口疮等现象,建议配合金匮肾气丸一起服用,效果会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话之附子理中丸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中医医话之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秉性醇厚,温中健脾,能治疗虚寒腹泻、便秘呕吐清涎等诸多脾肾虚寒之证。
很多中医界人赞称附子理中丸为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药简效宏,可按图索骥,治疗对证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附子理中丸】最早出处:东汉《伤寒论》使用历史:1800年主要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整体药性:热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典型征象:肤白虚胖,肚子怕冷,遇冷食冷即泻附子理中丸: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张仲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
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
“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
“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
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
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
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
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
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
“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
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
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肘候。
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
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
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
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
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
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
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
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
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
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
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
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
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
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
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
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
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性欲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性欲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
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
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便秘也可能是阳虚的问题腹泻是脾肾阳虚引起的,那是不是说,便秘就没阳虚的问题了?老年人便秘的也很多呀。
其实,老年人的顽固性便秘有时候和晨起腹泻是同一个原理,都可以是因为阳虚,特别是脾肾阳虚。
腹泻是因为阳虚没有火力消化水谷,使食物原封不动地排出;便秘是因为阳不足导致肠道的推动力不足,不是大便干,而是没有力气排出去。
这种便秘的人同时也和腹泻的人一样,腰以下特别怕冷,用手摸上去都是冰凉的,也伴有腰酸无力、舌苔很淡的症状,看上去有水滑苔,这就是肾阳极度亏虚造成的。
这种情况的便秘,也有个能买到的中成药,叫“半硫丸”,就两味药,一个是半夏,一个是硫黄。
一听硫黄大家吓一跳,这种炸药成分也入药?是的,硫黄是补命门之火的,燥热程度在附子之上,只有肾阳虚到极端的时候才可以启用。
这个药很霸道,所以在炮制方法上很讲究,是要用纯净的硫黄,通过蒸煮然后再用。
中药有很多这种“以毒攻毒”的绝招,通过特殊的炮制保留其药性,去掉其毒性,从而出现治疗的奇迹,硫黄就是其一。
半硫丸的热性比附子理中丸还要大,后者顾及了脾,而前者主要针对肾,这种便秘在老年人很常见,他们在便秘的同时要有明显的怕冷、下肢冰凉的症状,这种人如果也吃去火药,用大黄之类的通便,效果不好不说,能够接受硫黄热性的肾阳虚人,怎么经得起大黄的泻下之力?只会越吃肾阳越虚,便秘越严重。
服用方法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
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
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