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石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

古代名人咏石诗句拾贝白居易就提出了“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眠除睡眼。

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

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

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五千年之久的中华赏石文化,“咏石诗”在浩瀚的“诗海”中占有一定数量。

如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的咏石诗中“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千古名句,广为石友熟悉,而另一首诗中“石不能言意可解”及元代诗人张潜的“石不能言谁与论”句则鲜为人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别处山上的石头同样可以用来磨玉)—[春秋]《诗经》投我一木瓜,报之以琼琚。

(注:琼:美玉。

琚:一种佩玉的名称)—[春秋]《诗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春秋]《诗经》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注:琼华,琼莹都是指美石)—[春秋]《诗经·齐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况《荀子》终身不归去,化作山头石。

—[秦]《粤西诗载》咏“飞来石”太山不辞壤石,江河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汉]刘向《说苑》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人醉乡。

—[东晋]程师孟风下松而含曲,泉潆石而生文。

—[南北朝]陶弘景《寻山志》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南北朝] 摽法师《咏孤石》雾掩莲峰出,岩开石镜明。

—[南北朝]释惠标《山》当階耸危石,殊状实难明。

—[隋]岑德润《赋及临階危石》县以石名,石因县灵,隋皇圣明置斯邑。

—[隋]《灵石县志》诗联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唐]宋之问《游禹穴》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唐]王维《戏题盘石》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唐]李白《秋浦歌一》孤石自何处,对之如旧游。

—[唐]刘长卿《孤石》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唐]杜甫《石镜》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砚。

—[唐]杜甫《石砚》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唐]韩愈《山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唐]白居易《双石》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但自从我读到《中国珠宝玉石周刊》,在头版看到歌明透明如溪的诗歌,顿感欣慰——中国宝玉石文化的长河流淌到纪,又有现代诗歌的溪流汇入了。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
土的描写。

土在《诗经》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有物质意义,也有精神意义。

在《诗经》中,土常常被用来比喻国家的基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诗经》中关于土的一些描写:
1. 《小雅·南有善人》中写道,“南有善人,维邦之基,土地
之良。

”这句诗表达了善良的人是国家的基石,土地的肥沃是国家
的宝贵资源。

2. 《小雅·南山有台》中写道,“南山有台,土田维莱。

”这
句诗描绘了南山的土地肥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资源。

3. 《大雅·思齐》中写道,“思齐在邦,土产孔多。

”这句诗
表达了思念齐国的人民,土地肥沃,产出丰富。

4. 《大雅·思齐》中还有“思齐在邦,黍稷方生,薄衣素食,
无以报德。

”这句诗描绘了土地肥沃,黍稷丰茂,人们衣食简朴,
但却无法报答国家的恩德。

总的来说,《诗经》中关于土的描写多以其肥沃、丰产、为人民提供生活资源的一面为主,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尊重和依赖。

同时,这些描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人民对土地的热爱。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学生:杨维佳学号:20101923通过选修宝石文化鉴赏我了解了,在我国,玉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

可以说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

这种人文美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

在封建社会,玉玺成为权力的象征,政治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超物质的神化意识。

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现代玉雕分为南派、北派。

南派以扬州为代表,特点是细腻形象。

北派以北京为代表,特点是粗犷、气势。

玉石之美与钻石和彩色宝石有明显的差异,钻石之美在于它的坚硬、清澈、明亮,彩色宝石之美在于它的艳丽多姿,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

另类解释:未经雕琢的玉。

《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中国赏石文化内涵之探讨

上海地质学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21 0 0年第 1 期
上 海地质
S n h iGe lg ha g a o o y ・5 ・ 9
庭 院立 峰叠 山转 到 居室案 供和 掌玩 小 品奇 石 。特别
是 一些诗 人 、 画家为 石写 诗作 画 , 石文 化进 入 一个 赏 崭新 的 高潮 。五 代南唐 国主李煜 爱玩 石 , 有 “ 晋 藏 宝
中国赏石文化 人文群 星璀璨 艺术传承 学术底蕴
透皱 ” 和现代“ 形质纹色” 的相石标准 , 提升到 “ 道魂气韵 ” 的赏石意境 。
关键 词
l 序 言
三 代开始 了 中国古文 化的历 史 , 国家 的诞生 、 阶级 的
划 分 , 志着社 会 的进 步 、 标 生产 力 的发 展 , 石 文化 赏 的意志 , “ 娲 补 天 ” 禹生 于 石 ” 启 母 石 ” 神 如 女 “ “ 等
3 中国赏石文化 理念师 法国学
东方 人与西方人 的文 化理念有 较大 的差别 , 中华
齐研 石 山” “ 岳庵 研 山 ” 石 ; 朝 数 任 宰 相 牛 和 海 名 唐
民族长期 的封建史 创建 了本 土的文化 体 系 , 学术上 称
国学 ” 自然 地 , 石文 化也 是 囿于其 中 , 受 国 。 赏 深 僧儒 虽与 同僚 李 裕 德 党 争 , 爱 玩 石 之 习 向左 ; 但 李 之 “ 白、 白居易 、 柳宗 元 、 甫 、 杜 阎立本 等等 人物 都 对 中 国 学影 响的 中国龙种 , 赏石的理念根深 蒂固。 钟情
化五个 时期之 说 : 石器 时代是 萌芽 时期 ; 晋南 北 局动荡 , 新 魏 而人们 在精 神上 却 极 自由 、 极解 放 。政 治 思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

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维结构”为主,“儒”为主干,“道”“释”为两翼。

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应联系道儒释对它不同的理解,把握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赏石文化中的体现文/王沛 by Wang Pei纵观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无不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原始人以石穴而居、用石头制作工具,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启母石,再到发现玉和玉石分离,无不反映先人对石头的依赖和迷恋。

通过赏石,人们从石头上读到诗文、看到绘画、听到音乐,体味宇宙奥妙,追寻自然之美,感悟人生哲理等等。

这些又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

(一)道家之说道家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

他们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宇宙。

人是一个小宇宙,它与大宇宙同源、同构、互感。

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化生。

人的死是精、气、神的衰竭。

每个人都要保持精气神题名:【龙凤腾】 石种:灵璧石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不仅把道德赋予天,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要求人们“尽心、养性、修身”。

可见,儒家“天人合一”的“天”是伦理之天与主宰之天的合一,尤其具有明显的道德的含义。

例如,对于“石之美者”的玉,儒家认为它是山川之精英,是有灵性的,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

在夏商周时期,玉器在礼仪、祭祀、装饰等方面占据着主流地位,是统治者政权和神权的象征。

(三)佛家之说中国化的佛教也讲与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与儒、道有明显不同。

佛教的“天”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的另的初生饱满,不能虚耗以致枯竭。

《道德经》中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一生有三爱:爱竹、爱兰、爱石,他常以此寄托自己耿直的个性,因爱而画,由画而咏,诗画中“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的品格情操成了郑板桥理想、精神、人格的艺术化身,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

参考答案:骨2.距今4500年的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种丰富,器物丰富,大量的神人兽面玉器和鹰鸟型玉器,说明古代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大量玉刀、玉斧、玉绒等军事用器也表明氏族公社解体奴隶制形成,即中国最早古代国家夏王朝建立。

参考答案:龙山文化3.常见的清江画面石属于观赏石。

参考答案:砂岩4.大滩玛瑙、蛋白石、碧玉、沙漠玫瑰、沙漠漆和千层石都属于戈壁石。

参考答案:正确5.效应指的是钾、钠长石的双晶平行交互排列,双晶纹层的厚度很薄,这两组双晶纹,对入射光造成散射、干涉和衍射,宝石的表面就呈现朦胧的蓝色或乳色浮光。

月光6.效应指宝石在不同光源照射下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参考答案:变色7.密玉又称“河南玉”,产于河南省新密,密玉是一种含铁锂云母的致密,与东陵石相比,密玉颗粒较小,结构较细,绿色浅,没有明显的砂金效应。

参考答案:石英岩8.1958年黄山遗址出土的“黄山玉铲”,距今约6000年历史,为仰韶文化时期,有“中华第一铲”之称。

参考答案:独山玉9.“包浆”,也叫“手养”,用手抚摸奇石,手上的油脂通过体温传递到石头上,石质会越来越温润,古称“盘石”,时间一久,表面会形成一种油润的氧化层,产生一层成熟老到古朴的光泽。

包浆是藏家最希望追求的效果,包浆越是凝重说明年代越久远。

参考答案:正确10.我国现代著名的的四大名砚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山西澄泥砚。

正确11.截至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石矿山,产量约占全国玉料总产量的60%-70%。

参考答案:岫岩玉12.我国分布最大的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地层的原始云杉,硅化木公园景区11平方公里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硅化木群产地之一。

玉,石之美者

玉,石之美者

玉,石之美者作者:何心来源:《中华手工》2012年第02期二、识玉4P玉集自然之精华、汇人文之精美,中华民族对玉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想在众多古代工艺品中,找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东西,大概非玉莫属。

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8000年前,先民们便已制作和使用玉器。

悠悠数千载,玉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寄托着代代中国人最美好的情感。

玉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玉的本质温润宁静,就传承着儒家文化不事张扬的平和中庸;玉看上去润泽柔美,实则坚硬纯粹,一如中国人外柔内刚的性格。

这些都是玉文化的辐射,是玉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从“玉”字说起“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作“王”字。

即三横等距为“玉”,最初的意思是三块美玉用一线绳贯穿起来,代表天地人三通,是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的体现。

而后为了和帝王的“王”字区分开来,在右侧加了一点。

现在我们所见的“王”字偏旁,其标准称谓应该是“斜玉”旁。

汉字中以玉为部首的字超过500个,包括玉字的成语、词汇更在千条之上。

凡用斜玉旁的字,90%都跟玉有关。

数字9的大写“玖”,本意就是仅次于玉的黑色美石。

《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就是说:你给我一个李子,我给你一块美玉。

带“斜玉”旁的字里最特色的一个字是“瑞”。

“瑞”字的原意为玉的信物,《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以玉为信也。

”从秦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的信誉都是用玉来表示的,叫玉玺,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讲信誉的民族。

成语“天降祥瑞”、“瑞雪兆丰年”,也是指上天信守了承诺,开始下雨下雪。

汉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文字的复杂,表明文化的复杂。

“玉”字,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玉之精神依托中国的玉文化发展中,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

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佩带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玉器的使用权却被上层社会垄断着,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对题目解释一下,古风指夏楚古风俗,古石指汉江穿心石,古节日指襄阳穿天节,古诗歌指《诗经·汉广》,他们都与中华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夏楚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楚族又算是夏族的一个分支,这两个古老的民族都先后在汉水流域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其古风俗至今仍活跃在华夏荆楚。

夏民族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有崇石的习俗,据《书经·夏书·禹贡》载:“厥贡,……铅松怪石”。

说明夏禹本人也十分尊崇石头,并把“怪石”同金属、木材一起列为必须的贡品了。

因而产生了夏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

又传说夏禹的母亲吞薏苡(一年生草,叶狭长,有平行脉,花生于叶腋,果实椭圆,其仁白色,可杂米中作粥饭及磨面,并入药。

)而生夏禹。

这种传说就使居住在汉水边的古襄阳的人们形成了一种风俗,就是春天里人们在汉江边寻找有孔窍的石子,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妇女的头上,祈求生子、吉祥。

大人们喜爱小孩子,希望长大以后有所作为,也有用薏苡草作丝、汉江穿心石作珠,戴在小孩腕上的,意在消灾避邪,健康成长。

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珍珠项链、玉坠和手镯。

这种习俗,传下来就产生了郑交甫在万山(汉水南岸,古襄阳人最早居住地)遇汉水女神(江妃二女)赠佩珠定情的神话传说,也就有了以此为背景的古诗歌《汉广》和到现在仍然流行的男女结婚时互赠戒指和项链的风俗。

汉江穿心石在宋代杜馆所著《云林石谱》和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等典籍中都有描述。

《云林石谱》:“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又小窍。

土人每因春时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明代袁中朗和黄亚夫分别诗咏穿心石。

袁中朗咏:
溪上望穿石,欹悬如瓮子。

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镜里。

平平翠叠中,一峰夭矫起。

淡与奇相值,幽艳忽无比。

鬼斧凿天真,刻意出新诡。

一处勾玲珑,千崖璨花蕊。

虚空不受云,飞仙无停趾。

唯有地籁风,终古来游止……
黄亚夫咏: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台。

钩廉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

穿天节为古襄阳特有的节日。

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记述了襄阳穿天节的盛况:“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祥。


《汉广》为《诗经·国风·周南》之第九章,诗曰:“南有乔水,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意思是:南方有树多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水游女好美貌,只是不能追求到,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长江源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左右。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汉水之滨的古襄阳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寻找奇石的风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