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B卷参考答案
2009-2010(1)BD

利用对称性,侧压力元素
端面所受侧压力为
即 因为
故
得分
评卷人
五、应用题(10分×2=20)
1、(5分)设有质量为5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受力 作用开始移动,设摩擦系数 ,问力 与水平面夹角为多少时才可使力 的大小最小?
解:克服摩擦的水平分力 ;正压力
即
,则问题转化为求 的最大值问题.
令 解得 因而F取最小值.
2、一水平横放的半径为R的圆桶,内盛半桶密度为的液体,求桶的一个端面所受的侧压力。(注:水深为h处的压强: ,为水的密度)
2、设2、 处(C)
A、极限不存在;B、极限存在,但不连续;C、连续,但不可导;D、可导;
3、在区间 内, 的一阶导数 ,二阶导数 <0,则 在区间 内是(B)
A、单增且凸;B、Βιβλιοθήκη 减且凸;C、单增且凹;D、单减且凹;
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D )
A、若 存在,则 的连续点
B、 在 上连续,是 存在的充要条件
C、 在 处连续,则 一定存在
D、 可导是 可微的充要条件
5、 是 在 内的一个极大点,则 ( C )
A、 B、 是 的一个连续不可导点
C、存在 ,在 内, D、 必有
得分
评卷人
三、解答题(10分×4=40分)
1、求下列极限
(1) (2) (3) (4)
解: ; ;(3) ;(4)
2、求导数或微分
(1)设函数 ,求 ;(2)求椭圆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
第七题
第八题
第九题
第十题
参考答案B卷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2009 -201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计算机美术基础》试卷(B)一、单选题1-5.DBCDD 6-10.BCBAC 11-15.DACCA二、多选题1.ABCD 2.AB 3.BD 4.BC 5.ACD三、名词解释1.原色:红色、黄色、蓝色。
间色: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
复色:复色: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
2.同种色是指以使用有明度变化的任何一种色彩为基础,任一色与黑、白、灰或水等媒介混合在一起或稀释,从而形成浅灰及深色度之间的色调关系。
同种色指连接色轮上90度以内毗邻的色彩。
对比色指在色相环上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度相对的颜色。
3.明度调和是指把两个以上不同明度的色彩,有秩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使人产生心情愉快等情绪的调和构成方法。
.4.具象表现的绘画形式,并不以是否客观逼真为准则,而是“借题发挥”,以对象为载体,经过夸张、变形、归纳等艺术语言来的处理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四、简答题1.色料三原色指红色、黄色、蓝色。
色光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紫色。
2.设计色彩的配色原则有: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色彩比例、色彩呼应、色彩秩序、色彩间隔、色彩强调。
3.服装配色原则有大致有四种:单色的服装配色、同类色的服装配色、近似色的服装配色、对比色的服装配色。
四、分析题1.物理因素:色彩的冷暖感与光波的物理性质有关。
暖色光的波长长、动态大、具有导热性,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冷色光波长短、动态小,不具导热性,因而使人感觉到凉爽。
生理因素:冷暖感是人的生理直接对外界温度条件的反应。
找不同色光的照射下,人的温度感觉不同。
血液循环速度、血压脉搏在红色环境中升高,在蓝色环境中降低。
心里因素:色彩的冷暖还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人们看到红色、橙色就联想到太阳、火焰、因而感觉到温暖;看到蓝色紫色则联想到大海、天空,因而感觉到凉爽。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09-10年度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考卷B卷答案

安徽大学2009 —2010学年第 一学期《 自动控制理论》(B 卷)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等效变换法:解(2):梅逊公式法:系统有2条前向通道,5个回路,无不相交回路。
二、111101010(1)1)() 11010(110)11(1)K K K s s G s K s s s v s s τττ⎧=+⎪==+⎨++⎪+=⎩+221122211010()2)() 1()(110)1022110n n n n n K K G s s G s s s K s s ωωτξωωξωτ⎧=⎪Φ===⎨++++++=+⎪⎩ 3)依条件:0.5 (60)100%16.3% 3.62761n p e t ξβσω-⎧==︒=⎧⎪⎪⎨⎨====⎪⎪⎩⎩%= 221110 3.627613.16 1.316110220.5 3.6276 3.6276 0.2627n n K K ωτξωτ⎧⎫===→=⎪⎪⎨⎬+==⨯⨯=→=⎪⎪⎩⎭221104) 3.627611022n n n K K ωωτξωξ====+1.5 1.50.4143.6276r t ss A e K =∴===3211212322441321413243241212132411)]([1)()()()(G G G H G G H G G H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H G G H G G G G G s R s C s ++++++ =++++++==Φ∴三、(1)特征方程为()10(1)10(2)(1)10(2)(1)1(2)D s GH K s s s K s s s K s s s =+=-+=+-=+-=+换算成首一多项式,为:-根轨迹方程为: 由此可知,需要绘制零度根轨迹。
分离点的计算:12()()02.732,0.732dG sH s dss s ===- (2)由特征方程求取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1,2s =±此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出现等幅振荡,所对应的K =2。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试卷 含答案

s
(s
≥ 2 ) 线性无关,且可由向量组 β 1 ,β
2 ,பைடு நூலகம்,β
线性表示,
s
则以下结论中不能成立的是 B
(A) 向量组 β 1 ,β 2 ,",β s 线性无关;
(B) 对任一个α j (1≤ j ≤ s ) ,向量组α j ,β 2 ,",β s 线性相关;
(C) 向量组α 1 ,α 2 ,",α s 与向量组 β 1 ,β 2 ,",β s 等价.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线性代数 B》期末考试试卷(B 卷)--2
三、(10 分)已知α 1 ,α 2 ,α 3 与 β 1 ,β 2 ,β 3 为所有 3 维实向量构成的线性空间 R3 的两组基,
⎛ 0 2 −1⎞
⎛1⎞
⎛1⎞
⎛1⎞
α
1 ,α
2,α
3
到
β
1
,β
2
,β
3
的过渡矩阵为
P
=
⎜ ⎜
-9
.
4512
⎛a 2 2⎞
3.
已知矩阵
A
=
⎜ ⎜
2
a
2
⎟ ⎟
,伴随矩阵
A∗
≠
0 ,且
A∗ x
=
0 有非零解,则
C
.
⎜⎝ 2 2 a ⎟⎠
(A) a = 2 ;
(B) a = 2 或 a = −4 ;
(C) a = −4 ;
(D) a ≠ 2 且 a ≠ −4 .
6. 设η0 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b 的特解, ξ1,ξ2,",ξs 是齐次方程组 Ax = 0 的基 础解系,则以下命题中错误的是 B (A) η0 ,η0 − ξ1,η0 − ξ2 ,",η0 − ξs 是 Ax = b 的一组线性无关解向量; (B) 2η0 + ξ1 + ξ2 +" + ξs 是 Ax = b 的解; (C) Ax = b 的每个解均可表为η0 ,η0 + ξ1,η0 + ξ2 ,",η0 + ξs 的线性组合. 7. 设 4 阶矩阵 A 有一个特征值为 −2 且满足 AAT = 5E ,| A | > 0 ,则其伴随矩阵 A∗ 的一个特
09 10期末试卷B及谜底

附表xj-02:广东商学院试题纸2009-2010学年第1学期考试时间共120分钟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B卷)课程代码010013 课程班号08电子商务1、2 共 3 页-----------------------------------------------------------------------------------------------------------------------一、单选题(10分,每题1分)1.实现部门之间利益的关键是资源配置,进行资源配置时应:A.以组织政策为依据B. 以职能目标为依据C. 以领导决策为依据D. 以民主评议为依据2.如果小王的主要工作是减少浪费,那么他更应该是()什么管理者:A.有效率的B. 有效果的C.有目标导向的D.技术上有技能3.下列有关控制和计划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和计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B.控制和计划没有内在联系C.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D.控制是计划的保证4.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总结,认为工人是:A.经济人B.社会人C.理性人D.复杂人5.关于组织文化,正确的说法是:A.变化较慢,一旦形成便日趋加强B. 变化较快,随时补充新内容C.变化较慢,但每年都会抛弃一些过时的内容D.变化较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变更时6.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中,如果上级发问:“你有意见吗?”“你明白吗?”这说明领导者在沟通中()。
A.善于积极倾听 B.比较谦虚 C.态度积极友好 D.善于运用反馈7.以下哪个属于组织文化的深层要素:A.着装B.行为模式C.办公室布置D.信仰8.如何看待管理的万能论和象征论:A.万能论更符合现实B. 象征论更符合现实C.现实是万能论和象征论的结合D.万能论和象征论都不符合现实9.某家电生产商以往从没有向超市提供过产品,最近却与沃尔玛超市签订了一份三年期合同,将其洗衣机产量的40%集中出售给沃尔玛超市,这一行动使该制造商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A.环境复杂性降低B.环境复杂性升高C.环境动态性降低D.环境动态性升高10.下面对于决策目标确定要求的说法有错误的是:A.目标的确定要具体,不能含糊不清B. 目标的确定要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C.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明确具体,远期目标也不能带有模糊性D.目标的确定应该具有可检验性二、判断题(15分,每题1分)()1.任何管理者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组织中进行的,是为特定组织服务的。
《法理学基础》试题(B卷)09级法学、监狱学本科

D.民事责任属于法定责任,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免除
9.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的论述,正确的为( )
A.责任法定原则一般不允许法律的类推适用,在刑事责任领域则严格禁止类推
B.某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扰乱社会秩序的汤某实施治安处罚
C.法官张某对邻居间的口角进行劝解,使其和好如初
D.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3年
三、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纸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每题1分,共5分)
3.甲借款1000元给乙,乙写下借条。关于两人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借款给乙的行为是法律行为
B.甲与乙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调整性的法律关系
C.这一法律关系的内容是1000元钱
D.甲享有的要求乙还款的权利是一种对世权
4.下列有关刑事制裁与民事制裁的区别,理解正确的是( )
D.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法”应与“法律”区别开来,“法”指的是理想法,“法律”指的是现实法
2.下列关于“刑法”这一概念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
A.“刑法”可以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法律部门的名称
B.“刑法”可以作为我国法的一种形式
C.“刑法”可以作为某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简称
D.“刑法”可以作为我国法学体系中一个法学分支学科的名称
2.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在于他的实行。”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运用法的实施的观点,针对上述的命题论述正确的是( )
A.法在制定出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于应然状态,法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201001B概率统计答b

华东理工大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卷B 答案 2010.01开课学院: 理学院, 专业:大面积, 考试形式:闭卷, 所需时间120分钟 考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任课教师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评卷人附表:975.0)96.1(=Φ;0860.2)20(975.0=t ;59.3)11,9(,91.3)9,11(975.0975.0==F F 。
一、(共8分)已知有3个箱子,第一个箱子中有4个黑球,2个白球,第二个箱子中有3个黑球,3个白球,第三个箱子中有5个黑球,1个白球,现随机取一个球。
(1)求取出的为黑球的概率;(2)已知取出的为黑球,求此球来源于第一个箱子的概率。
二.(共8分)某单位设置一台电话总机,共有200个分机。
设每个分机在任一时刻使用外线通话的概率为5%,各个分机使用外线与否是相互独立的,该单位需要多少外线,才能以97.5%的概率保证各个分机通话时有足够的外线可供使用?三.(共9分)设),(ηξ的联合概率分布表为η ξ -1 0 10 181 121x 41 y 41如果已知0),cov(=ηξ,求:(1)y x ,;(2))),(max(ηξE ;(3) ηξ,独立吗?四.填空题:(3分一题,共24分)1)向单位圆122<+y x 内随机地投下3点,则这3点恰有2点落在同一象限内的概率为___。
2)设总体 ξ 的概率分布为ξ-1 0 1 }{k P =ξt0.20.3则D ξ=_________。
3)设~ξ)6,0(U ,η=⎩⎨⎧>≤404,1ξξ ,则η的数学期望E η=______。
4) 设ηξ,为两个随机变量,满足,73}0{}0{,72}0,0{=≥=≥=≥≥ηξηξP P P 则{max(,)0}P ξη<=________。
5)已知随机变量ξ,η满足2,2,1,4,0.5,E E D D ξηξηξηρ=-====-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6}P ξη+≥≤______。
研究生多元统计分析试题(B卷答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多元正态分布的任何边缘分布不为正态分布; ( 错 ) 2.正态总体),(∑μp N 的样本均值X 不是μ的无偏,有效,一致估计; (错 ) 3.Wilks 统计量可以化成2T 统计量进而化成F 统计量; ( 对 ) 4.距离判别法对总体的分布无特定的要求; ( 对 )5.. (错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设S 和X 分别是正态总体),(∑μp N 的样本均值和离差阵,则S 和X 的关系为相互独立;2. 若1A ~),(1∑n W p ,p n ≥1,2A ~),(2∑n W p ,∑>0,且1A 和2A 相互独立, 则211A A A +~ 12(,,)p n n ∧;3.若X ~),0(∑p N ,S ~),(∑n W p 且X 与S 相互独立,则X S X pp n 1'1-+-~ (,1)F p n p -+ ;4.设资料阵X=()pn ijx ⨯,则样品()i X 与()j X 的绝对距离)1(ij d =∑=-=pk jk ikij x xd 1||;5.设S 是正态总体),(∑μp N 的离差阵,则∑的一致估计为11()1s s n n - . 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设S 是正态总体),(∑μp N 的离差阵,样本容量为n ,则S 为正定矩阵的充要条件....是( D ) A . n ≤p B. n ≥p C. n <p D. n >p2. 下列不.是.系统聚类法是( D ) A.类平均法 B.可变法 C.重心法 D.因子分析法3. 以下关于聚类分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聚类分析与群分析是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B.系统聚类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法 C.聚类分析属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D.模糊聚类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法 4. 判别分析是种常用的商情分析工具,下列关于判别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判别分析是判别样本所属类型的统计方法 B.判别函数只有线性判别一种类型C.无论判别标准是否相同,所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D.判别分析是属于一元统计方法5.“用一条直线代表散点图上的分布趋势,使各点与该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是( C )方法B. 聚类分析C.回归分析D. 相关分析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 30分)1.设抽取五个样品,每个样品只测一个指标,它们是1,2,3.5,7,9,试用最短距离法对五个样品进行分类.(请用绝对距离)(0)D =12345123450102.5 1.5065 3.5087 5.520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1)D =1234512345,,01.505 3.507 5.52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2)D =1234512345,,,,03.505.520x x x x x x x x x x ⎛⎫ ⎪ ⎪ ⎪⎪⎝⎭ (3)D =1234512345,,,,,0, 3.50x x x x x x x x x x ⎛⎫⎪ ⎪ ⎪ ⎪⎝⎭2.设三元总体X 的协方差阵为100030006⎛⎫ ⎪∑= ⎪ ⎪⎝⎭,从∑出发,求总体主成分123,,F F F ,并求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商学院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卷)课程代码140193课程负责人王海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2.D;3.A;4.B;5.D;6.B;7.C;8.B;9.D;10.B;11.B;12.B;13.A;14.B;15.C;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2.BE;3.AB;4.CDE;5.BCD;6.ABC;7.ACE;8.ABDE;9.BCD;10.BCDE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2分)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大工人运动)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些斗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分)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第二、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1分)第三、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分)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1分)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1.5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导入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1.5分)4、简述剩余价值规律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分)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5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
(1.5分)5、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1.3分)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1.3分)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1.4分)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此观点错误。
(1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分)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此观点错误。
(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1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分)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分)3、“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此观点错误。
(1分)“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1分)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1.5分)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1.5分)4、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
(1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构成商品的价值。
离开了人的劳动,无所谓价值,更不可能实现价值增长。
(1分)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1分)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1分)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1分)5、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此观点正确。
(1分)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1分)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
(1分)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
(1分)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1分)五、论述题(10分)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1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1分)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分)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可能先进或者落后于社会存在。
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分)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2分)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分)六、材料分析题(10分)(1)材料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
它借口时代的某些变化,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1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分)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是其对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揭示是客观正确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真理性的;(1分)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仍然存在,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尽管时代发生许多变化,但是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本质上讲,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不会僵化。
“过时论”是以过时为借口,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1分)(2)材料2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分)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要采取科学态度,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1分)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它就会迷失方向;同时,也不能把它变成僵化的教条,那样同样会亡国亡党。
(1分)不研究新问题,不能解决现实出现的新问题,就必然会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1分)只有在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