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毒物鉴定标准汇总
法医毒物鉴定

➢ (七)意义 氰化物中毒颇常见,无色无味,毒性剧,用途广,易得,故多被
凶犯使用于杀人。氰化物系挥发性毒物,在尸体上易分解、挥发。有时检 验不出。
四、砷中毒
➢ (一)来源 砷中毒主要是三氧化二砷(AS2O3),又叫砒霜,纯砒
为白色无臭 无味,杂质多的三氧化二砷为红色,有红砒 之称,常为块状, 正常人体内也有砷元素存在。每 100克组织约有20微克。
六、杀鼠药中毒
➢ 为除鼠害,城市、农村大量使用杀鼠药,药源丰富、易得, 毒性大,人、畜意外中毒很常见,用于自杀、他杀亦很普 遍,本世纪以来,呈明显上升态势,已超过有机磷农药。
➢ 常见杀鼠药分类 1、有机磷杀鼠药:主要的有除鼠磷、毒鼠磷、溴代鼠磷、
马拉硫磷等。 2、有机氟杀鼠药:常用的有氟乙酰氨、氟乐灵、氟乙酸钠
➢ (四)主要症状: 轻度(血中HbCO浓度20-30%)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共济失调; 重度(HbCO浓度40-45%)心悸,四肢 无力、昏迷,45%以上可致死。
➢ (五)尸体征象: 尸斑砖红色,唇粘膜、各内脏、肌肉、血液均鲜红色。
肺水肿。心肺、胃肠外膜可有出血小点。
➢ (六)检材: 血,取心内血50—100ml
➢ (四))致死量 阿片胶状物约2~5克可致死。 吗啡:成人中毒量0.06g,致死量0.2~0.3g。 海洛因:成人致死量0.2g,耐受量大的可致2.8g。 可待因:成人致死量0.8g
➢ (五)尸体征象 无特殊征象。慢性中毒死亡者,营养不良,皮肤干燥,四 肢、
臀部等处常有针眼,甚至感染发炎后成疤。尸解见各内脏淤血,肺水 肿, 脑水肿,全身缺氧现象明显。
➢ (六)检材 口服者取血、胃及其内容。若经肌肉、皮下、静脉注射、皮肤接触,
法医毒物分析总结

【合成药毒物种类】:安眠镇静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兴奋药以及麻醉药等。
体外检材:成分简单,药片、药粉等固体检材一般可直接用乙醇溶解或提取后检测;注射液、饮料等液体检材,可适当调酸碱性后液-液萃取。
体内检材:①和肝匀浆,提取时一般需先经过沉淀蛋白。
提取吩噻嗪类药物时,无机酸类沉淀蛋白剂应慎用;②苯骈二氮卓类的用药量较小,体内结合率较高,必要时可先行水解再提取。
③用有机溶剂萃取时,应先调节检材的酸碱性,使被提取的药物处于游离状态。
苯骈二氮杂卓类-弱酸性到弱碱性;吩噻嗪类-碱性;巴比妥类-酸性。
氟西泮游离碱的水溶性较大,不宜用萃取法提取。
吩噻嗪类提取时应避光。
④有机提取液可通过吸附柱或反提法净化。
⑤巴比妥类不宜在碱液中久置。
⑥血尿也可直接用固相萃取小柱提取净化。
化学法检识安眠镇静药:方法微量颜色反应和微量结晶反应;操作瓷反应板、载玻片或试管;适用体外检材中安眠镇静药的预试筛选和检识鉴别【紫外分光光度法】除眠尔通外,绝大部分的安眠镇静药都有明显的紫外吸收光谱,对一些成分简单的体外检材,如药片、注射液、剩余饮食物或胃内容物和洗胃液中的药物残渣,经简单处理后即可用紫外光谱预试或筛选。
三类安眠镇静药的紫外光谱完全不同,可用于鉴别。
在定性的基础上,常用于定量。
常用于HPLC方法的检测。
【气相色谱法检验安眠镇静药:】特点:灵敏度高、分离能力强;要求被分析物易挥发、对热稳定。
适用:体内、成分复杂、含量低的检材;苯骈二氮卓类部分适用。
有些热稳定性差或极性太大的效果不好,如去甲羟基安定。
多数易被固定相吸附而造成拖尾或难出峰,宜选OV-1、DB-!等弱极性固定液;吩噻嗪类: 受热易分解,效果不好;巴比妥类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柱,如OV-17;FID检测器。
极性较大,普通条件下峰形不佳,可通过甲基衍生化可改善峰形,并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安眠镇静药】特点:灵敏度较高、分离能力强。
应用:体内检材、样品有紫外吸收的;三类药物均可适用,特别对热稳定性差或极性大的,效果较GC 好;一般采用C18反相液相色谱法;紫外或荧光检测;三类药物均具有酸碱性,常通过在流动相中加入适量酸抑制解离或形成离子对可改善分离效果。
法医学的法医法医毒物鉴定

法医学的法医法医毒物鉴定法医学是一门专门检验尸体以确定死因的学科。
而在法医学领域中,法医毒物鉴定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介绍法医学的法医毒物鉴定工作,包括其定义、工作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
定义法医毒物鉴定,是指借助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尸体或体液中检测出的毒物进行鉴定的过程。
法医毒物鉴定是为了确定死者身体内是否存在有毒物质,并推断其毒性对死因的影响而进行的专门技术工作。
工作内容法医毒物鉴定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样本。
当一具尸体被送到法医实验室时,首先需要对尸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并收集各种可能的组织和液体样本。
2. 提取毒物。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通过提取尸体内部的组织、血液、尿液等样本来检测毒物。
3. 检测分析。
通过对样本进行化学分析、毒理学试验等技术手段,确定是否存在毒物以及毒物浓度。
4. 鉴定判定。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做出关于毒物种类、来源、浓度等方面的鉴定判定。
5. 出具报告。
将鉴定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给相关部门或法庭,作为司法鉴定的参考依据。
技术手段在进行法医毒物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这是一种常用于毒物检测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可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大部分有毒物质。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某些毒物的检测方面更加灵敏准确。
3. 原子吸收光谱。
适用于某些金属元素的检测,如铅、汞等,是毒物鉴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4. 免疫测定技术。
如免疫荧光、免疫吸附层析等技术,可应用于毒物鉴定中的毒物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5.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于检测某些特定的基因、蛋白质等物质,对某些特定毒物的检测有着独特的作用。
结语法医毒物鉴定是法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其工作内容涵盖了毒物检测、分析、鉴定等多个方面。
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法医毒物鉴定可以对死者身体内的毒物进行准确鉴定,为司法侦办和司法裁决提供科学依据。
法医学在品案件中的品成分检测与鉴定

法医学在品案件中的品成分检测与鉴定法医学在刑案件中的化学成分检测与鉴定一、引言法医学是司法医学的简称,是以自然科学原理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司法实践的一门学科。
在刑事案件中,化学成分的检测与鉴定是法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法医学在刑案件中的化学成分检测与鉴定的相关内容。
二、毒物检测毒物鉴定是法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检测和分析可能存在于尸体、组织或物品中的毒物,以确定是否与案件有关。
化学方法是毒物检测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1. 毒物的提取在尸体组织和物品中提取毒物样品是毒物检测的首要步骤。
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污染和损坏。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液液萃取等。
2. 毒物的分离与鉴定分离是指将提取得到的混合样品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分离,便于后续的鉴定与分析。
分离的方法有层析、电泳等。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目前毒物分离与鉴定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分离复杂样品中的化合物,提高毒物的鉴定准确性。
三、痕迹检测痕迹检测是法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成分检测与鉴定领域。
通过检测和鉴定痕迹物质,可以确定案发现场的作案手法、物品或工具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
1. 痕迹物质的采集痕迹物质的采集是痕迹检测的首要步骤。
采集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和方法,避免对痕迹物质造成干扰和破坏。
常见的痕迹物质包括血液、唾液、指纹等。
2. 痕迹物质的鉴定痕迹物质的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手段,确定痕迹物质的种类和来源。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
通过鉴定,可以确定痕迹物质与嫌疑人或现场之间的关联性,为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四、毒品检测在刑事案件中,毒品的检测与鉴定是法医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毒品的存在和种类对案件的定性和定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毒品的快速检测在许多案件中,需要对嫌疑物品进行快速的毒品检测,以便及时做出判断和行动。
目前,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毒品快速测试盒、红外光谱等。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要点一、确定中毒事实1.现场调查:通过现场勘查、收集证据等手段,确认是否存在中毒现象,以及中毒是否导致受害人的伤害或死亡。
2.调查病史:了解受害人的病史、用药史、饮食史等,以确定中毒的可能性。
3.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毒物分析、生物样品检测等,确定是否存在有毒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
二、确定中毒原因1.确定毒物来源: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手段,确定毒物的来源和放置方式,以分析中毒原因。
2.毒物性质鉴定:对疑似有毒物质进行性质鉴定,以确定其种类和毒性。
3.排除其他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受害人伤害或死亡的原因,如外伤、疾病等。
三、确定中毒途径1.消化道途径:通过调查受害人饮食史、呕吐物、排泄物等,分析中毒途径是否为消化道途径。
2.呼吸道途径:通过调查受害人呼吸情况、空气质量等,分析中毒途径是否为呼吸道途径。
3.其他途径: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中毒途径是否为其他途径,如皮肤接触、注射等。
四、确定中毒时间1.现场勘查:通过现场勘查、收集证据等手段,确定中毒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调查病史:了解受害人的病史、用药史、饮食史等,以确定中毒的时间。
3.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生物样品检测等,确定中毒时间。
五、确定中毒程度1.症状评估:根据受害人的症状表现,评估中毒程度。
2.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生物样品检测等,确定中毒程度。
六、确定受害人的死因1.现场勘查:通过现场勘查、收集证据等手段,确定受害人是否死亡以及死亡原因。
2.尸体解剖:对受害人进行尸体解剖,以确定死亡原因和死因性质。
3.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如毒物分析、生物样品检测等,确定死亡原因和死因性质。
七、确定嫌疑人1.现场勘查:通过现场勘查、收集证据等手段,确定嫌疑人是否存在以及嫌疑人的身份信息。
2.调查取证:对嫌疑人进行调查取证,以确定嫌疑人的行为和动机。
3.实验室检测:对嫌疑人的生物样品进行检测,以确定嫌疑人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
法医物证行业检验标准

法医物证行业检验标准
法医物证行业检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血型鉴定:主要检查检材上是否有血,是否为人血还是动物血,血型是什么,出血部位以及性别等。
2. 毛发认定:主要认定是否为人毛,确定其生长部位,脱落、损伤的原因,有无附着物以及毛发性别、血型,比对现场遗留毛发与嫌疑人毛发是否相似等。
3. 精斑鉴定:主要认定检材上是否附有精斑,属何种血型等。
4. 骨质鉴定:主要认定是否为人骨,是一人骨还是多人骨,从人骨上推断性别、年龄、身高和其个体特征。
骨质损伤是生前还是死后形成以及致伤工具等。
5. 富有物证:具有的一般程序包括肉眼检查、预备试验、确证试验、总属试验、个人识别等。
6. 富有物证的提取、包装、送检及保管:应按不同种类的检材,严格遵照严格规定进行。
7. 富有文证审查:主要是对起证据作用的富有鉴定书、司法精神病鉴定书、医疗事故鉴定书、病历以及形成勘验、调查访问等文证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文证审查意见书。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检验标准,如GA/T 法庭科学猪STR复合扩增检验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法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域和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最新版的行业标准。
法医毒物检测方法

法医毒物检测方法法医毒物检测方法是在法医学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对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物及面部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来确定个体是否存在与毒物相关的死因。
在现代法医实践中,毒物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毒物的存在往往使得法医学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目前常见的法医毒物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毒物胆囊分析法毒物胆囊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胆囊中的毒物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中毒的方法。
在胆囊内,很多有机物质会被胆汁吸附,尤其是那些在肝脏中被代谢却不容易被排泄的物质。
如果被检测者曾经摄入过某种含有毒物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就会被分泌到胆汁中,随着胆囊的收缩而囤积在胆囊内。
通过对胆囊内容物进行毒物分析,可以得到摄入毒物的时间、摄入的剂量、代谢产物等信息,这对于法医学的判断和处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使用范围主要是在尸检中,对于活体检测的应用则比较少见。
毒物尿检测法是一种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毒物代谢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中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并且测试费用较低,成本相对较低。
尿液对于许多药物及毒物的代谢产物有很高的浓度,因此进行毒物检测时,收集被检测者的尿便样本非常重要。
毒物尿检测可以应用于死前或死后的检测中,尤其是能帮助查明在病人生前是否大量摄入过某种药品或毒物引起死亡,或是已经死亡后是否存在某种毒物泄漏的情况。
毒物血液分析法是一种血液检测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毒物成分、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来判断是否存在中毒的情况。
血液检测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但是在毒物检测中需要考虑到很多细节,比如检测时间的选择、样本存储条件等。
血液样本对于很多药物及毒物的代谢产物有较高的浓度,因此进行毒物检测时,一般采用血浆样本进行检测。
毒物血液分析法可以用于确定重金属中毒、气溶胶和气体中毒等各种毒物引起的死亡原因,这种方法在法医检测中应用特别广泛。
4.毒物发酵法毒物发酵法是一种依据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毒物进行检测的方法。
中毒法医检验要点

中毒法医检验要点中毒法医检验是指通过法医学方法对疑似中毒案件进行检验,以确定中毒的原因、方式和程度。
一、案情了解和资料收集1. 收集相关案件资料,包括现场勘查报告、死者的个人资料、医疗记录等。
2. 了解案发地点、时间、死者生活习惯、职业等信息。
3. 调查死者与可能有关的人物关系,包括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等。
二、尸体外观检查1. 对尸体进行全面的外观检查,包括体表损伤、瘀斑、烧伤等。
2. 注意观察尸体口鼻、耳道和肛门等是否有异常现象。
3. 检查尸体的皮肤、黏膜、指甲等是否有变色、溃烂等情况。
三、内脏器官检查1. 进行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器官进行检查。
2. 观察内脏器官的颜色、形态和大小是否正常。
3. 检查内脏器官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异常,包括出血、坏死等。
4. 制作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四、毒物分析1. 从尸体中收集可能存在的毒物样本,如胃内容物、尿液、血液等。
2. 进行毒物分析,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以确定毒物的种类和含量。
3. 对于不同类型的毒物,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药物类毒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金属类毒物等。
五、尸体组织和液体样本检验1. 对尸体的组织样本进行毒物分析,如肝脏、肾脏、脑组织等。
2. 分析尸体液体样本,如胆汁、脑脊液等。
3. 通过毒物分析,确定毒物在尸体组织和液体中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六、辅助检验1. 进行血液生化分析,以评估死者的肝脏、肾脏功能等。
2. 进行尿液分析,检测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如药物代谢物等。
3. 进行遗传学检测,如DNA分析等,以确定个体的遗传特征。
七、案例分析和结论1. 将以上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案情和资料,形成案件的分析报告。
2. 根据毒物的种类和含量,判断中毒的原因和方式,确定死因和中毒程度。
3. 对于有关人员的尸体检验和毒物分析结果,提供专业意见和证词。
以上所述仅为中毒法医检验的一般要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案件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医毒物鉴定标准汇总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16)第23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①国家标准;②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③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方法。
【标准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10条规定: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
……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11条规定: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12条规定: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13条规定: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团体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第18条规定: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
【司法鉴定相关“标准”】目前专门适用“四大类”(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和环境损害类)鉴定活动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主要包括:
司法鉴定“国家标准”。
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由公安部负责业务指导的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爆炸物品公共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提出并归口的部分相关国家标准,数量约有数十项;另一类是由司法部提出并归口的部分相关国家标准,截至目前共有11项。
司法鉴定“行业标准”。
大致也分两类,一类是是指公安部制定发布的部分相关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数量约有数百项;另一类是由司法部制定发布的部分相关司法行政行业标准(SF),截至目前共有20项。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则主要是指由司法部制定发布的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现行有效技术规范约有近百项。
鉴于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数量众多内容庞杂,不易随时查找,本公号拟以主管或归口部门为分类依据对现行有效的标准与技术规范进行系统分类整理,以方便大家查询使用。
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