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本文档旨在提供农业昆虫学复资料,包括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和背景,以及复资料的目的和结构。
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和背景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中与昆虫相关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昆虫对农作物的影响、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互动、昆虫与农业健康的关系等。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损失、优化农业生产等。
复资料的目的和结构本复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复农业昆虫学的相关知识,并准备相关考试或学术项目。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农业昆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农业昆虫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农作物与昆虫互动:探讨农作物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益处、农作物对昆虫的影响等。
农业昆虫学的应用:介绍农业昆虫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昆虫害虫管理、昆虫与农作物的生物防治等。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进展:概述农业昆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新的昆虫害虫防治策略、农作物与昆虫互动机制的深入研究等。
本资料将提供清晰的解释、实例和图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农业昆虫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它还提供一些联系题和思考题,供读者进行复和自测。
希望本复资料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复农业昆虫学的知识,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本部分将介绍昆虫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内容。
分类系统昆虫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下的一个类群,根据其形态、生态和进化关系,可以将昆虫分为以下几个目:鳞翅目(鳞翅类昆虫):包括蝴蝶、蛾子等。
它们的前翅上具有鳞片,触角呈丝状。
直翅目(蜻蜓类昆虫):包括蜻蜓、蝉、螳螂等。
它们的前后翅一样宽大,触角细长。
半翅目(蚜蚁类昆虫):包括蚜虫、白蚁等。
它们的前翅粗厚,后翅膜状,触角具有膨大的节。
鞘翅目(甲虫类昆虫):包括甲虫、锹甲等。
它们的前翅呈硬壳状,可以保护柔软的后翅。
主要特征昆虫的外部形态具有一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类和鉴别:外骨骼:昆虫的身体表面由硬壳覆盖,称为外骨骼。
它提供了支撑和保护作用,并限制了身体的扩张。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及答案

试题六一、名词解释(20分, 每题2分)1)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3)补充营养;4)开放式循环;5)神经元;6)世代交替;7)通风作用;8)突触传导;9)内激素;10)授精二、单项选择题(20分, 每题0.5分)1. 蝉的头式为○①下口式②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2. 蓟马的口器属于○①锉吸式口器②咀嚼式口器③虹吸式口器④嚼吸式口器3. 蚜虫的口器属于○①双刺吸式②刺吸式③刮吸式④锉吸式4. 螽斯的口器属于○①咀嚼式②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5. 蚊子的口器属于○①舐吸式②虹吸式③刺吸式④嚼吸式6. 昆虫触角类型的变化多发生在○①柄节②梗节③鞭节④索节7. 家蝇的口器属于○①舐吸式②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8. 蝗虫的头式为○①下口式②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9. 蝉的触角为○触角①丝状②刚毛状③具芒状④羽状10. 蜜蜂的口器属于○①咀嚼式②刺吸式③虹吸式④嚼吸式11. 蝽象的口器属于○①刺吸式②锉吸式③舐吸式④咀嚼式12. 粉蝶的口器属于○①刺吸式②舐吸式③虹吸式④嚼吸式13. 蝼蛄的前足为○①抱掘足②开掘足③捕捉足④跳跃足14. 枯叶蛾的连锁器是○①翅轭型②翅缰型③翅钩型④翅抱型15. 鳞翅目昆虫后翅前缘基部发生的一根或几根硬鬃叫做○①翅缰②翅缰钩③安缰器④平衡棒16. 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 这就是○①脉序②翅肋③翅脉④翅气管17. 昆虫的盾间沟位于○上。
①头部②背板③腹板④侧板18. 把前脊沟与前盾沟之间的骨片叫○①端骨片②盾片③前盾片④后盾片19. 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 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
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来的纵脉分出来的, 而是游离的, 或者仅以横脉与毗邻的纵脉相连, 因此称这些脉为○(①副脉②系脉③闰脉④缘脉20. 低等蛾类的连锁器叫○①翅轭型②翅缰型③翅钩型④翅褶型21 家蝇的蛹为○①离蛹②被蛹③裸蛹④围蛹22. 在翅脉命名时将第一径脉写成○① 1R ② 1r ③ R1 ④ r123. 在各类昆虫中各有其独特的翅脉分布型式, 这叫做○①脉序②脉型③脉式④脉纹24. 螳螂的前足为○①步行足②开掘足③捕捉足④跳跃足25. 蜜蜂的后足为○①抱握足②跳跃足③游泳足④携粉足26 昆虫胚胎发育的三个连续阶段顺序是○①多足期, 无足期, 寡足期②无足期, 寡足期, 多足期③原足期, 多足期, 寡足期④寡足期, 原足期, 多足期27 一个新个体昆虫(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①一化性②多化性③一个世代④多个世代28. 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 当不良环境解除时, 就可恢复生育的停育现象叫○①滞育②休眠③越冬④越夏29. 由环境条件直接引起,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时, 仍不能恢复生长发育的停育现象叫○①滞育②休眠③越冬④越夏30. 昆虫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 也就是说, 滞育可出现在不同的世代。
农昆复习题

农昆复习题《农业昆虫学》复习题(总论部分)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2. 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二、问答题1. 昆虫在地球上繁盛的原因是什么?2. 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或昆虫对人类“益”与“害”的表现方面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一、名词解释蜕裂线、口器、翅室、翅脉、脉序、伪脉、螯针、伪产卵器、尾须、体壁、蜕皮二、简答题1. 简述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2. 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
3. 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各类型举出1-2 种代表性昆虫。
4.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其各自功能如何?5. 学习触角的类型有什么意义?6.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的代表昆虫。
7. 简述典型咀嚼式口器的结构特点。
8. 简述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9. 了解昆虫的口器类型和构造与害虫的防治关系。
10. 成虫胸足分为哪几节?11. 常见的成虫胸足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12. 昆虫的翅分为哪些类型?13. 一般将翅分为哪些缘、角和区?14. 根据翅的质地和被物的不同,可将翅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以通用的假想脉序为例,说明其上的纵脉,并用字母表示。
15. 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构造。
16. 幼虫腹足由那几部分组成?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类幼虫有何区别?17.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分为那三部分, 简述表皮层的层次组成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18.简述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的涵义三、问答题1. 论述昆虫的口器类型和构造与害虫的防治关系。
2. 论述体壁构造和化学防治的关系。
第三章昆虫内部器官一、名词解释血腔、滤室、马氏管、开放式的循环系统、气门、神经元、神经、反射弧、受精、授精、激素、昆虫激素,信息素,性信息素,种间信息素,利己素,利它素。
1. 昆虫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组织结构和功能有何不同?2. 举例说明昆虫消化道与食性的适应性。
那些昆虫具有滤室的结构,其结构和功能如何?3. 昆虫的排泄系统有何功能?其主要的排泄器官和组织有那些及其功能。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虫的头式,也称为昆虫的口式,表示昆虫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所指方向。
2、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下,头与虫体纵轴成直角。
3、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前,头与虫体纵轴成钝角或平行。
4、后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后,头与虫体纵轴成锐角。
5、口器(mouthparts or feeding apparatus),昆虫的取食器官。
6、开掘足,昆虫的足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呈铲状,便于掘土。
7、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
同时第一跗节也特别膨大,内侧具多排横列刚毛,形成花粉梳,用以梳集花粉,形成携粉足。
8、翅脉,气管在翅面上的加厚,起支架作用。
9、脉相,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相。
10、模式脉相,也称康尼脉系,昆虫学家康斯托克(Comstock)和尼特姆(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的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11、纵脉,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
12、平衡棒,昆虫的翅退化为小形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称为平衡棒。
13、翅连锁器,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相互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效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翅连锁器。
14、两性生殖,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6、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
17、多胚生殖(polyembryony),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农业昆虫学重点

名词解释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业害虫及其环境、害虫防治的理论及技术、,是防减虫灾的科学2.农业昆虫:能引起农作物或农产品受害或对农业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小动物,多指有害昆虫和螨类,也包括蜗牛和蛞蝓3.虫害:当害虫危害农作物、农产品及农业生产时就构成了虫害4.虫灾: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某阈值,造成的损害或损失超过一定水平时,就形成了灾害,即虫灾。
5.经济阈值:害虫种群达到某一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防治害虫密度继续增加到经济受害水平。
6.防治指标:通常我国把经济阈值作为防治指标,常用害虫密度和损害率来表示7.经济损害水平: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和经济损害允许的虫口密度8.IPM: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则,选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将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较长期地稳定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9.植物检疫:为预防和延迟植物病虫害在它们未发生的地区定殖而对货物的流通所进行的法律限制10.农业防治:建立最优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根据害虫作物环境天敌间关系,综合利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的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天敌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抑制或杀灭害虫,以达经济安全有效控害,获得优质高产作物的目的。
11.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生物、天然产物及其它生物技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使之不成灾的防治方法。
12.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除害虫,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13.物理防治:利用物理因子和器具机械防治害虫的方法14.害虫生态对策:害虫种群进化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15.危险生育期:最有利于害虫入侵危害,作物自身抵抗力最弱,受害后对其生长、产量影响较大的作物生育期。
16.地下害虫: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近地面根茎的一类害虫。
17.杂粮作物:除稻类、小麦之外的其他粮食。
18.害虫种群密度:作物上单位样方的发生量。
19.偶发性害虫:个别年份因自然控制力量被破坏或气候不正常或人们治理措施不当致使害虫种群数量爆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20.关键性害虫: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损害水平,对资源产量造成相当损害的害虫。
农业昆虫学整理

农业昆虫学整理第一章绪论普通昆虫学:研究昆虫的基本特性和基础知识的学科,有五个主要分支包括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的基本特征1. 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隶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体躯分节、体节生有成对附肢、体被外骨骼、开放式血液循环2. 昆虫纲的特征体躯分3个体段、胸部生有3对足、成虫生有2对翅、头部生有1对触角、变态明显【蛛形纲】无触角,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有4 对行动足。
包括蜘蛛、蜱、螨和蝎子等。
【唇足纲】体躯分为头部和眮部(胸部+腹部)两个体段,头部具1 对触角,眮部每体节具 1 对足,其中第 1 对足特化成毒爪。
包括蜈蚣、蚰蜒等。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生物的变异性,主要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
昆虫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昆虫繁盛的表现特点:分布最广、历史久远昆虫繁盛的原因:有翅善飞、相对体小、繁殖力强、适应力强、变态发育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使生物资源持续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昆虫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在生物区系中举足轻重,对于物种数占生物多样性近一半的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尤为重要。
常见农业害虫约1万种,林木害虫约400种。
害虫:农林害虫、卫生害虫益虫:传粉昆虫、药用昆虫、天敌昆虫、食用昆虫、腐生昆虫、文化昆虫分节依据。
胚胎期出现过1对附肢、1对体腔囊和1对神经节。
体躯一般由18~20个体节组成;体节间以节间膜相连。
体节的构造:多圆筒形,一般分4个体面:背面、腹面、两个侧面。
体壁骨化为外骨骼,形成背板、腹板和侧板。
骨板被膜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骨片。
体壁内陷形成内骨骼;体表生有刺、毛、瘤等。
分节方式初生分节:相邻体节以节间褶为界,两褶之间为一个体节。
分节方式与胚胎期一致,形成的体节称初生节。
后生分节:节间褶骨化,向里形成内脊,褶前形成节间膜。
农业昆虫学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作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或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
亦称土壤害虫。
2、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有关环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民有的适当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4、防治指标:是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
5、植物检疫: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6、虫害与害虫:虫害:害虫的取食产卵等行为造成了农作物的经济损失;害虫: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或对人类的经济利益造成危害的昆虫,通称为害虫。
7、隔年羽化现象:小麦吸浆虫的出土、化蛹需要一定的适度,从这个角度去答题:小麦吸浆虫当越冬幼虫破茧上升或化蛹羽化期间,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15%时,便不破茧或化蛹、羽化。
而适时过后既是条件再好,当年不再化蛹羽化的现象。
称为隔年羽化现象。
8、种: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不完整(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在生殖上与其他相似群体相隔离,并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拥有一定的遗传基因型、表现型,是生物进化和分类的基本单位。
)9、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
10、多胚生殖:指1粒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 1个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1、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后代个体。
12、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的时期,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
13、化蛹:末龄幼虫脱皮叫化蛹。
14、世代交替: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这一过程重复出现称为世代交替。
最新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1.下面 C 不是我国害虫防治不同阶段。
A. 无公害阶段B. 有公害阶段C. 解除公害阶段D. 农业防治阶段2.昆虫的口器类型中错误的是 A 。
A. 刀子式B. 咀嚼式C. 刺吸式D. 虹吸式3.对害虫发生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 具备有效的虫源B. 具备适宜环境条件C. 害虫发生期与作物危险期吻合度D. 具备抗药性4.下面叙述中不属于昆虫不完全变态类型的是 B 。
A. 渐变态B. 增节变态C. 半变态D. 过渐变态5. A 成虫喜食蔬菜幼嫩植株叶片,特别是幼苗期,被害造成缺刻孔洞甚至断垄缺苗。
A. 黄曲条跳甲B. 萝卜蚜C. 黑点蚧D. 红蜘蛛6.下面害虫中具有迁飞性的是 A 。
A. 粘虫B. 金龟子C. 吹绵蚧D. 菜青虫7.能昼伏夜出为害蔬菜苗的害虫是 B 。
A.烟蚜B.小地老虎幼虫C.柑桔全爪螨D.锈螨二.判断题1.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昆虫纲特征是躯体分段不明显,没有头、胸、腹节之分。
(×)3.螨类特征是成虫体躯明显地分为头、胸、腹。
(×)4.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5.蛴螬类是指所有鳞翅目昆虫幼虫的总和。
(×)6.农业害虫指能引起农作物或农产品受损害或对农业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小动物,如:有害昆虫和螨类及蜗牛、蛞蝓等。
(√)7.福建水稻主要害虫有螟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其中,水稻螟虫、稻飞虱为害较为严重,是水稻害虫防治的重点。
(√)1.羽化:末龄若虫蜕皮或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的过程2.昆虫体长: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含头部所着生的触角、口器和腹末的尾须及外生殖器的长度3.蚁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初孵幼虫4.翅展:具翅昆虫两翅充分展开时(前翅内缘与身体纵轴垂直),两翅尖间的距离或直线长度5.卵胎生:指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繁殖方式6.幼体生殖: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的繁殖方式7.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体形、生境、食性等相似,为渐变态,幼虫称为若虫8.半变态:行半变态昆虫的幼虫与成虫期生境不同,幼虫期水生,体形器官、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为等与成虫不同,幼虫称为稚虫9.经济阈值: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10.生物防治:广义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害虫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从而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农业害虫发生特点:(1)种类多(2)数量大(3)危害中(4)成灾频繁二、农业害虫防治的历史:(1)、早期的综合防治阶段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 自然防治到综合防治(2)、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系列有机氯杀虫剂(1939年滴滴涕谁发明的?),人们认为只要应用这类杀虫剂,害虫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三R”:①抗性resistance②再猖獗resurgence③残毒residue《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3)、综合防治(治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三、农业害虫新动态:(1)一些长期得到控制的历史性害虫再度猖獗。
(2)一些历史上的次要害虫如棉铃虫、稻飞虱、麦蚜、稻纵卷叶螟、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农业构成了新的威胁。
(3)以前未报道过或从国外传入的检疫性害虫不断出现。
(4)经济作物、园林花卉虫害问题突出。
四、农业害虫构成为害是害虫、环境和寄主作物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植物相(农作物)单一化了(2)营养联系从而被削弱或消失(3)中断了部分物质和能量的自然交换过程(4)农业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由以上总结可以说:农业生态系具有以下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在时、空变迁中是不连贯的,物质循环需要不断补充;由于作物种群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引起生态系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
所以,它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态系。
八、害虫种群的增长规律:某一特定时期的昆虫种群数量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的结果。
九、自然控制:如果环境条件不发生剧烈地变化,昆虫的虫口密度一般不会急剧升、降或灭绝,而是以平衡密度为中心来回波动,这一过程称为自然控制。
十、昆虫种群的自然增长:、1、在无限环境中的几何增长(指数增长):(1)早在马尔萨斯和达尔文时期,人们就已经指出许多生物在无限的资源供应条件下,种群数量能够按照指数方式增长(2)x代表在任何时刻(t)的种群数量的量度,b为瞬时的出生率,d为瞬时的死亡率,r或(b-d)为种群在t时刻的瞬时增长被称为内禀增长力2、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在自然界,种群常生存于资源供应有限的条件下,当种群增长达到其资源供应状况所能够维持的最大限度的密度,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K时,种群将不再继续增殖而稳定在K值左右dx/dt=0。
这就是“S”形曲线。
它表现为种群的增长最初时较慢、十一“S”曲线假定: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之间的差距称为环境阻力十二、限制昆虫种群增长的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2)非生物也能素。
十三、害虫的生态对策:昆虫及其它生物种群在这些生境中,经自然选择,获得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而向着不同方向进化Macarthurh和Wilson(1967)用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一词表示不同的进化方向,将昆虫分为r-类害虫(r-pests)和k-类害虫(k-pest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害虫(intermediate pests)等3种类型。
、十五、生态对策在害虫防治上的意义:使用农药防治,收效快,灵活性大,易于对付r-类害虫的大发生。
k-对策害虫:遗传防治是最适宜的。
最适当的对策是耕作栽培防治和抗虫品种的应用。
就是生物防治最适合于对付中间类害虫。
十六、害虫对作物的经济危害:害虫对作物的经济危害包括直接的、间接的、当时的、后继的等多种。
十七、作物受害损失估计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住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不知道害虫为害农作物对产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指标,对害虫的数量预测或采取的防治措施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因此,对作物受害损失做出精确的估计,是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的基本依据。
测定产量损失的基本方法:(1)田间调查(2)模拟试验(3)人为接虫控制危害的试验十八、经济损失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1)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简称EIL定义为:“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2)经济阈值简称ET 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
经济阈值只是接近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的一个虫口密度,以便用于确定害虫防治适期。
十九、即防治指标具有特定性,不具有广泛性。
二十、研究防治适期的原则:(1)应以防治费用最少,而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标准。
(2)以害虫的虫态而言,一般在低龄幼虫(若虫)期为防治适期,在发生量大时,更应如此。
(3)从“灭害保益”出发,其防治适期应尽可能避开天敌的敏感期,以利保护和发挥天敌的持久控害作用。
二十一、1、什么是害虫:所谓害虫是与人类争夺某些资源,降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质量或价值,影响了人类的经济利益的昆虫。
二十二、平衡位置EP:在自然条件下,害虫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种群密度。
2、害虫的类别:(1)非害虫(2)偶发性害虫(3)主要害虫(4)关键性害虫二十三、推测害虫种群在时间和空间的数量动态与作物受害程度趋势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1.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分类:(1)发生期预测(2)发生量预测(3)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2. 按预测预报时间的长短分类:(1)短期预测(2)中期预测(3)长期预测预测方法:1、发生期预测(1)历期法(2)期距法(3)物候法(4)有效积温法有效积温法每种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均需积累一定量的有效温度,即有效积温(K)(K=D(T-C))。
1、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 有效积温为45.3日度, 预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20℃,计算多少天后幼虫孵化?解:45.3/(20-13.1)=6.56(天)答:6-7天后幼虫孵化。
2、要求20d后释放广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已知广赤眼蜂卵发育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176.40日度,求培养广赤眼蜂卵恒温箱应设为多少℃?解:176.40/20+9=17.82℃答:培养广赤眼蜂卵应放在多少17.8℃恒温箱中、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农业害虫防治5大方法,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植物检疫定义及重要性植物检疫:就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
过去又称为“法规防治”1、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1)人为传播(2)危害严重难以根除(3)局部分布2、疫区3、非疫区二、农业防治的措施1、调整耕作制度(1)合理的作物布局(2)合理的轮作(3)合理的间作套种(4)耕作改制(避害)2、深耕土地与晒土灭虫3、科学播种4、合理施肥与灌溉5、加强田间管理6、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种植抗虫品种的优点: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自然天敌,可避免化学农药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
(一)天敌昆虫1、天敌昆虫的种类天敌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大类。
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一般一生要求捕食多个捕食对象,2、天敌昆虫的利用途径(1)保护利用(2)引进和移(3)殖繁殖与释放(二)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生动物和线虫等(三)物理机械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法:一、人工机械捕杀二、诱杀1、灯光诱杀2、趋性诱杀3、潜所诱杀4、植物诱杀5、谷草把诱集粘虫产卵,用杨树枝诱集棉铃虫成虫。
化学防治法:三、如何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行之有效的措施):①控制使用农药,尽量考虑少使用化学农药;②合理选择农药③合理使用农药④发展无公害农药害虫综合治理1975年在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制定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地下害虫: 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等)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亦称土壤害虫。
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根蛆等的为害最为重要。
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1)寄主范围广(2)生活周期长(3)与土壤环境关系密切(4)危害时间长,防治比较困难(5)种类丰富(6)春秋两季为害重特别是春季造成大量种苗死亡。
地下害虫调查与防治:常用的调查方法1、挖土调查法2、灯光诱测法3、食物诱集法4、糖醋盆诱集法5、目测二、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1、耕翻土壤,实行精耕细作2、合理轮作倒茬3、合理施肥4、适时灌水5、精选种子,适时早播(二)生物防治(三)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2、人工捕杀(四)化学防治1、种子处理2、土壤处理3、毒饵诱杀4、药液灌根5、堆草诱杀6、药枝诱杀7、喷雾法我国的五种类型蝗区:(1)滨湖蝗区(2)河泛蝗区(3)内涝蝗区(4)沿海蝗区(5)热带稀树草原蝗区东亚飞蝗形态特征: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两侧常具棕色纵纹,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胫节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
(二)东亚飞蝗的主要习性:1、取食下午4时至日落前食量最大,2、产卵成虫产卵多选择植被覆盖度25%~50%,土壤含水量10%~22%、含盐量0.2%~1.2%,且结构较坚硬的向阳地带。
3、群聚迁移或迁飞4、飞蝗的变型群居型或散居型群居型的脂肪体多,水分少,运动器官较发达,新陈代谢强,能适于迁飞,但卵巢管少而小,产卵少;而散居型则相反。
因此,两型的相互转化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调节和种的繁衍生存。
蝗虫综合防治:一、蝗虫防治方针和策略:1959年农业部“改治并举,根除蝗患”。
1964年5省治蝗会议“改治并举,群众路线,勤俭治蝗”。
1973年12月在北京召开6省治蝗工作会议工作方针修订为“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
防治策略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
主要的战术是“带药侦察,巧打出土,猛攻主力,彻底扫残”。
二、具体防治措施:1、兴修水利2、垦荒种植3、保护利用天敌4、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减少蝗区面积5、药剂防治6、人工灭蝗小麦害虫:麦芽的防治方法⑴农业防治⑵扩大药剂拌种面积⑶合理保护利用天敌⑷药剂防治小麦皮蓟马:(2)化学防治在小麦孕穗期,大批蓟马飞至麦穗产卵为害,此时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
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
玉米螟:习性—卵、幼虫、蛹:刚孵出的幼虫群集于卵壳上,有取食卵壳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