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粉探伤检验地要求规范
磁粉检测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磁粉检测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磁粉检测是以磁粉做显示介质对缺陷进行察看的方法。
依据磁化时施加的磁粉介质种类,检测方法分为湿法和干法;依照工件上施加磁粉的时间,检验方法分为连续法和剩磁法。
以下是滚动轴承零件湿法磁粉检测的规程和操作注意事项。
本方法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造的轴承零件(包括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在役检修件)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
一、磁粉检测规程如下(一)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场地检查,除去不安全因素;2、磁粉探伤机(照度及紫外辐照度、相关设备、器材)检查;3、零件表面预清洗,清除纤维、油污、氧化皮、铁锈、金属屑等杂物;4、磁悬液体积分数及污染物检测;5、水断试验(仅限水基磁悬液);6、系统灵敏度测试;7、零件内部存在有可能影响探伤效果的残磁时,检验前应对零件进行退磁。
(二)选择并确定磁化规范。
(三)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充磁及施加磁悬液:1、连续法:施加磁悬液,同时充磁,充磁时间为1s~3s,停止施加磁悬液后再连续充磁1次~2次,每次0.5s~1s;2、剩磁法:充磁后,接受浸泡法施加磁悬液,浸泡时间不少于30s。
(四)察看、评定及缺陷记录:对零件上形成的磁痕应适时察看,并评定是否为缺陷磁痕。
接受照相法、透亮胶带粘印法、书面描述等方法对缺陷进行记录。
(五)对合格零件和不合格零件进行区分标识。
(六)退磁。
1、检测合格的零件应进行退磁。
检测后尚有加热至700℃以上的热处理工序的零件可不退磁;2、多个零件同时退磁时,应将零件之间留有确定的间隔,摆放于非金属的料盘或料筐中进行退磁;3、退磁时所使用的电流值不应小于磁化时所使用的电流值。
一般情况下,交流电磁化用交流电退磁,直流电磁化用直流电退磁;4、零件退磁后,应进行残磁测定,其要求及方法应符合JB/T6641—2023的规定;5、已退磁的零件,应阔别磁化设备及退磁设备1.5m以外。
(七)如有疑问可重复(二)~(六)。
(八)检测后的合格零件应适时清洗,如有需要进行防锈处理。
磁粉探伤检验地要求规范

磁粉探伤检验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叙述的是湿磁粉对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及其它不连续的一种检测。
适用于钻井工具表面和连接螺纹的磁粉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ASME 709 磁粉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GB11522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部分JB/T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 磁粉探伤机ASNT-TC-1A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3、磁粉检测人员3.1 从业人员应按ASNT-TC-1A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的分级为:Ⅲ(高)级、Ⅱ(中)级、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和资格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于该方法和资格级别相应的工作,并负责相应的叫声责任。
3.3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会经矫正的近(距)视力或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 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3.4 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不得有色盲。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 磁粉探伤机磁粉探伤机,在有效适用期内应良好的保养。
交流电磁轭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检测周期为6个月一次。
4.2 磁悬液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力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用于完全润湿工件表面的油机介质,如出现不完全润湿,要从新进行清洗或添加更多磁粉或添加更多润湿剂。
4.3 退磁装置退磁装置应能保证退磁后,表面剩磁不大于0.3mT(240A/m)。
4.4 辅助设备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A1(或CX)磁场指示器磁悬液浓度测试仪(管)2~10倍放大镜。
5、被检工件表面清洁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磁粉探伤检验要求规范

磁粉探伤检验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叙述的是湿磁粉对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及其它不连续的一种检测。
适用于钻井工具表面和连接螺纹的磁粉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ASME 709 磁粉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GB11522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部分JB/T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 磁粉探伤机ASNT-TC-1A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3、磁粉检测人员3.1 从业人员应按ASNT-TC-1A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的分级为:Ⅲ(高)级、Ⅱ(中)级、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和资格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于该方法和资格级别相应的工作,并负责相应的叫声责任。
3.3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会经矫正的近(距)视力或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3.4 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不得有色盲。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 磁粉探伤机磁粉探伤机,在有效适用期内应良好的保养。
交流电磁轭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检测周期为6个月一次。
4.2 磁悬液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力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用于完全润湿工件表面的油机介质,如出现不完全润湿,要从新进行清洗或添加更多磁粉或添加更多润湿剂。
4.3 退磁装置退磁装置应能保证退磁后,表面剩磁不大于0.3mT(240A/m)。
4.4 辅助设备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A1(或CX)磁场指示器磁悬液浓度测试仪(管)2~10倍放大镜。
5、被检工件表面清洁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磁粉探伤机校准规范

□现场实验室 温度 □校准规范 □其它
1. 外观及通电检查 :
设备编号
准确度等级
℃ 湿度
%RH 其它
2. 安全性能检测:
绝缘电阻
电源进线与保护接地电路之间的 绝缘电阻
实测值 MΩ
耐压试验
电源进线与保护接地电路之间施 加 1.5kV (直流或 50Hz 交流有效
值) 电压, 历时 1min,
3 周向磁化电流(kA):
使用规定的退磁试件,将已磁化的退磁试件退磁,用特斯拉计测量试件退磁 后的剩磁感应强度。退磁后剩磁感应强度不大于 0.2mT。 7.2.5 最大夹头间距的校准
用卷尺测量探伤机的夹头拉开最大时的间距,即最大夹头间距。测量结果应 大于表 1 中所描述的夹头间距值(生产厂的描述) 7.2.6 综合灵敏度的验证
将标准试片有人工刻槽的一面与标准试件的中部受检面可靠接触,按磁化规 范进行磁粉探伤操作,调整周向磁化电流或纵向磁化电流为规定值时,观察标准 试片的显示,应符合 4.5 条要求。
8 校准结果表达
8.1 校准数据应记入校准原始记录。校准原始记录的格式参见附录 A。 8.2 被校探伤机的电流误差经数据计算后,应采用 4 舍 5 入及偶数法则进行修约。
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JJFXXXX—2007
表 2 准确度等级与基本误差极限对照表
准确度等级基本误差极限 Nhomakorabea(2.5)
(±2.5%)
5.0
±5.0%
10
±10%
5.2 剩磁感应强度 退磁装置应能将标准试件退磁后剩磁感应强度不大于 0.2mT。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探伤执行标准最新规范

探伤执行标准最新规范探伤技术是确保材料和构件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检测出材料内部的缺陷,如裂纹、孔洞、夹杂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探伤执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应用场景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以下是最新的探伤执行标准规范的概述:1. 引言探伤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随着材料科学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探伤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满足更严格的安全和质量要求。
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使用非破坏性检测(NDT)技术进行材料内部缺陷检测的场合,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磁粉探伤和渗透探伤等。
3. 术语和定义- 非破坏性检测(NDT):不损害被检测材料性能的检测方法。
- 缺陷:指材料内部的不连续性,可能影响材料的性能。
- 灵敏度:探伤设备检测到缺陷的最小尺寸。
4. 检测方法- 超声波探伤: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特性,检测内部缺陷。
- 射线探伤:使用X射线或γ射线穿透材料,通过观察射线的衰减情况来发现缺陷。
- 磁粉探伤:适用于铁磁性材料,通过磁场作用使磁粉聚集在材料表面的缺陷处。
- 渗透探伤:使用渗透剂渗透到材料表面,然后用显影剂显示缺陷。
5. 检测设备和材料- 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 探伤使用的耗材,如磁粉、渗透剂等,应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
6. 检测程序- 检测前准备:包括设备检查、环境条件确认、材料表面清洁等。
- 检测过程:按照既定的检测方法和参数进行操作。
- 缺陷评定: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缺陷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7. 缺陷分类和评定标准- 缺陷应根据其大小、形状、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
- 评定标准应依据材料的使用环境和安全要求确定。
8. 记录和报告- 所有检测过程和结果应详细记录,并形成检测报告。
- 报告应包括检测方法、设备、参数、结果和结论等信息。
9. 质量控制和监督- 检测过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VT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标准规范

根据VT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标准规范================================================ ========校验目的--------本文档旨在确定根据VT磁轭式磁粉探伤机的校验标准规范,以确保设备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和准确性。
校验范围--------校验标准适用于所有使用VT磁轭式磁粉探伤机进行磁粉探伤的设备。
校验要求--------1. 设备功能校验1.1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应能够提供恒定的、均匀分布的磁场,以确保对待测物体全面且准确地进行磁粉检测。
1.2 磁粉探伤机的磁场强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校验时应使用磁场强度检测仪进行测量,并与标准值进行比对。
1.3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应具备适当的控制装置,以确保磁场的开关和调节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设备参数校验2.1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的磁场方向应与待测物体的磁通方向一致,确保磁粉探测结果准确。
2.2 磁力线密度的均匀性应根据标准规范进行校验。
校验时,应在待测物体表面放置磁粉试样,并使用磁粉粒子密度计进行测量,结果应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2.3 磁粉稳定性要经过校验,确保稳定的磁粉颗粒分布。
校验时应将磁粉试样放置在待测物体表面,并观察磁粉分布的均匀性。
3. 操作人员培训与使用说明3.1 操作人员应接受磁粉探伤机的相关培训,了解设备的操作原理、功能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3.2 使用说明书应详尽、清晰,包含设备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3.3 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磁粉探伤机,确保操作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验记录与报告-------------校验记录应详细记录校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包括校验日期、操作人员、校验点位、校验结果等,并及时生成校验报告。
校验报告应包含校验结果、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等内容,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审和签署。
附录:相关标准规范----------------- 标准1- 标准2- 标准3注意:本文档仅为一份示例,实际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验标准规范应参考具体的标准规范文件。
磁粉探伤检验规范

编号:SHZ—056版次:第一版磁粉探伤检验规范共 4 页(连封面)编制:审核:批准:2020-12-27发布 2020-12-28 实施磁粉探伤检验规范1.零件名称:2.零件图号:3.检测设备:磁轭4.检测方法:连续法5.磁化速度:移动速度应不大于2m/min.6.磁粉:湿黄色磁粉7.磁粉浓度:3-5g/L8.检测规范:JB/T6061-19929.仪器型号:Y-7AC/DC10.验收标准:JB/T6061-1992 I级11.适用范围:焊缝表面及近表面质量的检验和评定.12.磁痕的观察:非荧光磁粉的磁痕应当在白光照射下进行观察,白光强度不小于1000lx.荧光磁粉的磁痕应当在白光强度不大于20lx的阴暗环境下用紫外线灯进行观察,紫外线灯的发光亮度不低于1500uW/cm.13.检测要求:对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验,评定,记录.14.检验人员资格:a.检验人员应按GB 9445的规定取证,经过有关部门考试合格方可从事操作,签发检验报告者必须持有磁粉检验二级以上资格证书.b.检验人员应了解产品焊接中常出现的缺陷类型,部位,方向,并掌握可使重要缺陷不漏检的试验方法.c. 检验人员的校正视力应不低于1.0,并且没有色盲.15.检验方法及要求:a.每班工作前需进行磁悬液度检测及用A试片验证系统灵敏度.b.磁轭的磁极间距在75-200mm,此磁化区域每次应有不少于15mm的重叠.c.对不合格区域用彩色记号笔做出明显的标记.d.在检测角向焊缝时需调节相应的角度.16.操作步骤:a.预处理:检查工作表面.b.磁化:工件(试片).c.施加磁悬液:在磁化过程中用喷嘴喷淋磁悬液(水+磁粉).d.检测:按规定的顺序进行检测并记录.e.缺陷评定: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夹渣及所有的线性缺陷.f.统记缺陷.17.磁轭提升的力校定:每半年对磁轭进行提升力校定,交流电磁轭≥44N,直流电磁轭≥117N.18.质量评定和返修后的检验:a.焊缝磁粉检验的质量评定原则上根据缺陷磁痕的类型,长度,间距以及缺陷性质分为四个等级,I级质量最高,IV级质量最低.b.出现在同一条焊缝上不同类型或者不同性质的缺陷,可以选用相同的等级进行评定.c.评定为不合格的缺陷,在不违背焊接工艺规定的情况下,允许进行返修.返修后的检验和质量评定与返修前相同.19.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a.委托单位,报告编号.b.焊接件名称及编号.c.技术蓝图和被检部位.d.焊接件状况(材料,热处理情况,尺寸).e.焊缝情况(焊接方法,焊缝长度,焊缝所在部位).f.检验设备(型号,名称).g.磁粉种类和施加方法.h.磁方法,磁化电流值或磁场强度值.i.人工试片或试块.j.质量评定结果.k.检验日期和报告日期.l.检验者和审核者签名.缺陷磁痕分级表磁粉探伤操作流程1、3-4工作日对磁轭进行提升力检测。
磁粉探伤规程

磁粉探伤规程1 适用范围1.1 本规程按ASNTTC—1A或ASNT所承认的同等标准要求编制。
1.2 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1.3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2参考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a) ASTM E 709 《磁粉检验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b) API规范4F、7K、8C、11Ec) ASNTTC-1A 《美国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评定及认证推荐方法》d) ISO9712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和认证》e) JB/T6061—2007《焊缝无损检测》f) JB/T 4730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 AWS D1.1/D1.1M:2010《钢结构焊接规范》h) ASME V《无损检测》3 人员3.1 Ⅰ级磁粉无损检测人员1)可在Ⅱ、Ⅲ级人员指导下进行无损检测操作;2)按照检测规程的要求,正确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记录。
3.2 Ⅱ级磁粉无损检测人员1)可编制一般的无损检测程序;2)按照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3.3 Ⅲ级磁粉无损检测人员负责验证和批准无损检测规程。
3.4 无损检测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资格换证。
4 磁粉检测原理铁磁性材料和工件被磁化后,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磁力线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目视可见的磁痕,从而显示出不连续性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5 磁化设备校验5.1 MT设备采用CDX-Ⅲ型磁轭探伤仪。
5.2 设备校验5.2.1 校验周期:磁粉检测设备,至少每年校验一次;设备进行过重要电源修理,周期大修或损坏时,必须得到校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粉探伤检验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叙述的是湿磁粉对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及其它不连续的一种检测。
适用于钻井工具表面和连接螺纹的磁粉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ASME 709 磁粉检测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GB11522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部分JB/T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 磁粉探伤机ASNT-TC-1A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3、磁粉检测人员3.1 从业人员应按ASNT-TC-1A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的分级为:Ⅲ(高)级、Ⅱ(中)级、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和资格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于该方法和资格级别相应的工作,并负责相应的叫声责任。
3.3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会经矫正的近(距)视力或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3.4 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不得有色盲。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 磁粉探伤机磁粉探伤机,在有效适用期内应良好的保养。
交流电磁轭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检测周期为6个月一次。
4.2 磁悬液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力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用于完全润湿工件表面的油机介质,如出现不完全润湿,要从新进行清洗或添加更多磁粉或添加更多润湿剂。
4.3 退磁装置退磁装置应能保证退磁后,表面剩磁不大于0.3mT(240A/m)。
4.4 辅助设备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A1(或CX)磁场指示器磁悬液浓度测试仪(管)2~10倍放大镜。
5、被检工件表面清洁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被检工件表面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6、检测操作规程及工艺6.1 用磁悬液浓度沉淀管或浓度测试仪测量磁粉浓度,浓度范围见表1。
表1磁悬液浓度6.2 检测工件表面:非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其检测表面可见光照度不小于1000lx,当采用便携式检测仪时,可见光照度不小于500lx。
荧光磁粉检测时,所用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辐照度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
另外要保持检测场所没有其他干扰作用的杂物。
6.3 用磁场强度计测量磁场强度的大小在30~60c范围内。
6.4 用标准试片检验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
6.4.1 选用A1型标准试片,试片表面有锈蚀、皱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6.4.2 将试片人工缺陷的面朝下,将其平整的粘贴在被检面上。
6.4.3 用连续磁化的方法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保证试片表面显示能代表伤深度30%的清晰的磁粉痕迹。
6.5施加磁粉磁化6.5.1 磁悬液每次施加前应充分搅匀。
6.5.2 采用自动喷涂施加、连续检测的方法进行,及被检工件的磁化、施加磁悬液以及观察磁痕显示都应在通电磁化时间内完成,通电时间1s-3s,停止施加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
6.5.3 喷涂磁悬液时,不应使检测表面上的磁悬液流速过快,避免影响磁粉附着效果。
6.5.4 为保证磁化效果,同一检测面同一方向上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6.5.5 同一检测面至少两个方向磁化,两次磁化,两极连线夹角尽量保持90°,使在检测面所有方向上能显示缺陷的痕迹。
6.5.6 检测应有足够的覆盖,保证被检面100%检验。
6.5.7 将磁场检测计放到检测面的范围内,磁化的同时,核实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6.6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6.6.1 缺陷磁化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6.6.2 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照成的外,其他磁痕显示应作为缺陷处理。
6.6.3 辨认细小磁痕采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6.6.4 磁痕显示记录照相或草图示的方式记录,并在工件上标示。
6.7 磁痕的分类6.7.1 磁痕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6.7.2 长度和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条状磁痕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3的缺陷磁痕,按圆形磁痕处理。
6.7.3 缺陷磁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6.7.4 两条或两条以上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其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各磁痕长度加间隙长度之和。
6.7.5 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可以不计。
6.8 工件的退磁工件可使用交流磁轭进行局部退磁或采用缠绕线圈分段或连续退磁。
工件已退磁效果可用磁场强度计测定,不大于0.3mT(240A/m)。
7、复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复验:1)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2)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失误过或技术条件改变时;3)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8、检测效果评定和质量分类8.1 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白点。
8.2 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
8.3 质量分级见下表2。
表3。
表2 焊接接头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表3 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8.4 综合评级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对各类缺陷进行分别评级,区质量级别最低级别为综合评定级别;当各类质量评定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为综合评定级别。
9、磁粉检测报告9.1 磁粉检测报告应客观、准确、完整、清晰和及时。
9.2 报告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委托单位;2)被检工件:名称、规格、材质、编号、焊接方式、热处理状况;3)检测设备:名称、型号;4)检测规范:磁化方法及磁化规范,磁粉种类及磁悬液浓度和施加方法,检测灵敏度校验及标准试片、标准试块;5)磁痕记录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6)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及验收等级;7)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技术等级;8)检测日期。
10、后处理10.1 检测工作结束以后,应及时处理工件及由检测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各种设施及仪器、仪表恢复到初始状态。
10.2 评定发现超标的磁痕时,应在工件相关位置上,标识出清晰的标记,并记录,以便实施打磨等补修措施及另行处理。
附录A 磁粉检测设备验证周期磁粉检测用设备及辅助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测,验证其适宜性,并符合表A的要求。
表A 验证周期西安长庆石油工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文件编号:CQGJ磁粉探伤检验规范,编制:审核:批准:2008-12-20 2008-12-20实施西安长庆石油工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摩擦焊接钻杆焊缝区磁粉检测作用指导书1检测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对摩擦焊接钻杆焊缝区的磁粉检测。
2检测目的采用荧光磁粉法,检测出摩擦焊接钻杆焊缝区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
3引用标准、规范见《磁粉探伤检验规范》2。
4检测人员要求见《磁粉探伤检验规范》3。
5检测设备5.1设备:磁粉检测设备为CJW20000E,其对工件的磁化采用复合磁化方法,即周向磁轭磁化法和纵向线圈磁化法。
5.2荧光磁悬液:本方案用水作为分散剂,并加入适量防锈剂、表面活性剂和消泡剂。
其配方见附表B1。
5.3标准试片:使用符合JB/T6056规定的A1-15/50型试片。
5.4磁场指示器:用于指示磁场方向和有效检测区。
是粗略的方法。
5.5辅助器材应包括以下器材a)磁场强度计;b)磁悬液浓度沉淀管;c)2-10倍放大镜;d)黑光辐照计;e)黑光灯。
6工件被检区域焊颈外表面。
7检测流程7.1接收流转单或检测委托单:熟悉和掌握相关技术要求。
7.2待检测工件表面检查:被检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表面的不规则不能影响检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继续修理。
如打磨,则其表面粗糙度应R a≤25μm。
7.3设备启动和灵敏度测试7.3.1检查并调整电路、气路、水(磁悬液)路正确、安全、可靠,依次启动电、气、水(磁悬液)系统。
7.3.2黑光度检测。
7.3.3磁粉浓度及污染物检测。
见附录B2。
7.3.4水断(润湿)试验。
完全覆盖检测范围,无反润湿现象。
7.3.5灵敏度测试:将人工缺陷的面朝下紧附与被检表面,试片表面显示清晰的磁粉痕迹。
7.4将工件输送到检测工位,磁化、施加磁悬液(磁粉)、观察磁痕显示。
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
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注意,磁悬液流速不宜过快。
7.5检测范围:焊颈外径。
7.6工件退出工位。
7.7不合格品检出,放置到指定区域。
7.8记录检测结果,填写流转单或委托单。
8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8.1 缺陷磁化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8.2 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照成的外,其他磁痕显示应作为缺陷处理。
8.3 辨认细小磁痕采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8.4 磁痕显示记录用草图示的方式记录,并在工件上标示。
9、复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复验:1)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2)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失误过或技术条件改变时;3)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10、检测效果评定和质量分类10.1 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白点。
10.2 质量分级见下表1。
表2。
表1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10.3 本方案采用Ⅰ级。
11 综合评级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对各类缺陷进行分别评级,区质量级别最低级别为综合评定级别;当各类质量评定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为综合评定级别。
12、磁粉检测报告12.1 磁粉检测报告应客观、准确、完整、清晰和及时。
12.2 报告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委托单位;2)被检工件:名称、规格、材质、编号、焊接方式、热处理状况;3)检测设备:名称、型号;4)检测规范:磁化方法及磁化规范,磁粉种类及磁悬液浓度和施加方法,检测灵敏度校验及标准试片;5)磁痕记录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6)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及验收等级;7)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技术等级;8)检测日期。
13、后处理13.1 检测工作结束以后,应及时处理工件及由检测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各种设施及仪器、仪表恢复到初始状态。
13.2 评定发现超标的磁痕时,应在工件相关位置上,标识出清晰的标记,并记录,以便实施打磨等补修措施及另行处理。
附录B 荧光磁悬液B1 荧光磁悬液(水载液)配方:YC2磁粉:0.5-2g/L(≥400目)防锈剂:1-2g/L分散剂:1-2g/L消泡剂:1-2g/L配制方法:首先将乳化剂与消泡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并按比例加足水,成为水载液。
用水载液与磁粉搅匀,然后加入亚硝酸钠。