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谁-八大山人有几个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
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
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
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
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
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
明-朱耷简介 八大山人简介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道 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 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 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晚年书画均署 八大山人四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 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 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据《个山小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 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 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 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 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 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 的艺术价值。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 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八十岁写的 《行书四箴》、 般若波罗蜜心经》《、 仕宦而至帖》 (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 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 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 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怆 由此可见。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 其癫如此。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 目者不多。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八 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 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
八大山人的介绍

八大山人的介绍八大山人,字士干,号八大山人,原名徐澹,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文学家、书画家。
八大山人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词家,他的作品以自然主义和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
这篇文章将对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艺术作品和影响力进行介绍。
八大山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本姓徐,后改姓唐。
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山水画。
八大山人幼年生活在江南水乡,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也让他从小就对山水之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他师从于画家黄道周,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并且努力模仿和掌握传统绘画技法。
八大山人的画风受到了明代画家文征明和仇英的影响,但他又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深入探索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追求个性化和艺术自由。
八大山人善于用墨色表现自然界的景色,他擅长运用疏密有致、潇洒自然的笔触,将山与水的变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山水画风。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品以意境深远、笔墨濡湿和形象具象为特点。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揣摩,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的轮廓,同时又能穿插细节描绘出山水中的景物和动物。
他喜欢画石、水、云,尤其擅长描绘奇石和怪石。
他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超脱尘俗、悠然自得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除了山水画,八大山人还涉猎书法和诗词。
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字迹工整、流畅。
而他的诗词作品则以自然风景和山水为题材,以深沉含蓄、简约优雅著称。
他的诗词作品自成一派,被誉为"八大山人诗"。
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当代学者和后世人的高度评价,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大山人一生追求自由和独立,崇尚自然和自然之道。
他避开了世俗的纷扰,选择退隐山林,过上了隐居生活。
他的隐逸生活以及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和文人。
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一定的赏识,但是在他的晚年才真正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赞美。
八大山人专题(作文素材)

八大山人专题(一)身世:皇族、亡国八大山人原名朱统,乳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
号八大山人、雪个等。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八大19岁那年,明朝覆灭了,清廷旋即对朱明宗室展开追捕和杀戮。
锦衣玉食的皇孙,瞬间沦为亡命江湖的逃犯。
当显赫的地位与优越的生活完全丧失,八大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得遁入空门。
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大的一生。
长期的痛苦压抑,使八大的身心饱受摧折,绘画成了他惟一的宣泄途径。
朱耷画山水,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
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
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二)性格:嗜酒、疯癫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
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
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
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
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
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
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
”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八大山人

四僧中,有朱耷,号山人,称八大;
奇特字,合辛辣,哭无泪,笑欲哑。
绘残山,写剩水,抒伤感,无艳媚;
画八哥,眼睛大,用白眼,观天下。
画鸳鸯,冷如霜,画小鱼,善夸张;
模样怪,眼睛方,品格坚,富反抗。
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
八大论画八大的诗文还反映了作为文人画家对绘画的见解和追求。“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诗的中心题旨,显然是落在“浑无斧凿痕”上。凡作画,笔墨自然,形象生动,没有纵横造作习气,这就是达到无斧凿痕的妙处。 以上所举之例大略地表明山人对“外师造化”的基本看法。有诗自云:“高挥大抹惹寒烟,果实飘香道自然。”
八大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在明末清初,以“四王”为首的摹古风气笼罩了整个画坛,八大山人能够不务时尚,自树一帜,创造出超越前人楷模、具备鲜明特色的减笔画风,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可说是自徐渭以后又一座文人画高峰。画史所载“江西画派”以八大的个性、创造性、时代感,为其首领是当之无愧的。近人潘天寿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说:“石□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匹马驰驱,各有奇径。”
八大山人,籍贯盱眙的绘画大师

八大山人,籍贯盱眙的绘画大师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清初画坛巨匠,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宁献王改封南昌后,后裔散居江西各地,共分宜春、临川、弋阳、石城、乐安、瑞昌、钟陵、建安等八个支系,八大山人属于弋阳分支。
八大山人笔下的山水多为残山剩水,一派荒寒萧索;花鸟则怪异冷峻、一派凄凉,寄寓了深切的身世感伤和亡国悲痛。
他有一首题画诗说自己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点出了他独特的绘画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近年来,一本流落到美国的宁献王朱权家族的家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部家谱就叫《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称“盱眙朱氏”,含义十分明显,表明其祖上来自盱眙。
这部家谱首记“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元璋”,再记“江西八支始祖,宁献王权”,可见包括朱元璋、朱权及八大山人在内的明朝宗室朱氏的祖籍的确是盱眙。
《明史》称盱眙为“帝里盱眙县”,意思为皇帝的家乡,是有充分根据的。
在明朝早期,盱眙百姓沾朱皇帝的光,享受缴纳半税的优厚待遇,每逢新年还要派一位代表赴京朝贺,朱皇帝亲自接见,浓浓乡亲由此可见一斑。
顺治二年,清军入赣,江西盱眙朱氏后裔遭到残酷屠杀。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记载说:“明祚式微,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宁王府一夜之间九十余口惨遭杀害。
八大山人仓皇逃至荒野避难,瞬间从贵胄沦为贱民,亲历国破家亡的劫难。
为了生存,他被迫遁迹空门,薙发为僧,专攻书画,遂自成一派,成为清初“四大画僧”之首。
(载2013年9月8日《淮海晚报》》)有学者认为八大山人致死也从未在江西或南昌落籍。
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后人修宗谱仍然按照朱元璋安徽凤阳的籍贯而冠以《盱眙八支宗谱》(盱眙原为安徽凤阳府,后划归江苏省,现为江苏所属)的做法中看出来,更可以从八大山人以局外人的态度,来对待江西人的一首诗中找到答案。
诗曰:“江西真个俗,挂画挂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渔樵耕读。
八大山人1

八大:谢贻泉路人甲:凌韬路人乙、工人:彭会云房开商:王媛媛秘书:王纯洁尘音:周欣程京萼:胡玉婷总督:魏添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俗名朱耷,法号传庆,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绘画大师、艺术巨匠。
明皇室后裔。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代孙。
佛教禅宗高僧。
后还俗下山。
【场景】破庙。
八大:走走走,游游游,这一路走来了愁愁愁。
临川知县把我留,没想到登门求画的挤破头。
这个要我画棵柳,那个让我画座楼。
一天到晚忙应酬,比那山门里还没自由。
我躲躲躲,我藏藏藏,这又来到了破庙旁,破庙堂住菩萨,还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穷朱耷。
路人甲(结巴):我说这当今朝庭恁肾虚啊!,这大明都灭几十年啦,还抓什么叫朱耷的。
路人乙:有赏钱哪,抓个朱耷,纹银四十两。
路人甲(不结巴):哦?有钱啊。
走,咱得找找他,找着了换钱去。
路人乙:对!走,走,抓朱耷,换钱去。
八大:哎呀,又躲过一劫。
你说世上的人,想钱都想疯了。
多亏我在庙里呆了三十多年,这人都不认识我(进庙)哎呀,这个破庙还真有点冷,我已经两天没吃睡了,我得赶紧歇歇。
【八大席地而睡】【房开商和秘书上】房开商:我说秘书,多叫点工人加加班,把这破庙给我拆了!碍眼!秘书:是!不过,总裁,这庙可是个风水宝地呀!我查了资料,当年八大山人朱耷在这庙里呆过。
房开商:八大山人?谁是八大山人?秘书:就是那个嘉士德拍卖…房开商:一张画两千捌佰万!我知道!我知道!这可是国宝!文化名人!秘书:就是他!财神爷!房开商:哎呀妈呀!没想到咱圈的这破庙变成咱的聚宝盆!赶紧重修!以后咱这小区就叫八大山人小区。
秘书:我连广告词都想好了!房开商:嗯!说来听听。
秘书:(作态)以八大山人为邻,和文化名人作伴。
房开商(大喜):嗯!好!好!你真有才!赶紧把它送到电视台去,黄金时段播出!秘书:是!房开商:走!犒劳犒劳你,吃火锅去!【二人下台,四个符号上场】路人甲:你说这八大可真是有病,哪儿有好事就躲!人家胡大人聘他当首席艺术家,他又跑掉了。
路人乙:是啊!人家胡大人那儿,可是登高平台,人气市场,画多好卖呀!路人甲:放着大师的位置不坐,偏要当北漂。
八大山人:一颗极度孤傲心,创造了美学的永恒

八大山人:一颗极度孤傲心,创造了美学的永恒八大山人:似哭似笑,非哭非笑,三百多年前一个孤苦而睿智的灵魂迷狂间为我们设下一个个迷局。
支离身世,怪诞画面,禅偈般诗文,天书样题款。
想要还原、怀想他的热力和辉煌时,唯一可凭靠的甚至只有一撇依稀光亮,仿佛黎明前暗黑天幕下一颗孤星,伴着沉去的落月,幽远而孤寂地燃烧,历经几世后投射到我们身上,只剩穿越时空、被稀释被剥蚀之后的微茫清光。
也不要问八大山人是哪八大。
八大山人只有一人,就是大名鼎鼎朱耷。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号八大山人。
明朝宗室宁王朱权后代,祖父、父皆能诗善画,从小耳濡目染,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画。
八大山人——孤苦而睿智的灵魂清八大山人孤禽图“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曾有人用这一联十字概括八大山人的传奇一生:生于帝王宗室之家,长在皇朝陷落之后;曾是天皇贵胄之子,变为残山剩水之身;为求生存,装聋作哑,隐姓埋名,出入佛老,结果却非僧非道;中过秀才、做过和尚、或称狂士,或曰高人,忽隐世,忽玩世,时而清醒时而迷狂,最后索性“不名不氏,惟曰八大”,“溷迹尘埃中”,“人莫识也”,成为以卖画为生的画家。
清八大山人竹石鸳鸯立轴最后的辉煌(23岁之前)八大山人原名朱统銮,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人。
在朱元璋颁赐给朱权这一支的谱系字“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中属统字辈。
朱权是明初著名的曲家,其所作《太和正音谱》迄今仍是后世研究元明戏曲的宝贵资料。
帝王的血统,家族的遗传,带给八大极高的文化素养和济世安邦的宏伟志向。
清八大山人松鹿图立轴陈鼎《八大山人传》说他“性孤介,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还说他“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12岁时,他画过菡萏一枝,在池中半开,横斜水面,生意勃然,挂在堂上,有清风徐来时便会盈香满室。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无论如何,这样的记载都会让人想起中主李璟这充满富贵气、王者气的词句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是谁-八大山人有几个
八大山人有几个?1个,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而是一个人的别号。
传说中的八大山人,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艺术家,真实的名字叫朱耷,他还有个大的吓死人的背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十代孙。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