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关系1. 科学与艺术的定义与区别2.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概述第二章:科学的艺术表现1. 科学绘画的发展与特点2. 科学实验的艺术表现第三章:艺术中的科学元素1. 艺术作品中科学元素的体现2.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1. 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与创新2. 艺术对科学的启发与诠释第五章:我国科学与艺术的发展1. 我国科学艺术的历史回顾2. 当代我国科学与艺术的现状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阐述理论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和艺术,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速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小组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与艺术》2. 参考书籍:相关科学与艺术领域的著作3. 网络资源:科学和艺术相关的网站、视频等4. 实践活动材料:如科学实验器材、艺术创作材料等六、教学进程安排: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关系1-2课时第二章:科学的艺术表现2-3课时第三章:艺术中的科学元素3-4课时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4-5课时第五章:我国科学与艺术的发展2-3课时第六章:科学探究方法与艺术创作方法4-5课时第七章:科学报告与艺术表达3-4课时第八章:科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实践5-6课时第九章:科学与艺术的审美与评价3-4课时2课时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教学目的: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科学与艺术李政道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2、积累下列词语: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引入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和内涵。

2. 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3. 分析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3. 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2.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科学的发展与艺术的表现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1. 介绍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家的贡献。

2. 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流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流派。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科学家或艺术家进行研究,并写一篇介绍其贡献和影响的短文。

2.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意义和价值。

2. 理解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探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概念和特点。

2. 分析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意义和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并写一篇短文,阐述其意义和价值。

2.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艺术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2. 理解科学与艺术应用的实例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探讨科学与艺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2. 分析科学与艺术应用的实例和影响。

《科学与艺术》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兴趣

《科学与艺术》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兴趣

一、教案简介二、第一章:科学与艺术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 教学内容科学和艺术的定义。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科学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科学与艺术的定义。

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科学与艺术事件。

小组展示:学生选择的科学与艺术作品。

三、第二章:科学的力量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方法和过程。

2. 教学内容科学的重要性。

科学的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

科学的应用:技术、医学、环境。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演示:简单的科学实验。

项目研究:学生选择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

四、第三章:艺术的美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性和美感。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

2. 教学内容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的类型: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艺术的美学:形式、色彩、构图。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我们喜欢的艺术类型。

艺术欣赏:分析经典艺术作品。

创意实践:学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五、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在某些领域的交融。

引导学生认识这种交融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教学内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领域:电影、摄影、建筑设计。

交融的例子: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

交融的意义:创新、文化传播、教育。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我们熟悉的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案例分析:具体的交融领域研究。

小组展示:学生选择的交融作品。

六、第五章: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边界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与艺术探索边界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边界。

2. 教学内容探索科学与艺术边界的先驱者和项目。

跨学科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学生如何参与探索科学与艺术边界的实践。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介绍跨学科研究的实例。

案例研究:分析探索科学与艺术边界的项目。

小组项目:学生设计一个探索科学与艺术边界的实验或活动。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2科学与艺术》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2科学与艺术》word教案 (3)

12. 科学与艺术教学目标1.根据文章中的论点,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和清晰的论证过程。

2.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3.让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事物不是孤立的,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李政道的这篇序文旁征博引,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三、整体感知1.默读找出关键句,思考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

2.朗读课文,体会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

3.总结中心论点。

提示:艺术和科学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提示: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四、问题探究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1.链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 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 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科学的艺术表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科学绘画、科学摄影等。

2. 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科学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 讲解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3. 分析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 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概念与内涵。

2.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3. 科学和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4. 科学和艺术的成功案例分析。

5. 学生实践环节:结合科学和艺术进行创作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和艺术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的关联。

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创作和展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与艺术》相关章节。

2. 课件:PowerPoint 或其他演示软件。

3. 教学资源:科学和艺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 学生创作材料:纸、笔、画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学与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科学和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和艺术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两者的关联。

4.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创作,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性。

2.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作成果,包括创新性、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交流和分享内容。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将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结合兴趣和理解能力。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及关系2. 科学和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3.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融4. 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5. 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关系以及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介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分析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交融展开讨论。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培养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与艺术》2. 参考资料:有关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2课时,共15周完成教学。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学和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

2. 讲解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及关系:阐述科学和艺术的内涵,分析两者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举例说明科学和艺术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互动。

4. 介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分享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和启示。

5. 欣赏和分析科学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语文教案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 __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
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

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

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

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

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

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

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