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整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第2页;共103页第3页;共103页第4页;共103页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郭在贻先生认为许慎和段玉裁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比较剴kǎi切(切中事理):《说文》:“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第5页;共103页3、训诂学的发展(1)汉代训诂学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很发达,《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先后产生。
但最初的训诂,包括我们古代的小学中的文字、音韵也是一样,都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时的训诂资料,一般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
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典籍,不但包括注音、释句、释段,还包括阐发思想观点,说明修辞手法。
后两者不属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范围了。
后来人们把这些典籍中的注释抽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编纂就形成了一种与字典和词典相类似的训诂专书。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作业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和范围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1.形训、声训、义训3考12.同训、递训、互训3考13.转语、雅言、析言3考1雅言: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一)训诂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
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语义学联系: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与语义学关系最密切。
区别: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语义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训诂学经常还要设计语法、修辞、篇章等方面手段。
陆宗达: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学问,也就是语义学王力:把语言学氛围语音之学、语法之学、语义之学三个部分2.与语源学3.与语音学联系:语言的音和义同时产生,同时存在,互相依存;音韵学的发展使训诂学方法更完善,训诂的成果有利于音韵系统的建立。
区别: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4.与语法学联系:语法是语言单位构建的规则,语言的意义正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才表现出来的,语法分析愈周密,对句意的理解愈准确。
区别:一是组合规则,二是求规则里的意义陆宗达:“因训诂本是对整个具体语言作出分析,解释它的全部内容,决不是单词和词义的问题,许多地方要涉及到语法。
”5.与修辞学6.与文字学7.与词典学8.与其它学科【训诂的内容】一、释词和解句1.正文体(解释的内容融合在正文里面,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加以解释)2.传注体(尾注与脚注)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成为“传注体”或“注疏体”。
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术于两汉初年,以毛亨《诗故(前人的)训传》为代表3.专著体(相当于字辞典和其它工具书)以专书形式来解释词义,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二、解释语法现象三、说明修辞方法四、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发凡起例:即解释一部书的体例,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训诂的方法】[因形求义]又称“形训”,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例:《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子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
背厶谓之公。
”《周易》:“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1.形义相一:早起的汉字和其他原始的文字一样,形、义有一定的统一性,我们称之为“形义相一”,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洁拙”(象形);“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之类。
2.因形求义(1)本义与今义训诂学研究的是古代文献资料,因此必须掌握每个字(词)的本义,才能搞清它的引申义和假借义(2)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二、因形求义的根据和方法传统训诂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小篆形体结构来探求字(词)义,现代训诂家还利用古文字学的其它资料,而“六书”中的四书则一直是因形求义的依据三、因形求义应注意的问题1.不局囿于《说文》2.不拘泥于字形汉字形义关系密切,但由于引申、假借的出现,形义开始不合现象3.要有文献材料佐证[因声求义]又称“声训”,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字(词)的意义与其“形”、“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形义相一、形声相一)例子:《说文》:“天,颠也。
”“山,宣也。
”《尔雅》:“鬼之言归也。
”《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1.音与义的关系(1)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不同字形表达同样意思,音义间无必然联系,如自然现象)(2)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间无必然联系)(3)音义关系的回授性(音义间有关联)(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音义间有关联)(5)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间有关联/联想/王圣美“凡字,其类在做,其义在右”)2.因声求义萌芽于先秦,盛行于汉代,精密于清代清代以前声训虽然广泛运用,但缺乏科学性。
清代因声求义之所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古音研究取得的成果分不开。
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段玉裁:“小学有形,有音。
有义。
三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六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五。
”王念孙:“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难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震裘必得其领,举网必提其纲。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3.因声求义的作用(1)明通假古书多假借,造成形义分离。
a.音近通假b.音同通假(2)考方言齐佩瑢:“训释古语固然得要靠训诂的法术,就是探讨现代方言也得借助训诂的技巧。
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东西,古今音转语变常是有迹可寻的。
”(3)求语源语源是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系统地分析汉语词义,会发现两重不同的意义:一是词的表层使用意义,一是词的深层词源意义在表层使用意义上,它们与其它有共同义项的词形成同义关系,同义词一般没有语音联系;在深层词源意义上,它们于其它有相同词源意义的词组成一组同源词[因文求义及其具体方法]又称“义训”,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形义相宜”、“声义相因”语境:“此在上下文中,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明确的价值”(王力)语言的发展,使得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利用工具书以及古注(有限的结论)成果:字典、辞书和古书的注疏中;对古书的词语,历代训诂家的工作成果保存二、排比归纳语言材料三、据一书之通例(共同的体例)例:“宛陈”通过同书不同用例的阐释总结:通“郁”;久积郁滞成规:一个学科、一本书、一个作者在其语言的使用中有一定的成规据一书之通例与排比语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四、利用语法规律例:“堕胎”的名词和动词属性五、利用修辞方式例:“见其乌乌,见其稷稷”(《素问》)出自武王伐纣一段传说,指关键时机或成熟的时期,比喻抓住时机,这里用打仗来比喻针刺修辞方式的运用,往往会制约词语的意义,因而有些训诂家也往往利用修辞方式训释词义修辞中有一种引用,即援引俗语、故事、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六、利用校勘【解释词义的方式】一、直训指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即“以词释词”多个词语的直训又有“同训”、“互训”、“递训”几种情况1.同训:即用同一个词解释几个同义词如:《说文・辵部》:“逖,远也;迥,远也;途,远也。
”《尔雅・释诂下》:“疆、界、边、卫、围,垂也。
”2.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尔雅・释诂》:“多,众也”;“众,多也。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头,首也”;“首,头也。
”《说文》:“躬,身也”;“身,躬也。
”《说文》:“痈,肿也”;“肿,痈也。
”随着词汇的发展,很多互训词逐渐接合成同义复词如:遐,远也;远,遐也。
组合成“遐远”3.递训:即几个词辗转相训如:《说文》:“咙,唯也”;“唯,咽也”;“咽,嗌也”。
(咽喉,喉咙)《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4.类训:以共名释别名。
如《说文》:“李,果也”;“橙,橘属”。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于不能反复为训,即不能倒过来解释。
二、义界的描述义界,又称界说。
用下定义(属+种差)的方式来解说词义,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释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地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
三、譬况、举例及其它1.譬况2.举例3.插图4.由反知正:用否定方式阐明词义如《说文》:“浅,不深也”,“假,非真也”5.增字足义:古人行文简洁,有时还省略一些词语。
对于这类被释词,注释者往往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义补足其义。
(与“增字解注”的错误方法相区别:即文中本无此义,解释者强加进去)【训诂常用术语】一、用以释义的术语1.某,某也2.为3.曰4.谓之,之谓,为之5.斥6.犹,犹言,犹云7.亦二、辨词义明功用的术语(一)辨析词义的术语1.浑言,流言,通言:笼统地说2.散文,散言:分开地说3.析言,对文:分别地说,相对来说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例:《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
”段玉裁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
许浑言不别也。
”又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浑言”段玉裁也称之为”统言”。
例如《说文》示部:“祭,祭祀也。
”“祀,祭无巳也。
”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析言则祭无巳曰祀。
”又古人用事物义类相近的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通常总是统称。
析言之,则意义不完全相同。
《说文・宫部》:“宫,室也。
”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
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二)明功用、属别的术语1.某,所以某也2.貌3.辞(词):虚词,构成一定音节,表语气如:《郑风》“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注:“忌,辞也”4.某,某之也5.属,丑(声训,也是“属”意)6.别三、别古今、明方言的术语(一)区别古今的术语1.古曰2.古文3.故书(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1.通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2.凡语(相当于通语)3.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产生的词)转语是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