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优质课教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渗透法制教育的化学教案.doc

渗透法制教育的化学教案篇一: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天桥中学化学组陈云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一.进行人身安全等法律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常发生,危害自己甚至累及他人。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教会他们如何避免伤害,学会自救与救人,避免有意或过失犯罪。
为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些危险品,如易爆炸、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腐蚀性、放射性及剧毒性,在对这些物质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品,熟悉易燃物、易爆物、剧毒性物品的常见标识。
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如金属钠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把用剩的钠随便仍到水池中,立即就会发生爆炸。
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是违法犯罪行为。
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在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爆炸概念时可适时联系2010年“2·26”广东烟花爆炸事故,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村民杨某非法燃放烟花,引爆家门前堆放的烟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
初中化学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初中化学法制渗透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化学法制渗透,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法制渗透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制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法制渗透的概念和特点。
2. 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化学法制渗透的原理和方法。
4.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渗透”这个词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化学法制渗透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学习(25分钟)1. 讲解化学法制渗透的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汇报。
3. 讲解化学法制渗透的原理和方法。
4.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法制观念的理解。
三、活动(15分钟)1. 进行化学法制渗透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化学法制渗透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法制渗透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法制观念,培养了正确法制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化学法制渗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内容:渗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渗透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渗透法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渗透法的概念和原理2. 渗透法在实验和工业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渗透法在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渗透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和试剂:葡萄糖溶液、半透膜袋、蒸馏水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3. PPT课件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渗透现象,并让学生猜想渗透法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二、渗透法原理讲解(10分钟)1. 解释渗透法的基本原理:溶质在浓度较高的溶液通过半透膜向浓度较低的溶液扩散的现象。
2. 介绍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渗透法实验操作(20分钟)1. 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渗透法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渗透法在工业中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渗透法在食品加工、药品制备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法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五、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并交给老师。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渗透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渗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训练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化学)

【讨论】1.将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有哪些方法;如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
2.怎样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泥沙)除去,如何从溶液中得到精盐(提示:要从溶解度的角度考虑)?
3.实验操作中需要哪些仪器?
【结论】1.将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有:过滤、蒸馏等;从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方法有:蒸发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4.盐与食盐
【思考】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如:亚硝酸钠、硫酸铜。
【小结】食盐在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食盐是一种白色颗粒状的固体,有咸味,易溶于水;食盐由精制盐、碘酸钾和抗结剂组成,食盐是一种混合物。食盐是盐中的一种。
5.氯化钠的分布
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除海水里含有大量氯化钠外,盐湖、盐井和盐矿也是氯化钠的来源。
6.食盐的制取
【提问】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பைடு நூலகம்取食盐吗?
【回答】海水晒盐:将海水中的水蒸发除去,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思考】粗盐是怎样提纯的呢?
二、粗盐的提纯
【提问】展示一瓶粗盐和一瓶食盐,一瓶粗盐的水溶液,一瓶食盐的水溶液,对比观察。
2.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要把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3.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玻璃棒、烧杯、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量筒、钥匙、托盘天平。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1.探究名称:粗盐的初步提纯。
1.氯化钠的化学式
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

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渗透法制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与法制的相关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对于化学领域的规范和约束,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教学目标:1. 理解法制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2. 了解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3.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遵守法律的意识;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知识。
教学重点:1. 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2. 法制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制知识与化学学科相结合;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化学和法制知识;2. 提前准备案例和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讲述一个化学实验中因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导致事故的案例。
知识讲解与讨论:2. 教师介绍法制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3.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和处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案例分析与讨论:4. 教师提供一些化学领域中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规定和避免违法行为。
小组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学实验项目,分析该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结与反思:6.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
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或撰写相关论文。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 对学生完成的小组活动和拓展活动进行评估;3.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学习化学和法制知识方面的成长和不足。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估结果,对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爱护水资源)(精选五篇)

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爱护水资源)(精选五篇)第一篇: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爱护水资源)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节《爱护水资源》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2)了解水污染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研究,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及探究活动的开展;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每天都要用水,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2、假如没有水,你想世界将是什么样?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 水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状况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P70页,并完成测试内容。
[交流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资源有了初步的认识,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请谈谈有关海水的成分及应用前景方面的知识?2、你如何看待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很多,但人类不久将出现水危机?3、阅读课本第70页图4-4、图4-5及水资源紧缺指标说一说你获得哪些信息?[归纳板书]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化学)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学科
化学
课时
1
学校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乡初级中学
班级
九年级
执教者
田全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用途;
(2)了解食盐与化学中的“盐”的区别与联系;
(3)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回答】1.造成误差有两类原因:a偏高的原因,称量时多称了,蒸发时未充分蒸干等;b偏低的原因,称量粗盐时不足2.5克,溶解时未充分溶解,过滤时液体有洒落,蒸发时液体溅出,盐粒溅出蒸发皿,转移固体时氯化钠可能有洒落。
2.过滤时遵循一贴、二低、三靠;溶解时要充分搅拌使之充分溶解;蒸发时要不停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等。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都能食用,故称食盐
B.盐就是食盐,易溶于水
C.盐都有咸味,都是白色晶体
D.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
2.某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十分重要。它可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该盐是()
A.氯化钙
B.氯化钠
C.硝酸钾
D.碳酸钠
答案:1.D 2.B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是弱点,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不能熟练地进行过滤、蒸发等操作,因此对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还需进行练习。
2.探究目的:为了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精盐)。
3.探究步骤:
(1)溶解:a称取2.5克粗盐;b量取5毫升水。注意:逐渐加入并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
初中化学上册法制渗透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法制渗透教案
1. 了解法制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 理解法制渗透在化学中的应用;
3. 掌握法制渗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过程;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掌握法制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 理解法制渗透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法制渗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2. 掌握法制渗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过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试管、温度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盐水、纯净水等;
3. 实验文献:法制渗透的原理及实验方法说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法制渗透的定义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法制渗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法制渗透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2.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实验讨论(10分钟)
1.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及结论;
2. 各组学生发表对法制渗透的看法;
3.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法制渗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法制渗透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对法制渗透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2.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法制渗透的原理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做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课时:1节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一块煤、烧杯、扇子、沙子、水槽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及灭火
一、燃烧条件:
4、可燃物;
5、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6、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
4.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5.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6.隔绝空气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