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1)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1)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由郭小波执笔,1934年在南京首演。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剧进行鉴赏:
一、剧情分析
该剧讲述了在一个富豪家庭内发生的一连串荒诞的故事,以张乐平与张少妇的悲剧爱情为主线,通过揭示各个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欲望等深刻主题,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群体心态。
二、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重视人物性格描写的戏剧作品,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突出。
张乐平的坚贞和牺牲、地秀英的柔弱与无奈、周瑞环的丑陋和邪恶、张少妇的沉默和坚强等人物形象都极富张力。
此外,该剧还对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
三、舞台布景
为了表达一些特定主题,该剧在舞台布景上有着多种设计,靠布景和灯光等元素使人物行动有了更加鲜明的情境。
如最后一幕中交错出现的佛像、白图案以及水,表达了戏剧中的女性主义和人性主义。
四、语言表达
雷雨的语言表达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语言真实、朴素、富
有表现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一些经典台词,如“爱情是属于大家的”,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文艺经典。
综上所述,雷雨不仅引起了当时观众的热烈反响,而且在后来的华文戏剧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是一种学术性的文章,旨在对戏剧作品进行评析和探讨。
其主要内容包括戏剧作品的背景介绍、剧情梗概、角色分析、主题讨论、剧本结构、舞台设计、表演评价等方面。
戏剧鉴赏论文通常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对戏剧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论文题目和主题:
1. 戏剧中的社会意义:探讨戏剧作品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问题,以及戏剧如何对观众产生思考和启发。
2. 戏剧结构和戏剧时间:研究戏剧作品的剧本结构和时间构成,分析其对剧情发展和情绪引导的影响。
3. 戏剧角色演绎:通过对戏剧角色的分析和评价,探讨演员对角色的演绎、角色性格塑造和角色关系的呈现。
4. 戏剧舞台设计:分析舞台布景、道具运用、灯光效果等舞台设计元素对戏剧表现力和观众感受的影响。
5. 戏剧与观众互动:探讨戏剧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如观众的角色理解、情感共鸣和反思等。
6. 戏剧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传统戏剧作品的创新与演绎,以及当代戏剧中对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再创造。
撰写戏剧鉴赏论文时,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论题,结合戏剧作品的具体细节和学术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同时,要充分引用学术资料和相关文献,提供清晰的论证和观点支持。
最后,整篇文章应具备逻辑性和科学性,准确凝练地总结出对该戏剧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观点。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吉剧是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创作与革新。
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
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1]。
一、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其文化情怀与情感寄托,这是艺术发展的根,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
吉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东北风土人文情怀与民间趣味,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地美与风俗美。
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东北艺术形式,例如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宝贵财富,是把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民间舞蹈进行有效融合与汇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吉剧在发展过程中完整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情趣,具体主要体现在吉剧中的奇趣、风土情怀与民间闹热。
(一)吉剧中的奇趣在奇趣方面,吉剧具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奇与趣的特点。
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扇子、手绢等技能在吉剧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针对民间的生活情趣使用了虚拟与夸张的手法进行了彰显,体现了东北艺术中奇的特点。
趣指的是风趣,也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指的是对丑角的扮演和塑造以及喜剧精神与喜剧文化。
东北地区属于农耕文化,同时天气异常寒冷,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因此在二人转中体现了乐观的精神,给人们艰苦的生活以慰藉。
这种民间喜剧精神成了东北地区特色的艺术传统[2]。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在这戏曲鉴赏课中我认识了戏剧,其中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
戏剧文学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
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
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戏剧文学的分类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我们的戏曲鉴赏课中讲到的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
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就以越剧版的红楼梦为例,编剧者选择了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最是适合不过了,所有现有的体现宝黛爱情的戏曲,以越剧的演绎最为成功,正是因为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唯有在柔美、婉约的越剧里,最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10植保一班姓名:郭博学号:201041635103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刘海砍樵》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2011年12月10日
浅谈刘海砍樵
学生:郭博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10植保一班,学号201041635103)
摘要: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
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刘海砍樵》,就是讲述刘海和胡秀英的一段坚贞爱情故事。
关键词:
花鼓戏神话爱情地方文化
花鼓戏在湖南地区深受欢迎。
早年间,民间红白喜事均都会邀请草台班子进行表演。
而《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流传甚为广泛。
《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一、故事起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
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
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
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
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
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剧情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
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
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
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后人为
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
这是《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
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
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
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
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
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
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
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
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
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
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
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
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
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
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
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三、人物背景
刘海为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号海蟾子,一直活到北宋末年,享年100多岁。
刘海是钟离权的再传弟子,吕洞宾的亲传弟子,与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和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派尊为北五祖,其所传道派为海蟾派。
中国自古即有“刘海戏金蟾、刘海撒钱”等传说,刘海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和送子神。
四、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
《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
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花鼓戏在解放前被污为“淫戏”,为此,官方不准花鼓戏到剧院演出。
抗战胜利那年,从小就喜欢唱地花鼓的何冬保搞了一个叫“胜利班”的草台班子,在西洞庭湖一带唱戏。
“我们‘胜利班’1946年夏初进入长沙,唱了3个月才站住脚。
1948年,我们戏班攒了一些钱,就在中山西路盖了一个简陋的戏园,取名‘民众乐园’。
”何冬保嫡传弟子、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李迪辉至今还记得何冬保当年说的这段话。
所以,现在每每与人谈起花鼓戏时,李迪辉就会说:“主要搭帮何冬保第一次将花鼓戏登上了大雅之堂该戏种才‘翻身’”。
据何冬保的儿子何治国回忆,1951年10月的一个晚上,何冬保等突然接到通知要演一出传统的花鼓戏给一位“重要人物”看。
这位“重要人物”就是听花鼓戏长大的湖南益阳人周扬,......在第二天召开的座谈会上,周扬明确指出《刘海砍樵》这个戏很好,是一出美丽的神话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戏或鬼戏。
而且艺术水平很高,如最后刘海托着胡秀英下场的动作,就可以与西洋芭蕾舞中的“托举”媲美。
周扬看戏之后,陈北方对《刘海砍樵》演出本作了文字上的大量加工,增加了一些优美的唱词。
接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何冬保、北方整理的《刘海砍樵》单行本。
五、结束语
湖南花鼓戏对湖南人民来说,就像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憧憬,承载了上千年来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
不管是音韵还是腔调,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气息。
《刘海砍樵》这一曲目,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个载体的全部特点。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花鼓戏》、《刘海砍樵》
【2】花鼓戏网.《花鼓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