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科)冲刺模拟试卷(五)2
大学自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大学自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作者:————————————————————————————————日期:大学自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D)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容忍与自由》中,用来批判“绝对之是”观念的例证是(D)A.胡适年轻时,引用《王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B.孔颖达《正义》有“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说法C.欧洲宗教史上,高尔文烧死科学家塞维图斯等多人D.“五四”白话文运动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3.整体看来,《五代伶官史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A)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4.《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A)A.名实错位B.名实相符C.和而不同D.摩擦冲突5.下列历史著作属于纪传体的是(C)A.《左转》B.《战国策》C.《史记》D.《资治通鉴》6.《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驳斥污蔑许远投敌的谬论时,其批驳的主要着眼点是(B)A.驳斥论点B.驳斥论据C.驳斥论证D.驳斥态度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是(D)A.战争形势的转变B.民族融合的体现C.服饰制度的演化D.思想文化的变革8.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C)A.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B.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C.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D.奇怪而高的天空9.《纪念傅雷》的作者引用俗话“秀才人情纸半张”,表现手法为(A)A.欲扬先抑B.欲抑先扬C.比拟D.夸张10.《我与地坛》中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是(C)A.语言描写B.行为描写C.心理描写D.侧面烘托11.《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景交融方式是(B)A.自然天成B.融情入景C.移情于景D.因情造景12.《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所用的抒情方法是(D)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1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情景交融方式是(C)A.自然天成B.融情入景C.移情于景D.因情造景14.《声声慢》中,蕴含着对往昔夫妻幸福生活无限思念之情的一个意象是(C)A.晚来风急B.黄花堆积C.旧时相识D.梧桐细雨15.《婴宁》中,促使婴宁“矢不复笑”的事件是(C)A.爬上树梢,狂笑而坠B.走出深山,嫁到王家C.惩罚邻子,遭遇诉讼D.归葬鬼母,伏尸痛哭16.宝玉、黛玉“假意试探”的实质是(C)A.爱恋初生,互不了解B.有了爱心,相互表白C.爱得愈深,求得愈苛D.疑虑重重,总不放心17.《断魂枪》中王三胜的主要个性特点是(A)A.争强好胜B.乐观开朗C.落寞孤傲D.有时代感18.《哦,香雪》中用鸡蛋换塑料铅笔盒,所表现的香雪的性格特征是(C)A.心地质朴纯真B.性格执著坚韧C.追求现代文明D.心灵愚昧无知19.《金鲤鱼的百裥裙》揭露社会罪恶的主要着眼点是(B)A.封建社会B.等级制度C.等级观念D.身份意识20.《麦琪的礼物》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D)A.直接心理刻画B.自然环境烘托C.肖像和对话呈示D.行为和表情显现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自考文学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与试题

26. 下歹旷作品中,完全按照创作年代先后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1分]-----正确答案(B) A 《有赠》《关汉卿》《怀念萧珊》《我》 B 《关汉卿》《有赠》《怀念萧珊》《我》 C 《关汉卿》《有赠》《我》《怀念萧珊》 D 《有赠》《关汉卿》《我》《怀念萧珊》
27. 下列体裁相同的一组作品是 ( )[1分]-----正确答案(D) A 《茶花赋》《社稷坛抒情》《麦地》《童年二题》 B 《记波外翁》《听听那冷雨》《庐山面目》《北方的河》 C 《风云初记》《正红旗下》《台北人》《我与地坛》 D 《天山牧歌》《仙人掌》《冬》《白玉苦瓜》
13. 《记波外翁》中有两句挽诗:“门生搔白首,旦夕骨成灰。”其中“门牛”是指 ( ) [1分]-----正确答案(D) A 台静农 B 许寿裳 C 魏建功 D 乔大壮
14. 散文《庐山面目》中的“济公活佛”是指 ( A “我”在轮船上二遇到的一位乘客 B “我”在游览时遇到的一位大学教授 C “我”在山上见到的一座雕像 D “我”在游览时遇到的一位“湖州客”
)[1分]-----正确答案(D)
Hale Waihona Puke 15. 散文《髻》中拒绝使用时髦发油,坚持梳老式发型的人物是 ( )[1分]-----正确答案(A) A “我”母亲 B “我”姨娘 C “我” D 刘嫂
16. 诗集《悬崖边的树》的作者是 ( )[1分]-----正确答案(C) A 流沙河 B 绿原 C 曾卓 D 冀涝
7. 下列作品中,重知识、重趣味,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的是 ( ) [1分]-----正确答案(A) A 《社稷坛抒情》 B 《茶花赋》 C 《早熟的枣子》 D 《下放记别》
8. 《红旗谱》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中寻找解放 道路的曲折历程。其中第三代农民的代表人物是 ( )[1分]-----正确答案(D) A 朱老忠、严志和 B 朱老巩、大贵 C 严志和、江涛 D 运涛、大贵
200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

200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3课程代码:0001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提出与孟子“民贵君轻”相似观点的文章是( )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2.《秋水》中,论证人的认识有限的论据中属于运用例证法的是(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C.中国之在海内,似禾弟米之在大仓D.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一个文学主张是( )A.文章应“有补于世”B.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C.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D.文章应“合为时而著”4.《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的立论原则是( )A.名实相副B.膏泽斯民C.守前所为D.兴利除弊5.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B.人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中来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D.必须进行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教育6.《李将军列传》中说:“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人物描写手法属于( )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细节描写D.侧面描写7.《张中丞传后叙》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 )A.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B.在夹叙夹议中抒情赞美C.抓住动人轶事进行补叙D.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描写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基本抒情方法是( )A.直抒胸臆B.寓情于理C.寓情于事D.寓情于景9.在《报刘一丈书》一文中,权要者的性格特征是( )A.阿谀奉承B.狡猾多诈C.残忍凶狠D.贪婪虚伪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B.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C.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D.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11.《往事》用大海的各种姿态和情势,暗示人的丰富情感和性格,用大海的广阔的涵容,暗示人的胸怀和美德,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B.对比C.侧写D.象征12.《背影》一文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特点是( )A.善于进行人物心理描写B.选取“背影”这一独特视角C.用儿子的行为来侧面衬托D.用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13.《上邪》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属于( )A.眼前之景B.梦中之景C.回忆之景D.假设之景14.《登高》中渗透着诗人对国势衰败的感慨的写景诗句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B.渚清沙白鸟飞回C.无边落木萧萧下D.不尽长江滚滚来15.陆游《关山月》抒情言志,主要借助( )A.边塞景物B.典型场景C.历史典故D.前人成句16.在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具有自喻性的词句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17.闻一多《一句话》中的那句话,指的是( )A.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B.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C.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D.咱们的中国18.高尔基《鹰之歌》运用的象征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C.赋予鹰和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19.《断魂枪》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方法是( )A.指称议论、直抒胸臆B.肖象、行为、语言的白描C.比喻、比拟等艺术手段D.梦境、幻境等意境创造20.《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结局是( )A.皆大欢喜的大团圆B.留下许多未决的悬案C.出人意料而合情合理的巧合D.因无悬念而淡然无味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河南05年大学语文试题

河南2005大学语文试卷(专升本)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2.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了寓言形式的是A.《和氏》B.《秋水》C.《燕昭王求士》D.《寡人之于国也》3.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A.讽刺小说集B.传奇小说集C.笔记小说集D.志怪小说集4、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韩非子》5.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A.欧阳修B.苏拭C.陆游D。
辛弃疾6.“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A,李清照B.李白C.李煜D.李商隐7.“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用典B.比拟C.暗喻D.借代8.《灯下漫笔》的体裁是A,小说B.记叙文C.杂文D.读书笔记9.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最能体现“五四”精神的诗集是A.《女神》B.《红烛》C.《死水》D. 《北方》10.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A.沈雁冰B.闻一多C.郭沫若D.郁达夫11.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A、莫泊桑B.杰克·伦敦C。
屠格涅夫D.欧.亨利12.下列句子中“之”可译成“他”的是A.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公赐之食,食舍肉.C.广吝将兵……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D.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________.14.律诗的四联依次是首联、________、颈联和尾联.15.《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 .”17.《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19.首身离兮心不(惩).惩:20.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诣:21.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牧:2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23.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几:24.视驼所种树,或移徒,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番.蕃:25.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扣:26.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问:27.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自诩: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分.28.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鄙》君将若之何:29.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何乃故也:30.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种树郭囊驼传》故不我若也:31.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与友人论学书》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3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前赤壁赋》侣鱼虾而友糜鹿: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33.《爱尔克的灯光》的中心线索是什么?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是由什么所引发的?3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叙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35.闻一多《一句话》中说:“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请说明“一句话”是指哪句活?“火”喻指什么?36.李商隐《无题》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六、分析题:本大题共五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最后一段,回答37题.孔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赘,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37.作者引用孔孟名言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孔孟的话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阅读白居易《杜陵臾》全诗,回答38、39题.①杜陵史,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②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③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④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几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碟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兔恩.38.全诗分为①②③④四层,请概括出每层大意.39.这首诗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阅读契河夫(苦恼》的结尾部分,回答40题、41题.姚纳沉默一忽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息子,你就是那小息子的亲妈了……突然间,比方说,那小息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40.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向小母马诉说内心的苦恼?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1.在这篇小说中对小母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七、作文40分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能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42.题目:一本好书给我的启示。
10月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XX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B】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A 】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欧阳修3.《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A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C.宇宙和谐之奥秘D.作者的哲学观点4.《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D】A.杂文B.驳论文C.讲话D.文艺专论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 】A.例证法B.演绎法C.比照法D.类比法6.《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中心旨意是【 A】A.如何稳固政治地位B.如何礼贤卞士C.如何报效知己D.如何求取功名7.《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jì)云形象的是【B 】A.停杯投箸B.抽刀断指C.背诵《汉书》D.杀妾食肉8.以下作品,表达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C 】A.《冯谖客孟尝君》B.《下之围》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西湖七月半》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送,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C】A.比照B.类比C.衬托D.象征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C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1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B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12.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A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B.朱熹的《诗集传》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D 】A.比照反衬B.象征暗示C.类比彰显D.侧面衬托14.《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A】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B 】A.雄奇飘逸B.沉郁顿挫C.通俗易懂D.清朗峻爽16.《鹧鸪(zhè gǖ)天》中,表达感情超越生死的词句是【C 】A.同来何事不同归B.头白鸳鸯失伴飞C.旧栖新垅(lǒng)两依依D.谁复挑灯夜补衣17.《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C 】A.蕴藏着宏大革命力量的民众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D.民众革命运动的宏大声威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B 】A.借景物抒情B.借象征抒情C.借举止抒情D.借典故抒情19.《苦恼》的主旨是【D 】A.反映专制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B.提醒专制统治下上层大人物缺乏同情心C.反映专制统治下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D.提醒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20.《金鲤鱼的百裥裙>作者表达故事的根本笔法是【DA.夹叙夹议B.幽默幽默C.充满激情的抒写D.不动声色的白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2005年

2005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说《苦恼》的作者是A.高尔基B.屠格涅夫C.契诃夫D.莫泊桑[答案] C[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
这是历届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查语文基础知识中最常见、最简单直接的题目类型。
安·巴·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和戏剧方面的创作成就而著称,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发展了俄国的短篇小说艺术,并将其推向了世界。
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以擅长刻画人物性格和细节描写而著称。
[错误防范]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美名。
2.下列文章中,主要运用反驳论点的方法进行论证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寡人之于国也》C.《谏逐客书》D.《答司马谏议书》[答案] D[解题指导] 议论文所论述的问题往往都是有的放矢的,而议论又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
因此,作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何部分作为反驳的对象,而驳论也有几种方法:可以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就是反驳别人观点的片面性或错误的观点。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就采用了驳论点的方法。
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王安石在回信中针锋相对,对这几项指责都一一予以驳斥。
3.先秦诸子中,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答案] B[解题指导] 孟子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4.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A.传记B.奏章C.文论D.史论[答案] D[解题指导]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代史》是欧阳修晚年写成的一部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写的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文章。
2005年10月自考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学语文(本)试卷及其答案

2005年10月自考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学语文(本)试卷及其答案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学语文(本)试卷(课程代码001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l页至4页,共4页。
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页至6页,共2页。
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不按规定答题者试卷作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辩解,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A.铺垫B.对比C.反衬D.象征3.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A.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B.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C.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D.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十分充沛4.下列《“今”》中的论证,通过演绎法证明“今”最可宝贵的是A.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B.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C.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D.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和未来皆相呼应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最能体现中心论点的语句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书》日:“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选择与安排》中,朱光潜阐发“常山蛇阵”的特点,是为了通过比喻来论证A.每件艺术品都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意旨B.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抓住几个典型细节C.每件艺术品都必须做到层次脉络清楚D.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是个有生命的整体7.《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补记许远的事迹,采用的方法是A.立论中补记B.记叙中补记C.驳论中补记D.抒情中补记8.《种树郭橐驼传》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A.其本欲舒,其培欲平B.勿动勿虑,去不复顾C.其莳若子,其置若弃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9.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描写干谒者的行为主要是A.奔走权门,毛遂自荐B.奔走权门,摇尾乞怜C.奔走权门.邀功请赏D.奔走权门,索官求爵lO.《故都的秋》中,为了突出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的特色,作者两次写到南国之秋的色淡、味浅,这运用的表现方法是A.对比B.类比C.铺垫D.侧写11.《爱尔克的灯光》中,写我走过故居时,“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c.夸张D.借代12.《诗经·氓》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兴B.比C.赋D.比兼兴13.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A.渴望贤才汇集,建立功业B.喟叹功业难成,借酒浇愁C.感慨亲朋离散,孤苦无依D.感叹人生苦短,忧从中来14.作品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的著名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杜牧15.自居易《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四句的抒情方式是A.直接控诉B.借叙事抒情C.借景抒情D.借典故抒情16.李商隐《无题》中运用比兴手法抒情写意的诗句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B.蜡炬成灰泪始干c,晓镜但愁云鬓改D.夜吟应觉月光寒17.《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c.主客问答D.骈俪对偶18.《断魂枪》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后文人物性格展现所起的主要作用是A.制造一种急剧动荡的气氛B.设置一个让人表演的舞台c.展现一幅人物活动的背景D.反衬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心态19.《麦琪的礼物》中采用虚实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主要目的是A.避免重复B.留有余地c,制造悬念D.强化矛盾20《宝玉挨打》中,说“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这句话的是A.袭人B.林黛玉C.贾母D.王夫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自考大学语文(本科)冲刺模拟试卷

自考大学语文(本科)冲刺模拟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标题问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 )A.儿子死了B.年老多病C.生意清淡D.苦恼无处诉说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主要风格特点是( )A.浅显易懂B.朴实自然C.柔中寓刚D.含蓄蕴藉3.小说《嘱咐》中的故事发生在(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刚胜利,国民dang反动派要来抢夺胜利果实之时D.解放战争时期4.鲁迅在他的杂文《灯下漫笔》中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里运用的表示手法是( )A.讽刺B.暗示C.反语D.比方5.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对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历史事实的描述,采用的写法是( )A.欲抑先扬B.欲扬先抑C.铺垫D.烘托6.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战争中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来论证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上并无不同,这种论证方法是( )A.对比B.类比C.借代D.暗示7.《米龙老爹》中的故事发生在( )A.普法战争B.英法战争C.俄法战争D.英德战争8.陆游《关山月》一诗中贯穿全诗的景物是( )A.月夜B.沙场C.征人D.秋风9.韩愈在他的《答李翊书》中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为喻来说明( )A.为文立言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B.为文立言要“惟陈言之务去”C.为文立言要“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D.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根本10.《石崇与王恺争豪》写了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这种描写方法是( )A.语言描写B.细节描写C.宋锩栊础.环境描写:11.李斯的《谏逐客书》,从论证方法上看,文章说服力主要来自( )A.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B.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心理,切中要害C.正反论证,利害并举,是非昭彰D.论据充足,事实胜于雄辩1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13.《背影》中,作者两次写本身当时太“聪明”了,来说明本身年少不懂事时,所采用的手法是( )A.对比B.反讽C.排比D.侧面烘托14.《赵威后问齐使》一文表现的赵威后的治国思想是( )A.以民为本B.以国君为本C.治国以礼D.为政以德15.《李将军列传》中说:李广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科)冲刺模拟试卷(五)2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35.苏子愀然。
愀然: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
请回答:
a.这里写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
b.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c.指出这里的中心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3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请回答:
a.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b.这里采用的是怎样的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8.阅读下面一段话:
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
“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知道文章作法,
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
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请回答:
a.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b.“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道理与中心论点有什么联系?
c.这里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8%=.’u q’9-tW =\spf 8%=.’u q’9-tW =\spf
39.鲁迅小说《风波》的最后一段是: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
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请回答:
a.为什么说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b.九斤老太的“康健”有何象征意义?
c.作者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六斤的形象?
五、作文(30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