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难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学完一个章节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对学习高中地理时是非常有用处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 P4 图 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 P5 图 1.5)太阳队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 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 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教材分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的教材。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文地理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有什么了解?地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1.教师讲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

2.分析地理规律,如地球运动、地表形态、水循环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如绘制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等。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2.收集家乡的地理资料,绘制一张地图,并分析家乡的地理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较高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理规律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板书)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也只能看得见,仍旧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打算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推理力量。

二、教学思路本次试验根据试验预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现――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试验预备阶段,由教师事先安排好试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展加工,形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展展现,教师对模型制作中消失的问题进展点评。

三、教学预备(1)地球仪。

每个班预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帮忙学生加深地理熟悉。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由于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详细强化。

(3)透亮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预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预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严寒,空气积累下沉,所以极地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其次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难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广泛,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知识点。

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的难点和重点知识点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地理中的一些难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一、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工具。

然而,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并不简单。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将它展开成二维平面上的地图将会引起各种形变。

人们通过各种投影方式将地球展示在地图上,但每种投影方式都会引起地图上的形状、面积、方向和距离的变化。

因此,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关系,以及地图的使用方法成为高一地理的难点。

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认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领域。

自然地理关注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城市化、交通等。

但在现实世界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和发展方式,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关系成为高一地理的难点。

三、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与气象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现象的科学,主要关注天气变化、天气系统、气象要素的测量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统计的天气状况的总和,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等多种要素。

气候是在长时间和广域范围内对气候要素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高一地理中,理解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是必要的。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运动,相互碰撞和分离,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发生。

地震地貌则是地震活动对地表造成的地质现象,如断裂、地堑、地表沉降等。

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地球的地质变化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产生和。

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
(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

(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气候气候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