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

合集下载

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口译理论可以说是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包括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语义学理论、词汇学理论、语用学理论、语法学理论、语篇学理论、形态学理论、符号学理论、信息学理论等诸多内容。

其研究对象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口译过程和口译行为。

口译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 (2)实践性; (3)应用性。

一、口译理论基础之语义学理论二、口译理论基础之词汇学理论三、口译理论基础之语用学理论四、口译理论基础之形态学理论五、口译理论基础之符号学理论六、口译理论基础之信息学理论七、口译理论基础之接受学理论八、口译理论基础之文化学理论九、口译理论基础之文本学理论十、口译理论基础之心理学理论第一章口译概述在世界各国外语教学中,口译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翻译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

然而目前对于口译这一翻译技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为了全面探讨口译这一课题,我们首先必须对口译作出正确定义,弄清口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弄清它与笔译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口译概述所谓口译,是指用口语进行翻译的一种活动。

即,用口语表达出某种思想,而后将其用笔写下来或再以口头的方式说出来,此时又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后又再次进行笔译。

简单地说,口译就是口头翻译的意思。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规则的不同,使得口译过程千差万别。

但归根结底,口译也只是口语翻译的一种。

因此,所谓口译,也仅是口语翻译的简称。

一、口译的发展阶段口译在近代以前,只有少数人懂得它的翻译规律。

这一时期,我们称其为原始口译时期。

在这一时期,翻译工作主要是凭借人们自己的经验,偶尔也使用简单的口译工具。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传统口译的起源时期。

原始口译时期较为短暂,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著作都已散失,有记载的有《圣经》、《神曲》等。

此时口译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棒。

原始口译时期的一些古老翻译手法如“意译”、“直译”、“反译”、“表现”等已经初见端倪。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目录
05 当前研究趋势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引言
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随着口译研究的深入,口译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次演示 旨在回顾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研究趋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 望。
成果转化理论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国家政策引导等。技 术推动是指科技成果具备创新性和突破性,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市场拉动是指科技成果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国家政策 引导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路径主要包括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研发阶段是 科技成果诞生的关键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中试阶段 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包括产品试制、工业化试验等; 产业化阶段是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的阶段,包括工业化生产、市场营 销等。
研究方法
本部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十年来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同 时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口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口译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译过程研究: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口译过程进行了深入探 讨。研究结果显示,口译过程包括信息接收、理解、记忆、转换和输出等多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和策略。
另一方面,某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能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市场需求不足、政 策支持不足等原因而遭遇失败。例如,有些初创企业可能因为技术门槛过高、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等原因,难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这些案例提示我 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化策 略,以确保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口译教学旨在培养具备专业口译技能的人才,以满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本文将从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1. 口译的定义口译是指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口译可以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形式。

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交替传译则是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

2. 口译的技能要求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2)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讲话者的意图和关键信息。

(3)记忆力:具备良好的记忆力,能够迅速回忆起所需信息。

(4)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分析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回答。

(5)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紧张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克服心理压力。

3. 口译教学的理论框架(1)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遵循交际原则,以实现信息传递和沟通为目标。

(2)认知翻译理论:关注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强调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

(3)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4)跨文化交际理论: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二、口译教学的实践方法1. 基础训练(1)词汇训练:通过记忆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提高译员的词汇量。

(2)语法训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提高译员的语法能力。

(3)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材料,提高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

2. 翻译技巧训练(1)同声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2)交替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口译笔记技巧: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录关键信息,提高译员的笔记能力。

专业的口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的口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的口译理论与实践口译作为一门专业的翻译技能,既需要理论的支持,也需要实践的磨砺。

本文将从口译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专业口译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和技巧。

一、口译理论1.语言能力口译的基础是扎实的语言能力。

译员需要具备广泛的词汇量和准确的语法表达能力。

同时,还应了解各种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口语表达。

2.专业知识针对不同领域的口译需求,译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例如,在医学会议上进行口译,译员需要了解医学术语和常用疾病的表达;在商务谈判中进行口译,译员要熟悉相关商务术语和惯例。

3.语音语调口译译员需要具备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标准的发音。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情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口译内容。

二、口译实践1.实时转换专业口译需要在实时环境下进行,译员需具备快速反应和思维转换的能力。

在会议、演讲或座谈会等场合,译员需要即时解读原文,准确表达并传递给听众,确保信息流畅传递。

2.记忆力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准确记忆较长的句子或段落,并在转换成目标语言时保持连贯性和准确性。

因此,译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和记忆技巧的运用来提升记忆力。

3.主动沟通与客户或演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名优秀口译译员的重要素质。

译员需主动询问相关事项、专业术语或语言风格等,以确保口译服务的准确性和满意度。

4.文化适应性当进行跨文化口译时,译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礼节、行为习惯、礼节用语等。

只有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口译工作。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专业的口译译员能够准确地传递语言信息,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口译内容。

因此,持续学习、实践和提升口译能力是每位口译员的必备条件,也是成为一名专业口译的关键要素。

通过对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口译的核心要素和技巧。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口译能力,才能在专业口译领域中发光发亮,为各种场合提供优质的口译服务。

口译三大理论简要汇总 上外英专考研

口译三大理论简要汇总 上外英专考研

巴黎释义学派研究及批判(三角模型又释义模型,脱离语言外壳,会议口译办学模式)1.释义模型的形成Jean Herbert(1952)口译过程为理解,转化,表达。

缺陷:未涉及译者心理Julius Wirl研究口译心理过程,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最早的“脱离假说”)Danica Seleskovitch(1962):口译三分法—理解,意义与语言形式分离,重新表达(1978-1984):a)口译大致分为语音感知,迅速抛弃语言外壳保留信息的思维特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用目的语表达。

b)这个过程不是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三角形过程(a triangular process)。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口译是一个从源语(听辨)—意义(理解)—目的语(表达)的过程。

◆这里虚线指的是术语,数字,名称等语言项的传译;而实线则是口译中主要的释义过程(interpretive process)。

三角模型中隐含的假设◆口译是一种有人的思维参与,受译者因素影响的心理活动。

◆口译的对象是讲话的意义,而非承载意义的语言外壳。

◆口译是一个意义的理解和再表达的过程,且在language pair相似的情况下包含一些代码转译活动。

(interpretive process+transcoding process)◆语言和思维是可以分离的,意义的理解与储存不需要语言符号的介入;在认知系统的参与下,译员对源语讲话进行解码,并将理解到的意义与源语讲话的语言符号和结构分离,以一种非语言的意识状态留存在大脑之中。

2.释义模型的贡献和不足2.1)贡献a)“后顾式”研究—“前瞻性”研究的飞跃“后顾式”研究重翻译规则,技巧,质量,研究对象为之前的口译成品;重客体轻主体。

“前瞻性”研究重翻译过程,描述,心理,研究对象是以意义为核心的口译过程;重主体轻客体,从人的认知思维入手研究口译过程。

b)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之前的学术界以语言学研究为导向,认为只有语言学理论才能解释翻译现象。

《2024年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范文

《2024年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范文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口译领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并深入探讨该理论的理论体系、特点及贡献,以进一步推进口译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二、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背景巴黎释意学派(又称法国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研究是当代国际口译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背景,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语种交际的需求背景下得到了发展。

三、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释意”二字。

该理论认为,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源语信息的解释和再表达。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将信息准确、流畅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释意、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四、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特点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注重认知过程:该理论强调在口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至关重要,包括理解、记忆、分析、判断等。

2. 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因此,译者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重视实践与实证:该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口译理论。

4. 强调即席翻译:该理论认为即席翻译最能体现口译的特点和要求,因此,译者需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贡献与影响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国际口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推动了口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该理论不仅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促进了口译教育的发展:该理论为口译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口译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一、理论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

两位教授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作为理论指导,确定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会议口译、意义),并提出了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并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即释意理论。

二、归纳法在该理论中的应用归纳的方法其实就是根据各种现象,找出其共同之处,得出规律或者由此得出理论,即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

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结合前人针对口译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归纳总结,创立了巴黎释义学派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

释意理论强调语言绝不完全是翻译的对象,而翻译是借助语言表达意义,其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将源语和译语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

它从研究视角出发再到将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该过程为A 语——口译——B 语。

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将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以及语用信息进行整合,并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长期的口译实践活动,Seleskovitch 总结出:口译不单单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理解意义后再进行表达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

因此,Seleskovitch 教授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通过分析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

如何理解释意派口译理论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如何理解释意派口译理论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如何理解释意派口译理论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派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家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创立了释意派理论。

以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理论坚持翻译即释意,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而进入语言的“意义”层面。

该理论认为口译活动所需传达的是言语意义,译员只有摆脱甚至忽略语言形式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保持言语意义的等值。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第二环节。

短时记忆是口译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唯一途径。

观看译员工作的人觉得译员有超人的记忆。

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短时记住原语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地将其用译语表达出来,是因为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摆脱了原语语言外壳,把握了原语的话语意义。

例:在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残存着少数包办买卖婚姻的陋习。

原译:In China’s more remote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 corrupt practices exist in the form of arranged or bought and sold marriages.改译:In China’s more remote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 corrupt practices exist in the form of forced marriages.中国是一个带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其语言带有历史的烙印。

“包办买卖婚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现代西方人不曾经历过,也不太熟悉。

如果直译成arranged orbought and sold ma rriages,既冗长又难懂,没有表达出这种婚姻的强迫性,会造成原文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的损失,影响文化交流。

翻译是交际行为,交际目的不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思想的交流。

因此,翻译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1.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

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口译三角模式:第一语言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4.口译的三阶段:a)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b)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言语输入被分割为意义单位,与预备知识(包括主题知识或一般知识)一同进入认知记忆,这样就脱离其语言形式,从而转化为意义。

在译员头脑中源语的语言形式完全消失,为非语言的意义所代替。

c)表达(reproduction)表达基于交际意义,符合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

5.成就谈a) 释意理论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通过长期的口译实践,Seleskovitch总结出:口译不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交际活动,一个以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为核心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

为此,Seleskovitch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并通过对口译过程各个阶段程序的分析,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

Seleskovitch的这一大胆举措使得口译研究摆脱了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传统,走上了以译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b)释意理论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70年代的心理(语言)学家和释意学派一样,都十分关注口译的信息处理问题,属于认知心理学路径的口译研究。

而在释意思学派之后出现的各种口译研究范式也都和释意学派研究范式(IT范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打下了释意学派的深刻烙印。

20世纪70-80年代之后国际口译届出现的神经语言/神经心理学研究范式(NL/neurolinguistic paradigm)和认知处理范式(CP/cognitive processing paradigm)的口译研究也和IT范式一样,关注口译过程的信息处理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NL范式和CP范式多采用自然科学的数学统计法,对口译过程进行量化分析;而IT范式多采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个人的直觉感受对口译过程进行思辨研究(intuitive speculation),并提出假说、建立解释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Franz Pochhacker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借鉴目的论(skopos theory)和翻译准则(translation norms),创立了口译研究的目标文本产出范式(TT/target-oriented text production paradigm,也称作通用口译学范式),重点讨论口译质量标准和译语语篇功能问题。

随着公共服务类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的兴起,一些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投向了口译产品、口译员工作表现、口译与社会等领域,创立了口译研究的对话语篇互动范式(DI/dialogue discourse-based interaction paradigm)。

c) 释意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翻译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理论研究,而释意学派的研究工作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它提出的意义、意义单位、释意和认知补充等概念,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等,就是针对口译认知心理过程所作的高度抽象的纯理论性探索。

而释意学派针对会议口译教学提出的职业化口译办学模式,则是把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实践的典范之作。

d) 释意理论是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释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视口译为一种交际行为(过程)而非交际结果(译员表现、译语质量),为此它反复强调: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认识为会议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课程设置、交同传训练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启示,构成了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

e) 释意理论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机器翻译遵循的是形式推导的数学逻辑,主要对文本进行语义句法分析。

而释意理论告诉我们:翻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符号。

此外,机器是按照句子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翻译的,而译员对文本的处理却不是线性的。

翻译机器无法通过认知补充来消除句子结构的歧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要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就要把机器迅速建立起语言结构对应的能力同译员有效的认知补充能力结合起来,使译员和翻译机器在译前、译中和译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翻译工作。

6.口译教学实践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涵盖:信息的接收、记忆和笔记、语篇分析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应急策略等。

记忆是同理解相联系的,理解以后的记忆是译员最根本的记忆方法。

译员记下的不是他接受的原始信息,而是经过分析后的意义。

口译笔记的特点及原则:第一,理解为基础。

口译笔记绝对不等同于速记。

笔记是在理解基础上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需要提示自己的重点、逻辑联系、细节等。

第二,记忆为主,笔记为辅。

笔记只是记忆的辅助手段,因此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大脑记忆上。

口译和笔译的共同点是:摒弃语言层次的表达,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对原讲话者或作者的思想进行表述。

口笔译的不同点是:口译不容许进行语言分析,也不能重新听讲话内容。

听过讲话后,要么立即抓住意义进行表达,要么张口结舌、使得听众无法理解。

在口译中,应避免啰嗦,要翻译所有内容,但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对讲话内容加以评论,或用自己的思想替代讲话者的思想。

口译是一种即时、动态、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特点可概括为:1) 即时性;2) 达意性;3) 认知性②。

口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口译不能照搬笔译的标准。

吉尔的口译模式1.作者简介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跨学科实证研究最著名的代言人,来自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口译界知名教授,吉尔教授是世界公认的最顶尖口译研究学者之一,现任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拥有日语和语言学的双博士学位。

发表文章多达190篇,著有《国际会议口译研究》和《翻译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式》等8本学术专著,且身兼《Meta》和《Target》等学术期刊的客席编辑。

2.研究视角:口译的分解技能研究口译作为一种可分解学习的技能:口译能力口译表现Gile以口译过程为中心,重点分析了口译过程所需要的技能,强调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Comprehension)=KL+ELK+A (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nalysis),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Gile 还指出,在这里的等号并不意味着等量,而是指语言知识和语言以外知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加号是指前二者相互作用而得到的附加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