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合集下载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机
• 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NRS 2002≥5分,NUTRIC≥6 分),若48~72 h内EN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及蛋白质 的 60% 时,建议给予SPN。
• 对于胃肠功能严重障碍且不能使用 EN 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建议尽早启动 PN。
• PN 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多由于静脉导管、肠源性和配置过程 污染,规范选择导管途径和标准化维护、尽可能恢复肠内喂 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举措。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无益。 • 较长时间PN治疗易发生PNALD,尽早启动肠内喂养、优化
PN 处方、控制感染及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是防治的重要方法 。
• 为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过高热量及过量葡 萄糖的摄入,适当调整 PN 处方,如使用中/长链或结构脂 肪乳剂或鱼油脂肪乳剂。
•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口进食或经胃肠道支持喂养 ,补充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均可减少肝功 能损害的发生。
肠外营养(PN)的停止时机
• 持续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的风险就越大。
肠外营养(PN)的输注途径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置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的水平 ,右侧入路优先于左侧入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单腔静脉导管可降低导管阻塞或感染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风险较低,
感染性并发症较少,是较长时间 PN 输注的主要途径。
肠外营养(PN)相关感染性并发症
肠外营养(PN)的配制方法
• 与单瓶输注相比,“全合一”PN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相关感染风险,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是PN建 议的应用模式。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
与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相结合的联 合营养支持方式,目的在于支持肠功能。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肠外营养支持
• 一旦病人胃肠道可以安全使用时,则逐渐减少乃至停止PN支持,联 合肠道喂养或开始经口摄食。
• (二)禁忌证 • 1. 早期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阶段或存在严重水电解质与酸
肪双能源共同供能为首选,其比例应根据病人的代谢状况、疾病特点 等确定。糖与脂肪热量比可为3∶2或1∶1,即糖在非蛋白质热量中比 例为50%~60%左右,脂肪为50%~40%左右。 • (2)蛋白质供给量:蛋白质1~3g/(kg·d),因为蛋白质的含氮量 为16%,即摄入1g 氮约需6.25g蛋白质;在补充蛋白质时,必须给予 适当的非蛋白热量(糖和脂肪),以避免蛋白质作为热量被消耗。经 典的热氮比为100~250kcal∶1g氮。在严重应激下,热氮比应适当缩 小,(100~150)∶1。
蛋白质水平敏感而重要的指标。测量方法为:收集病人24h尿,测定 肌酐量,连续3d,算出平均值,除以相同性别身高的正常人排出肌 酐的标准值,即得CHI。评定标准为>90%为正常。临床应用尚有困 难,因为CHI受年龄、疾病的影响,且我国尚未建立健康成人的标准 CHI。 • (3)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NB):是营养治疗期间判定营养 支持效果与组织蛋白质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比较每日摄入的氮 量与排出的氮量称为氮平衡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2. 皮褶厚度(thickness of skin-fold,TSF) 反映体内脂肪储备量 。临床上常用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其测量方法为:被测者上臂自然下 垂,取尺骨鹰嘴至肩峰连线中点,测量者用二指紧捏此处的皮肤及皮 下脂肪并向外拉,使脂肪与肌肉分开,以卡尺测量皮褶的厚度(mm ),卡尺的压力为0.098kPa,卡尺应固定接触皮肤3s后再读数,一 般要求在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图13-1)。成人 平均理想值为男12.3mm,女16.5mm。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BEE=基本能量消耗(kcal)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岁)
公式计算法
因素
体温升高(>37℃,每1℃)
增加量
12%
严重感染/败血症
大手术(近期) 烧伤 ARDS
10%~30%
10%~30% 50%~150% 20%
简易估计法
主要估计能量和氨基酸的需求 与体重和应激状态有关
20%力能 MCT
500
1000 460
1000 18
100
11.4%乐凡 1000 命
50%葡萄糖
水乐维他 维他利匹特 安达美 格利福斯 力肽
500
10 10 10 10 100
1000
1000
250
1439
5.6
总量
2140
2460
2000
18
250
100
1)-14
卡文、卡全配方表
卡文1440ml 卡文1920ml 卡全2053ml 卡全1026ml
经皮内窥镜留置胃管,空肠管
EPJ
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
鼻胃管
鼻空肠管
胃减压空肠管
营养输注方式选择
推注 重力滴注
连续泵喂养
小肠内喂养: 始终采用泵喂养方式 !!
管饲营养的投给方式
操作方法 适用范围 患者耐受 程度
难以耐受
优点
缺点
一次投给
每次200ml,每日 6 ~ 8次
鼻胃管饲 胃造口管 饲
危重病人, 耐受性好 空肠造口 管

减少肠道营养并发症
厕所使用中
腹泻的原因及处理
开始喂养速度太快
无论什么时候,喂养速度应缓慢增加! 对长期未实施口服或肠内营养的患者,起始喂养 速度应更慢 应采用喂养泵持续喂养!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常见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
~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非常常见,曾报道发生率最高可达到40%,并且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相关。 Malnutrition is preval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has been reported as being as high as 40%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营养支持 治疗的意义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损伤的 分解代谢反应
改善消化道结构
改善临床结果
降低并发症率
缩短住院期
减少相关花费
Heyland DK et al, JPEN 2003; 27(5):355-373.
营养评估的方法
主观症状和体格检查:食欲、有无进食和吞咽困难、味嗅觉异常、腹胀腹泻等 人体测量:体重、体重指数、皮褶厚度和臂围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30g/l)、净蛋白利用率、肌酐身高指数、3-甲基组氨酸、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的管理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 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其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肠内营养的管理
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以下措施有助增加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对肠内营养耐受不良(胃潴留>200ml、呕吐)的病人,可促胃肠动力药物 肠内营养开始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 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 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营养支持的原则和途径
(一)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原则 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发生应激后24~48小时开始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而后期的营养支持则是促进患者康复。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是在重症病情下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以维持高代谢和高能耗状态,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在危重患者中,营养支持是一项复杂而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促进康复。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足够的能量:危重患者代谢速率相对正常人增加,急性期和康复期的能量需求很高。

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评估每日能量需求,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供给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

2.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的基本物质,对危重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患者在急性期和康复期均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保持氮平衡和支持免疫功能。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情况,评估每日蛋白质需求,通过静脉或肠道途径供给合适的蛋白质。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水和电解质的稳定是维持细胞功能和生理平衡的关键。

危重患者由于高能耗和高代谢率,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经过严密观察和检测,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确保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危重患者的消化功能通常受损,可能无法经口进食,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供给营养。

如口服、胃肠道、肠外等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逐步增加营养支持的速度,以避免过度负荷和消化系统的不适应。

5.个体化营养支持:危重患者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不同的病情和代谢状态需要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在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多学科合作: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由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如医生、营养师、护士、药师等。

各学科应密切协作,及时进行营养评估、调整和监测,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主要包括提供足够的能量、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个体化营养支持以及多学科合作。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1)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1)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1)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
对于危重症病人而言,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体力,抵抗疾病,缩短住院时间。

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仍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营养支持的意义
危重症病人的身体代谢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失去了正常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功能,导致身体质量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而营养支持能够通过提供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维持身体稳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营养支持的方式
营养支持有多种方式,包括口服、经胃肠管、经静脉等,具体的选择应考虑患者病情、肠功能情况、血糖控制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口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吸收障碍等患者,需要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3. 营养支持的目标
营养支持的目标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的补充,以维持身体的内外平衡。

4. 营养支持的实施
营养支持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配合,由医生、营养师、护士等共同制定并执行计划。

在实施中需要注意营养支持方案的个性化制定,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疾病特点、治疗情况等为依据,细心观察患者的口服情况、肠道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营养支持方案。

总体来说,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沟通。

遵循营养支持的相关指南和规范,个性化制定营养方案,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才能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让患者尽快康复离开医院。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是急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合理的营养途径,给予合适的营养底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尽可能早启动、尽早达到合适的营养治疗目标量,可改善患者负氮平衡等内环境紊乱,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的肠源性感染,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应激期,恢复免疫功能,最终改善病情和预后。

一、适应证对于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均应进行住院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适用于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3分),且短期内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能满足机体最低需求者。

二、禁忌证1.营养支持治疗无绝对禁忌证。

2.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禁忌证包括: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急性期、发现患者产生严重肠内营养不耐受并发症时。

3.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禁忌证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肝功能障碍、生命终末期无救治价值、完好的胃肠道功能存在等。

三、操作步骤(一)营养时机的选择急危重患者应尽早启动营养支持治疗。

因患者处在急性应激期,分解代谢加剧,及早进行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体内负氮平衡等内环境紊乱状态,且早期肠内营养(入ICU的24~48小时内)可防止胃肠黏膜萎缩,维持肠道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移位。

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要较大程度的循环支持包括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或联合使用大剂量液体或血制品来维持细胞灌注,肠内营养需暂停,直至患者充分复苏和(或)稳定后。

如果患者在此次发病之前身体健康、无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并且肠内营养无法实施时,静脉营养可在住院7天后开始。

如果患者入院时存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且肠内营养无法实施,应该在入院后尽早开始静脉营养和充分的液体复苏。

(二)营养途径的选择急危重患者首选肠内营养途径,因为相对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降低细菌移位风险,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且还具有费用低、感染并发症少等优势。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健康护理·57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周“吃”在中国人的心中可算头等大事,ICU的医护人员也会经常面临家属的疑问,“医生,我们要送啥吃的来给病人呢?”“多输点营养液吧,输的营养比吃的效果好”。

这些问题就涉及了ICU的一个关键性治疗——营养支持,这在危重患者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日趋多样化,本文将介绍ICU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相关问题,希望可使广大群众对此有一定了解。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系统代谢紊乱的问题,机体在营养状况下降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危重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保证组织器官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同时能利用营养素的药理学作用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各类并发症,继而对疾病的转归及病情进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必要环节。

那么,营养支持量是不是就越多越好呢?正如本文开头很多家属提到的那个问题,“多输几瓶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包括肠内营养支持(EN)和肠外营养支持(PN),传统的营养支持以PN为主。

随着营养支持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经鼻胃管、经鼻肠导管、必要时经胃肠造口的EN成为主要营养支持途径,利用EN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与PN 相比,EN在安全性、费用、营养支持效果等方面优势显著。

因此,只要患者胃肠道58消化吸收功能,就可考虑将肠内营养支持(EN)作为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但是当患者对EN存在相关禁忌证时,则需要以PN途径为主。

如患者存在肠道缺血、肠梗阻等症状时,采用EN会造成肠管的过度扩张,甚至引发肠穿孔及坏死等问题;如患者存在腹胀等问题,采用EN可导致腹压升高以及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在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发表时间:2017-08-22T16:19:30.6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9期作者:许莉
[导读] 随着营养支持治疗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上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对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南昌 330009)
【摘要】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一直是临床探讨的热点话题,其中营养支持治疗是重要的措施,可帮助恢复身体机能,减少并发
症,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等。

而营养支持治疗并非盲目进行,需要遵循一般原则,选择合适的时机,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方案,探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对该领域的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危重症;营养支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77-02
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外科危重症的患者而言是一项关键性的治疗措施[1]。

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的营养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身体机能。

胃肠外科危重症的类型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严重腹腔感染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等。

临床上如何科学的给予营养治疗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分析
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基本上不能经口进食的,面对这种情况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

当前的营养治疗不仅仅局限
在热量的提供以及正氮平衡的恢复上,同时还包括新陈代谢的调理以及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等。

营养支持治疗既可以给予患者机体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进而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对患者的内分泌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

总之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治疗是大有裨益的。

2.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分析
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在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时除了需要坚持一般性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其它各类事项。

毕竟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其胃
肠道的解剖结构以及功能都相对复杂。

2.1 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对于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而言,首先需要维持患者的机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性平衡[3]。

在复苏早期以及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
患者的机体基本上是出于低灌注的状态,往往会存在细胞缺血以及功能性障碍等各类状况。

此时是不应该给予任何的营养物质的,因为任何的营养物质都会造成患者机体代谢的紊乱,进而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也就是说营养支持治疗是需要找准时机的,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患者葡萄糖输液即可。

2.2 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功能状况
在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4]。

针对有严重肝功能障碍以及高血压的患者
不可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必须使各项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才可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针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而言,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之前需要对喂养管末端的位置进行有效的评估,要保障胃肠道的完整通畅性。

3.胃肠营养支持治疗的科学有效途径
营养支持治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肠外营养治疗,另一种就是肠内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外周以及中心静脉的途径来对
患者的机体进行营养治疗的,肠内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喂养管的形式来进行营养的输入的[5]。

临床上的相关研究表明,肠外营养主要是与外科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肠内营养可以直接刺激肠粘膜上皮细胞。

这样可以有效的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3.1 肠外营养治疗途径
肠外营养治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中心静脉,另一种是经外周静脉[6]。

营养液浓度以及容量不高的患者适用于经外周静脉途
径,对于需要提供充足营养的患者则需要采用经中心静脉途径。

经中心静脉方式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经股静脉以及经颈内静脉等。

正常情况经锁骨静脉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有利于进行肠外营养治疗。

3.2 肠内营养治疗途径
肠内营养治疗途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胃途径另一种是经空肠途径。

经胃方式在反流误吸情况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应用的风险
比较小。

经空肠方式比较适用于不能耐受经胃营养以及反流误吸的高风险者。

4.结语
总之,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并非所有的患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营养支持治疗的。

因而在具体
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方案。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与措施。

另外,医护人员在对胃肠重症患者进行基础性的营养支持治疗时,还需要对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通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来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为有效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基础保障。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医学界对胃肠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虽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结果也不是特别的满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营养支持治疗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上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对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元元.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100-100.
[2] Moriwaki,Yoshihiro,Otani,Jun,Okuda,Junzo et al.Successful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a dysphagic patient with massive cirrhotic ascites and intrathoracic stomach us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J].Nutrition,2014,30(11/12):1456-1459.
[3]郁慧杰,朱建刚,沈鹏,等.针刺对危重症病人胃肠及免疫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1):16-19,23.
[4]詹雪,周宁.危重症患者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32):4329-4331,4342.
[5]刘朝晖,苏磊,廖银光,等.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与静息代谢目标值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4):198-200.
[6] Taylor,B.,Brody,R.,Denmark,R. et al.Improving enteral delivery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feed early enteral diet adequately for maximum effect (FEED ME) protocol in a surgical trauma ICU: A quality improvement review[J].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14,29(5):639-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